摘要:爬千尺幢,近乎垂直的石阶让女孩紧张地抓住铁链。 陆男孩在一旁冷静分析:“别怕,这岩石是花岗岩,结构稳定。这些台阶开凿于明清,摩擦力足够。” 女孩喘着气,哭笑不得:“你能不能不说石头?说点好听的?” 男孩认真想了想:“根据测算,我们现在的海拔和心率,确实会刺激大
他们是一对恋人,却像来自两个平行世界。这次华山之旅,是女孩期盼已久的朝圣,也是男孩眼中一次“地质考察附加的情感民俗观察”。
第一日:千尺幢下的“地质”与“诗质”
爬千尺幢,近乎垂直的石阶让女孩紧张地抓住铁链。 陆男孩在一旁冷静分析:“别怕,这岩石是花岗岩,结构稳定。这些台阶开凿于明清,摩擦力足够。” 女孩喘着气,哭笑不得:“你能不能不说石头?说点好听的?” 男孩认真想了想:“根据测算,我们现在的海拔和心率,确实会刺激大脑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依赖错觉。” 女孩:“……” 她决定不再跟他说话。
“以亿万年地质之心,证一刻人类情爱之珍贵。华山见证永恒,更见证你决定永恒的那个——瞬间。”
第二日:苍龙岭上的“云海”与“人海”
看日出时,云海铺满天际,霞光万丈。女孩陶醉地靠在男孩肩头。 “太美了!像仙境一样,你说古人会不会真的在这里遇到神仙?” 男孩推了推眼镜:“这是由地形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形成的层积云,湿度达到85%以上,与神话中的仙境描述有高度重合性,可能源于古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想象……” 女孩默默地把头从他肩上挪开。
她看着周围无数情侣依偎着,挂着同心锁,许着山海不变的誓言,而自己的男友却像个实时播报的科学纪录片。失望像山间的雾,一点点漫上心头。
第三日:同心锁前——“科学”与“玄学”的对峙
终于到了东峰那把巨大的“天下第一同心锁”前。锁链上层层叠叠挂满了小锁,承载着无数愿望。 女孩兴奋地买来一把小锁,刻上两人名字:“快来!我们也锁一把,让山神给我们的爱情盖个章!” 男孩却皱起了眉:“从材料学看,这些锁的增加会加速主锁链的金属疲劳。从环保角度,这是一种金属污染。从概率学上,这无法证明对感情稳定性有任何相关性……” 他的话没说完,因为看到女孩的眼圈红了。 “男孩,”她声音发颤,“我要的不是证明,是心意。在你眼里,我们的感情也像这些石头一样,冰冷、可测量、有寿命吗?” 这是他们第一次激烈的争吵。一个执着于锁代表的“意义”,一个执着于锁本身的“实质”。
争吵中,女孩负气转身,不小心撞到一位正在挂锁的老人。老人手中的旧锁“哐当”一声掉在地上,钥匙也滚落不见。 男孩下意识弯腰捡起。那是一把很旧的锁,锁身甚至有些锈迹,上面刻的名字已模糊不清。 老人却不急不恼,笑呵呵地看着他们:“吵了?为这锁?” 两人一时沉默。 老人指着那把大锁:“都知道这锁灵,可知道为什么灵?”他看向男孩,“年轻人,你说这山是什么?” “地质构造运动的产物,主要是燕山期……”男孩条件反射般回答。 “是时间。”老人打断他,声音温和却有力,“这山,看过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在它面前,我们的一生,爱恨情仇,都只是一瞬。” 他又看向女孩:“姑娘,你说锁是什么?” “是承诺,是心愿。”女孩小声说。 “是那一刻的决心。”老人纠正道,“山太大,时间太长,人太渺小。所以我们才需要一把锁,把‘那一刻’想要永恒的‘决心’,具象化地留在这里。不是锁真的能锁住什么,而是你们共同‘锁下’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意义。它提醒你们,曾在此地,此心一致。” 他拿过男孩手中那把旧锁,轻轻摩挲:“这是我五十年前,和我老伴锁上的。去年,她先走了。我来不是要解锁,是来告诉她,那一年在这里的决定,我从未后悔过。” 老人徒手用力,将旧锁扣在了锁链上,无需钥匙:“你看,锁住了吧。”他笑着,眼里有泪光,“钥匙丢了没关系,心锁上了,就打不开了。”
男孩和女孩怔在原地。 男孩看着眼前亿万年的华山,看着锁链上成千上万“那一刻的决心”,忽然明白了。爱情无法用地质年代衡量,它的伟大不在于能存续多久,而在于渺小的人类,明知时光浩瀚,依然敢于许下“永恒”的瞬间。这不是科学,是勇气,是信仰。 他拉起女孩的手:“对不起。我研究了山的形成,却忘了感受山的情感。” 他跑去买来最大的一把锁,郑重地刻上两人的名字。 他第一次用非科学的语言说,“我知道多巴胺会代谢,但我愿意每隔十八个月,就和你来这里,重新锁一次,刷新它的有效期,直到我们像那位老人一样。” 女孩破涕为笑。
两人一起将锁扣在最高处。 那一刻,山风拂过,万千锁扣轻轻撞击,叮咚作响,如同时光的回响,也如同无数颗心同频跳动的声音。
原来,最硬的岩石和最软的情感,在这座天下最“险”的山上,本就可以浪漫共存。 这就是华山,不仅见证奇观,更见证奇缘。
来源:华山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