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程青松这件事像一根被扯出的旧线头,越搓越长,越搓越乱。从“红发”到“喷雾”,从“社交图被删”到“劳力士重合”,网友把每一根线都当成能串起真相的证据。作为一个吃瓜观察员,我不想再往火堆里添柴,而是把现有信息好好理一理:哪些是能看清的,哪些只是合理怀疑,哪些纯属瞎
程青松这件事像一根被扯出的旧线头,越搓越长,越搓越乱。从“红发”到“喷雾”,从“社交图被删”到“劳力士重合”,网友把每一根线都当成能串起真相的证据。作为一个吃瓜观察员,我不想再往火堆里添柴,而是把现有信息好好理一理:哪些是能看清的,哪些只是合理怀疑,哪些纯属瞎猜;同时给做内容的同行们一些实用建议,别因为一时流量把职业信誉和他人尊严都赔了。
来把能看到的事实拉直。公开资料和当事人的说法里,程青松在9月10日已经以红发在多场合出现,9月11日也以红发亮相某活动并参加饭局;有朋友和现场照片可证明当日确有同伴相随。网络上流传的脖颈、肩膀有红印的照片,以及“喷发剂染到衣服上”的推论,被一部分网友当成在场证据在传播。另一方面,“极光光”账户与某小区图像相似、社交照片被删除,以及他曾晒多块劳力士的事实,也被拼进了叙事里。说白了,这些都是碎片,像拼图边缘,但还不能说明中间的图长啥样。
▶把线分三种颜色看看
事实可证:9月10、11日的公开活动记录、当日存在的红发照片、社媒有过图但后被删、网传照片里能看到的可视物(如手表)——这些都是能核查的“表层事实”。
合理推测:有人根据“红发+时间表”怀疑他可能到过某地,这种怀疑有道理,但要落成事实,需要时间线、监控或目击证人来补强;脖子上的红印可能是喷雾染色,也可能是别的接触留下,这两种解释都合理,单张图难以下结论。
跳跃式结论:把多个独立事实直接等号连接,比如“他晒的劳力士和被害人口袋里的那块是同一块”,就是典型的跨越式推断,容易伤人且不负责。
网络放大镜带来的不只有关注,还会放大误读和暴力。在权威信息缺失的时刻,碎片化证据和情绪会把空白填得满满当当。网友常说那句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这类事件里比任何法律条文都沉重:舆论能迅速定罪,但法律与道德要求的是完整透明的证据链。
▶给同行的几条实用建议
把信息源放在能核查的位置:官方通报、权威媒体、当事人工作室是首选;社媒线索可以补充,但明确标注“未经证实”,别把猜测包装成结论。
少演肥皂剧:热点天然带流量,但过分渲染“黑幕”“阴谋”,点击也许涨了,可职业风险和后果更大。别为了一个爆点把人家的锅都掀了。
提供整理不是终论:把时间线、公开照片、各方声明摆清楚,留下“我们不知道”的空白,会比武断下结论更有公信力。
尊重逝者和家属:无论舆论如何发酵,人命的尊严应摆在首位。别把好奇心变成二次伤害。
追问是必要的,也要有分寸。照片为什么被删除?当事人能否提供完整时间线或监控记录?警方调查进展到哪一步?这些都是合理的问题,但提问的方式应以求真为目标,而非制造话题炒作。记住一句常被忘掉的话:不是所有疑点都能立刻变成事实,把怀疑当结论,才是对信息时代最不负责的态度。
我们既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也不应成为网络审判的陪审团。给调查留出空间,用核实后的内容满足读者的知情权,这是职业操守,也是媒体与公众共同的责任。你怎么看?当流言和事实交织时,你更容易相信哪类信息?在评论里留下一句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我会挑选有代表性的,去核实、去整理,给大家一个更靠谱的答案。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