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出身于华人移民工程师家庭,考入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后,在只差8门课毕业时毅然选择退学,获得彼得·蒂尔的 Thiel Fellowship 资助,全心投入创业。她先是联合创办了 AI 基础设施公司 Scale AI,之后又创立创作者平台 Passes。
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在很多人看来,读大学就是混一张文凭,拿到手就万事大吉。但在 AI 时代,最年轻的女富豪之一 Lucy Guo 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她出身于华人移民工程师家庭,考入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后,在只差8门课毕业时毅然选择退学,获得彼得·蒂尔的 Thiel Fellowship 资助,全心投入创业。她先是联合创办了 AI 基础设施公司 Scale AI,之后又创立创作者平台 Passes。
2025年,30岁的她因早年持有的 Scale AI 股权登上“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富豪”榜单。有意思的是,她并不“反对读大学”,反而建议年轻人——哪怕只读一两年,也要从中获取最宝贵的东西:结识一群聪明有野心的同伴,建立可延续一生的人脉与机会库。
她的建议非常务实:自己虽是“辍学创业”,但如果正在做选择,至少读一年大学是值得的。因为大学密度极高,能快速遇见未来的合伙人、早期员工、用户甚至投资人。与其把大学看成“必须走完的流程”,不如将其视为“可充分利用的平台”。这不是空话,而是她亲身实践后的复盘。
为什么要重新理解大学?
因为 AI时代,企业正把“可雇佣性”从“看学历”转向“看能力与作品”。企业越来越关注你能否真正做出东西:能否跑通数据管线、能否将小模型应用于真实业务、能否快速拆解用户需求并上线可用功能。
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的价值也在转变:它不再只是一张文凭颁发机构,而更像一个“低成本试错的安全场”。你可以借助实验室、导师、校友、产业课程、黑客松和孵化器等资源,不断将想法转化为可被验证的作品。
等到真正的机会来临——比如拿到独家数据、签下试点协议、拥有一批复购用户、收到可靠的种子投资意向——再考虑休学冲刺。这与“先读完书再说”并不冲突,而是一种更灵活的策略。
为了更清晰阐述,不妨将大学看作一个“最小可行平台”,简称 UMVP(University as Minimum Viable Platform)。
图中这 3 位都是知道了自己如何上大学的方法,所以早早退学了
核心思路明确:进入大学后,用12周时间运转“人脉—作品—问题—管道”的增长循环:
第一,找人:同学、学长、导师、企业顾问、校友基金、产业合作方。目标不是泛泛社交,而是以“合伙人约会”的方式高频交流——每周固定两晚约见6位互补型伙伴,先进行1~2周的小项目协作,检验默契再谈长远。
第二,做作品:将课程作业、实验课题、产业合作输出全部整合进同一代码库或原型,每两周向外部评审展示可运行版本。
第三,验证问题:完成至少20次深度用户访谈,强迫自己从“我觉得用户需要”转变为“用户愿意付费或花时间”。
第四,打通管道:打通学院产业合作、加速器、校友基金、企业试点和数据沙盒,让作品真正触及现实世界的反馈。
以这种节奏“使用大学”,你会发现很多曾被忽视的价值。比如导师,很多学生只在选课或要推荐信时才联系他们。而在 UMVP 中,导师至少分三类:学术导师提供方法论与严谨性,产业导师带来真实场景与需求,资本导师辅助判断路径与融资节奏。
再比如数据,AI 项目依赖高质量数据,学生往往难以获取。大学却提供了合规的数据入口:实验室、产业课程、企业数据试用协议及伦理审查流程。
这些资源单独获取成本高昂,但在大学里触手可及。你要做的不是“等待资源”,而是整合它们,构建“从问题到验证”的最短路径。
当然,我们也要坦诚面对风险。第一是幸存者偏差:辍学成功者终归是少数,必须设定“时间红线”。如果12周后没有任何外部信号——没有真实用户、没有试点协议、没有数据通路、没有合作意向——则应返回课堂完成学业,进行下一轮迭代。
第二是财务红线:清晰计算学费、生活费与机会成本,设定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的里程碑与止损点。
如果你不打算创业,只想提升就业竞争力,UMVP 同样有效。AI 行业招聘正越来越“作品化”,许多团队更关注你的 GitHub 提交记录、在开源社区的贡献、实际问题的解决程度,而非仅凭成绩单做判断。
大学可帮你做三件事:第一,通过合作教育或实习,在真实团队中参与工程流程;第二,跨学科选课,融合统计、因果推断、系统设计、产品思维与工程实践;第三,公开作品,把课程大作业转化为可复现实验或可在线演示的小产品,哪怕是很简陋,也胜于空洞的描述。
你会发现,毕业前最有价值的不是“多一个A”,而是“多一个可点击的链接”,成为你与招聘者、合作伙伴、潜在客户对话的起点。
或许你会问:Lucy 到底从大学获得了什么?
中国的大学创业环境也越来越好
从她的分享来看,最关键的不是某一门课,而是“密度”——高浓度的优秀同辈、导师、资源与机会。她强调“一两年就足够吸收这些要素”,然后用一段时间全力试水;若在外部获得强烈信号则全力前进,否则回校夯实基础。
她本人的路径——在 CMU 积累工程与人脉、获得蒂尔基金支持、在数据与模型需求爆发前切入 AI 基础设施赛道、凭借早期股权享受平台级增长——本质是“利用大学-抓住窗口-放大收益”的组合策略。
这套方法未必能复制她的财富结果,但确实提供了一种在 AI 时代“既不被学历束缚,又不盲目冒进”的大学使用方式。
AI 时代的大学,既非“读了就管用”的保险箱,也不是“无用的象牙塔”。它更像一个大型加速场:你把人脉、作品、问题与通道同步推进,大学就成为你跃向下一阶段的跳板;若只视其为“等待安排”的地方,它最终也只是一纸文凭。
Lucy Guo 的故事之所以有价值,不在于她辍学,而在于她真正把大学当作平台,在关键节点跃出。许多人只看到“辍学”,却忽略了“如何用好大学”这一更深层次的命题。
最后,我想把问题交给你:如果给你一个学期,将大学当作最小可行平台来运作,你会选择哪条赛道?最想邀请哪三位伙伴加入?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计划,或你在校园中“把想法变成作品”的实战经验,让我们一起让这套方法变得更加实用!
来源:王煜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