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2岁那年,他的血压是143/90。听上去也就“高一点点”,他也没太在意。结果某天清晨突然倒下,送到医院才知道是脑出血。血压的警告他从没当回事,直到代价变成了命悬一线。
52岁那年,他的血压是143/90。听上去也就“高一点点”,他也没太在意。结果某天清晨突然倒下,送到医院才知道是脑出血。血压的警告他从没当回事,直到代价变成了命悬一线。
这血压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才算危险?是不是非得飙到180、190才需要担心?143/90是不是也能脑出血?这些问题,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问号。
再说回“脑出血”这事,怎么就和“血压高一点”扯上了关系?看似没大碍,其实危险早就埋下。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错在哪,等身体警告响起,已经晚了。
咱们先把血压这件事讲清楚。143/90,这不是“爆表”,但它在医学上已经属于高血压一级。别把“一级”听成“初级”,这是正式诊断的门槛,不是“差不多”的区间。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收缩压≥140,或舒张压≥90,就是高血压。不是“接近”,不是“临界”,是已经进门了。
很多人听到“高血压”这仨字,第一反应是老年病,觉得自己才五十出头,熬夜能扛,体检也就偶尔红一条线,大不了“少吃点咸的”就行。这种“满不在乎”的态度,是第一个错误。
高血压不是“血压高点”那么简单,它是一根悄悄燃着的导火索。它不疼、不痒、不吭声,但它能让你的血管年年老十岁。血管壁在高压轰炸下就像被雨连着打的墙皮,时间一长,哪怕一口气、一顿刺激,它就崩了。脑出血,很多时候不是“突然”,而是“早有预谋”。
第二个错误,是把血压看成“自己能调节”的事。有人说:我平时不紧张,心态好,血压就不会高。还有人说:我喝点降压茶,跑两圈,血压就下来了。这种想法,其实是拿情绪在和生理作对。
血压这东西,当然会受情绪影响,但它不是靠“想想就低”的。真正的高血压,是长期的血管结构变化,是血管弹性变差,是肾脏调节异常,不是你心情一好它就回家。
第三个错误,是忽略了“轻度高血压”的杀伤力。很多人觉得:我又不是180/110,143/90能出什么事?但真实的临床数据显示,脑出血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病前血压也不过就是140多。
血管破裂不一定要等到极限值,跟人的血管质量、有没有动脉硬化、是否突然升压都有关系。你今天143,明天喝了点酒、气了一顿、熬了个夜,一飙到160、170,这一下就可能是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高血压“没事”?因为它太“安静”了。不像胃疼、牙疼,它不会立刻让你难受。很多人都是在单位体检、街边义诊时才发现的,觉得:啊?我有高血压?但问题就在这:等你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往往已经是它“出手”的时候了。
血压高,不怕它高,就怕你不知道它高。更怕你知道了,却不当回事。一个中年人如果连每天测血压都没有习惯,那就像你家煤气灶漏气了,你却说“反正我没闻到味儿”。
那血压143/90的人,到底该怎么面对?先别忙着“吃不吃药”的问题,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你每天有规律测血压吗?你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血压最高?
你最近一个月的睡眠、饮食、运动状态是怎样的?你有没有家族高血压史?你是不是总觉得“我还年轻,扛得住”?说白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将来是“控制住”,还是“被控制”。
很多人对高血压的态度,像对待一张罚单:看到它了,但不急着处理,总觉得“拖一拖没事”。但血压不是罚单,它是计时炸弹。不处理,它不是“多扣两分”,而是可能直接让你“下场”。
别以为脑出血只是老年人才得的。很多四五十岁的人,猝倒的时候,血压记录也才140多。这不是吓唬你,这是血管的真实反应。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血管内膜早就变脆了,一次剧烈咳嗽、一场情绪激动,就可能引发灾难。
再说个冷知识:有研究表明,清晨6点到10点,是高血压人群最容易发生脑出血的时段。
因为这时候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血压自然升高。如果你本身就有高血压,早晨醒来突然起身、用力排便、情绪激动,都是“压上加压”。早上醒来不要立刻猛起身,先躺一两分钟,缓一缓,再下床。
还有人说:我测过几次血压,时高时低,不稳定,不算高血压吧?这是很多人常犯的认知误区。血压不是一锤定音,是要连续多次、不同时间段测量才能判断。
有些人“办公室血压”高,回家就正常,这叫“白大衣高血压”;但还有人家里正常,一运动就飙高,这叫“隐匿性高血压”。不管哪一种,都代表血管已经在吃力工作了。
说到底,血压这件事,不是你“愿不愿意”改变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承担后果”的问题。血压高,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它会影响你的大脑、心脏、肾脏,甚至眼睛。长期控制不当,不止脑出血,心衰、肾衰、视网膜病变,全是它的“亲兄弟”。
那到底该怎么做?先从每天测血压开始。不是等到不舒服才测,而是养成习惯。像刷牙一样,早晚各一次。测的时候要坐着休息5分钟,手臂和心脏平齐,别刚走路回来就测。记录下来,自己做个血压日记,能看出变化趋势。
饮食方面,不是让你“清汤寡水”,而是减少高盐食物,别天天腌菜火腿泡面。多吃点含钾食物,比如香蕉、菠菜、豆类,它们能帮助排钠,间接降压。别猛喝酒,别拼命熬夜,别把压力当本事。人的身体不是机器,耗损是不可逆的。
运动,不用非得跑马拉松。每天快走30分钟,别低于5天,就够了。但别刚吃完饭就运动,也别一上来猛练,慢慢增加强度。重点是“持之以恒”,不是“一时兴起”。
心态固然重要,但心态不是挡箭牌。你可以放松心情,但不能无视身体。血压不是靠“心情好”就能降的,它是长期生活方式的结果。
所以啊,143/90不是个“差不多”的数值,它是一个信号,一个提醒,一个你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提示音。别等到脑出血那一刻才追悔莫及,到后悔也来不及了。
如果你身边也有“血压高点没事”“我挺能扛”的人,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高血压不是别人的事,它可能就潜伏在你最熟悉的人身上。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你的一次分享,可能就帮一个人避开了危险。关注我,持续更新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我们一起把身体照顾好,不光是为了自己,也为了身边人。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杂志,2020,49(10):951-985.
[2]王增武,李玉霞.高血压与脑出血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3):215-218.
[3]陈建军,王宏志.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2,30(2):134-1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