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当时我坚持帮他开发布会,结局会不会不同?”向太陈岚在镜头前哽咽难言,这份积压22年的内疚,终于公之于众。
“如果当时我坚持帮他开发布会,结局会不会不同?”向太陈岚在镜头前哽咽难言,这份积压22年的内疚,终于公之于众。
01 最后一通电话:哥哥临终前的紧急求助
2003年4月1日下午,向太正在开会时接到张国荣来电。电话中他语气急切:“我想召开新闻发布会,你陪我一起告诉所有人——我没有病,没有抑郁症!”向太当即答应安排公关对接,却因会议匆忙结束通话。
令人痛心的是,一小时后,张国荣从香港文华东方酒店24楼坠下,生命定格在46岁。向太得知消息时正值愚人节,还以为是谁在开玩笑,直到相熟记者严肃告知,她才崩溃瘫倒街头,被儿子向佐拖过马路。
02 向太的“灵异猜测”与家属证词严重冲突
向太在爆料中提出惊人观点:张国荣之死或与“脏东西”有关。她透露张国荣拍摄《异度空间》后长期做噩梦,睡觉时常被“抓起来”,甚至想请人为其驱邪,但因唐鹤德信奉基督教而作罢。
这一说法遭到广泛质疑:
张国荣大姐张绿萍(医学专业人士)多次公开强调,弟弟患的是生理性抑郁症,因脑部化学物质失衡需长期服药治疗;
唐鹤德在2003年4月2日凌晨的采访中明确表示:“从我的角度看,他有抑郁症”;
遗书清晰写着“Depression(抑郁)”,并感谢医生麦列菲菲教授。
03 医学真相:重症抑郁症与病耻感的悲剧
心理专家指出,否认病情恰是抑郁症典型症状。张国荣遗书中“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的自责表述,完全符合患者心理特征。
医疗记录显示:
去世前三个月,他擅自停用抗抑郁药达11次;
2002-2003年间接受电击治疗14次,每次费用5800港元;
2003年3月《偷心》项目彻底停摆时,治疗记录出现连续23天空白。
04 事业挫折与舆论压力的双重折磨
导演王晶曾分析三大原因:
1. 导演梦破碎:2002年张国荣抵押3处房产筹拍《偷心》,因投资方被捕导致资金链断裂,他自掏腰包支付剧组工资仍无力回天;
2. 性取向遭网暴:香港大学数据显示,其去世后关于性取向的恶意讨论至今仍以每天47条的速度新增;
3. 抑郁症未规范治疗:当年香港法律允许患者在意识清醒时拒绝住院,错过强制干预机会。
05 为何22年后重提旧事?网友质疑与真相反思
向太的爆料引发两极反应:
部分网友认为她“吃人血馒头”,借机博取流量(其近期活跃于直播间带货);
也有人理解她的内疚源于未竟的承诺,但强调“灵异说”不尊重医学事实。
时间线矛盾加剧质疑:张国荣经纪人陈淑芬证实,他最后一通电话是打给她(约18:38分),请求她到酒店接送,而非打给向太。
张国荣之死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创伤,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离去,而在于如何绚烂地活过。那个极注重自己形象的巨星,一定更希望被记住的是他最好的模样——在舞台上光芒万丈,在银幕上深情款款,在生命中始终追求完美。
抑郁症是一种需要被正视和科学治疗的疾病。无论具体原因如何,张国荣先生的离去都是华语乐坛与影坛的巨大损失。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其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并对生命保持最大的尊重。
对此有什么看法,评论区聊聊吧
来源:天天有娱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