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某烧烤“鲜货”变“冻货”:一场信任危机敲响餐饮业警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14:27 1

摘要:“现切现串、鲜货不隔夜”——这是陈双某鲜货烧烤铺打出的金字招牌。然而,央视记者卧底其门店后发现,冷藏柜里塞满保质期长达12个月的预制冻串,隔夜肉反复解冻再售,生熟混放、苍蝇横飞,甚至将顾客用过的铁盘直接装烤串。当“鲜货”沦为营销话术,消费者信任与食品安全防线轰

“现切现串、鲜货不隔夜”——这是陈双某鲜货烧烤铺打出的金字招牌。然而,央视记者卧底其门店后发现,冷藏柜里塞满保质期长达12个月的预制冻串,隔夜肉反复解冻再售,生熟混放、苍蝇横飞,甚至将顾客用过的铁盘直接装烤串。当“鲜货”沦为营销话术,消费者信任与食品安全防线轰然崩塌。

这场风波不仅让陈双某陷入舆论漩涡,更暴露了餐饮行业野蛮生长下的致命伤。

一、信任崩塌:从“鲜货神话”到“冻货陷阱”

陈双某的爆火,源于精准抓住了消费者对“新鲜”的执念。

话术包装:门店明档展示穿串过程,店员高喊“现切现串”,营造“看得见的新鲜”;

饥饿营销:日排队3000号的盛况,让消费者默认“火爆=新鲜”;

品牌背书:7个月开40家店,用“规模效应”强化可信度。

但卧底记者揭开的真相,让所有光环瞬间黯淡:

冻货当鲜卖:牛肉串保质期12个月,解冻后反复冷冻滋生细菌;

卫生形同虚设:苍蝇停在食材上,员工挥手驱赶而非消杀;

管理漏洞百出:健康证形同虚设,员工操作全凭“自觉”。

消费者愤怒的不仅是食材问题,更是被欺骗的羞辱感。

二、餐饮业的四大生死线:陈双某踩中了三颗雷

1. 食品安全:底线不能破

冻品使用争议:若明确标注“冷冻肉”,消费者尚可接受;但以“鲜货”之名行“冻货”之实,已涉嫌欺诈;

操作规范缺失:生熟混放、隔夜食材复用,违反《食品安全法》第34条;

卫生管控失守:虫害防治、设备清洁等基础要求未达标。

2. 诚信经营:口碑是生命

虚假宣传:用“现切现串”误导消费者,本质是“演技比厨艺好”;

过度营销:用“网红打卡”掩盖产品缺陷,终将反噬品牌;

加盟商管理失控:快速扩张下,总部对门店失去约束力。

3. 供应链管理:透明才能长久

食材溯源缺失:冻品来源不明,消费者无从验证品质;

中央厨房失控:工厂预制肉串却未统一品控标准;

冷链隐患:反复冻融加速变质,却未建立检测机制。

4. 消费者体验:细节决定成败

仪式感崩塌:明档厨房沦为“表演现场”;

信任感流失:顾客发现铁盘重复使用后,再难产生复购欲望。

三、餐饮人必学的三堂课

第一课:真诚比噱头重要

教训:用冻品降低成本无可厚非,但隐瞒真相就是慢性自杀;

对策:若使用冻品,需公示检测报告、标注保质期,甚至开放工厂直播。

第二课:标准比规模重要

教训:7个月开40家店,速度背后是品控的全面溃败;

对策:建立“中央厨房+门店抽检”体系,总部设食品安全督导员。

第三课:敬畏比创新重要

教训:为追求“网红爆款”,连基本卫生都弃之不顾;

对策:设立“食品安全一票否决制”,任何创新不得突破底线。

四、行业反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餐饮品牌?

陈双某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餐饮业的集体焦虑:

流量焦虑:为蹭网红经济,不惜造假迎合市场;

成本焦虑:用冻品压缩成本,却透支品牌信誉;

监管焦虑:快速扩张下,总部与门店权责模糊。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本质:

对消费者:提供“看得见的安全”,比如全程直播后厨、食材扫码溯源;

对行业:建立“黑名单”机制,严惩虚假宣传与食安违规;

对自己:把“良心”刻进品牌基因,而非流量与利润。

结语

陈双某的教训,是给所有餐饮人的一记警钟。

当消费者开始用放大镜审视每一串烤肉时,品牌唯一能依靠的,不再是营销话术,而是刀尖上跳舞的“真材实料”与“如履薄冰”的敬畏心。

毕竟,再快的扩张速度,也快不过信任崩塌的速度;再低的成本,也低不过法律与良心的审判。

来源:转门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