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不是病死的而是治死的,医生的答案来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4:26 1

摘要:你或许听过“这病别治,越治越糟”“有人治病治到一半人没了”之类的说法。上了年纪,身体有点小毛病,邻里间的“民间疗法”就多了起来,去医院反倒让人犹豫。真的有些病不治比治了还活得久吗?咱们来聊聊医生眼里的真相。

你或许听过“这病别治,越治越糟”“有人治病治到一半人没了”之类的说法。上了年纪,身体有点小毛病,邻里间的“民间疗法”就多了起来,去医院反倒让人犹豫。真的有些病不治比治了还活得久吗?咱们来聊聊医生眼里的真相。

有些“病”,其实不是病

就说甲状腺结节,现在体检做个B超,十个人里七八个人能查出。一听“结节”,不少人就往“肿瘤”“癌前病变”上想,恨不得立刻切了。但实际上,《中国甲状腺结节与癌诊治指南(2021年版)》说了,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尤其是小于1厘米、没有钙化、边界清楚的“TI-RADS3级以下”结节,基本不用开刀,甚至连穿刺都不需要。可偏偏有些医院、医生怕担风险,或者患者自己焦虑,非要“先切为敬”。结果切了之后,得终身吃药,本来好好的甲状腺,一刀下去,反倒成了病人。这病不是不能治,是不能瞎治。

癌症:早治不一定就好,慢一点可能更好

再说说前列腺癌,这在欧美国家是老年男性很常见的癌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年有项追踪15年的研究,发现对于低风险前列腺癌,不着急手术或放疗,只做“积极监测”,生存率和积极治疗差不多,生活质量还更好。因为手术、放疗的副作用不小,会导致失禁、阳痿和慢性盆腔疼痛等,严重影响生活。不是不治,是别急着治。那种靠PSA指标一升高就想切除的做法,真未必靠谱。

高血压:别把药当成“毒”,规律治疗是关键

高血压太常见了,常见到很多人把它当“老年人标配”。但确诊高血压后,要是不规律吃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脑血管意外可能就会突然找上门。不少人信偏方、降压茶,甚至觉得“自己这不是真性高血压,是肝气不舒引起的”,结果一个中风,半身不遂。前几年《中华高血压杂志》的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真正控制达标的不到20%。而中风、心梗等要命的疾病,超过一半和高血压有关。高血压不是小病,也不是一吃药就“治好了”的病。这是个得终身管理的慢性病,药得吃、监测得做,生活方式更得跟上。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

2型糖尿病的可怕之处,不在血糖,而在它的慢性损害。眼睛、肾、神经、心脏、血管都会被它慢慢折腾坏。很多糖尿病人不是死于糖,而是死于它引起的并发症。有研究发现,那些“血糖控制特别紧”的患者死亡率反而略高。这不是说不要控糖,而是别过度控糖,把血糖压得太低、波动太大,反而容易低血糖昏迷,甚至致死。糖尿病的治疗不是简单的“吃降糖药”或“打胰岛素”,而是一个全身代谢管理的事儿。饮食、运动、用药、心理状态、睡眠都得搭配得当。

那些“治死”的,其实是误治、乱治

开头说的那些“别治”的病,不是不能治,是不能一刀切地乱治。真正出问题的,不是医院,是诊疗的思路。

• 慢性胃炎:很多人一查胃镜,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就开始吃药、忌口、补气养胃,搞得跟大病似的。可这病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黏膜变化,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有症状,更不会癌变。

• 骨质疏松:你以为只有老年人才有?不少年轻人也被“骨密度低”这个词吓得不轻,开始盲目吃钙片、打针,甚至用上激素类药物。可骨密度低≠骨质疏松,得看具体T值,还得结合骨折风险评估(FRAX评分)才能决定要不要用药。

误治、过治,才是“治死”的根源。

医院不是虎穴,但也不是万能药铺

有人怕医院,是怕被过度治疗;也有人信医院,是一有病就想“全套检查”。这两头都不对。医院的作用,是在该出手时出手。

比如你查出肝囊肿,不痛不痒不影响功能,医生告诉你“观察就可以”,这是负责任;但要是你出现持续黄疸、右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那就不能拖。该做的检查、穿刺、甚至手术,一样不能省。

看病的学问,在于判断。不是“能治就治”,也不是“能不治就不治”,而是“该治就治,不该治别乱动”。

健康管理,不是“等病来了再说”

真正活得久的人,不是“不去医院的人”,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去、什么时候该等、什么时候该先从生活方式下手的人。

• 高血脂:光靠吃药没用,你不改变饮食结构、不运动起来,吃药也白搭。

• 轻微焦虑失眠:先调整作息、试试认知行为疗法,不一定非得吃药。

• 轻度骨关节炎:适度活动、减重、物理治疗远比一上来就打玻璃酸钠实用得多。

健康,不是靠“治”出来的,是靠养、靠管、靠懂、靠选、靠等。

健康冷知识

• 长期吃某些含马钱子的中成药,可能加重肝肾负担,轻的转氨酶升高,重的会急性肝衰竭。

• 维生素D不是越多越好,过量会招来高钙血症、结石、心律不齐。

• 一些“清肺排毒”的偏方,其实是泻药,长期吃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力反而下降。

医生的叮嘱,说白点

别迷信“自然疗法”,也别一味“依赖医院”。懂得判断,才是最好的自救。

有些病,不是治死的,是拖死的、吓死的、瞎治死的。

该看病就看,该观察就观察,该吃药就吃药。别被“恐医”的说法吓着,也别被“过度治疗”坑了。

来源:老林投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