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信息员:在坚守与历练中进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3:37 1

摘要: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有一批人在灾情来临时用自己的专业与坚守,为群众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他们就是遍布城乡的灾害信息员,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神经末梢”和重要支柱。

在防汛救灾工作中,有一批人在灾情来临时用自己的专业与坚守,为群众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他们就是遍布城乡的灾害信息员,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神经末梢”和重要支柱。

灾害信息员肩负着防灾避险“第一吹哨人”和“第一响应人”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灾害应对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力量。今年5月灾害信息员业务技能大赛开赛以来,一批优秀团体和个人在赛事中崭露头角。他们高超的业务技能,折射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和防范应对灾害的底气。

从预警到重建

打通防灾减灾救灾“最后一公里”

今年6月,贵州省从江县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当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树枝与碎石向家家户户的窗台逐渐逼近时,灾害信息员早已经开始与洪水赛跑。从江县谷坪镇灾害信息员吴炳凤冒雨敲响了一家早餐店的门——店里,刚生产十几天的产妇正抱着婴儿,店主久久不愿离开。吴炳凤焦急地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指向不远处逐渐上涨的积水说道:“水还在涨,您爱人还在坐月子,万一漏电或塌房,咋办?”在她身后,消防救援人员已经抬着担架赶来,医院的救护车也闪着警灯停在路口。最终,在多番劝说下,吴炳凤和救援人员搀扶着产妇坐上担架,将这一家人成功转移。

同一时期,贵州省榕江县崇义乡灾害信息员李同页也在暴雨中忙得连轴转:除了调度铲车疏通道路阻断点外,他还需要核对转移群众的安置信息,接待前来咨询灾后重建政策的村民。今年洪灾过后,有村民匆匆找到他问:“李同志,我的户口在崇义乡,但一直住在县城,现在房子被淹了,该找谁啊?”李同页没有简单回复“找县政府”,而是仔细记录下受灾位置、房屋受损情况等信息,并立即与该村民居住地的灾害信息员核对情况。

在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灾害信息员张燕回忆起7月24日为一户居民家被冲垮的房屋进行清淤和恢复重建时的经历,依旧感慨万千。“当时这家的窗户和门都被冲毁了,并且由于门前道路太窄,救援车辆无法进入,我们只好一锹一锹地清除淤泥,将房屋修缮好,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半个月。”张燕说。

这些散落于瓢泼大雨、滚滚洪水中的片段,拼凑出灾害信息员这一群体的日常——他们是让群众远离灾害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

从“新手”到“尖兵”

藏在细节里的自我淬炼

灾害信息员能在灾情中沉着应对,并非天生使然,而是经历无数次培训和实战打磨的结果。这份“较真”,是所有灾害信息员的共性。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何水兵当了5年灾害信息员,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他总结出“三查三转三帮”的工作方法:“三查”是指平时查、雨前查(暴雨前重点查河堤、危房)、雨后查(排查是否有新隐患);“三传”是指及时通过微信群、应急广播、上门通知三种方式传递预警信息、灾害防范应对知识、应急救援信息、包保干部联系方式等;“三帮”是指提前帮助灾害隐患点群众做好安全转移实施方案,灾害发生前帮助群众特别是特殊群体转移,灾后帮助受灾群众对接政策、重建家园。

“刚接触灾情报送时,看着一堆要填写的表格和专业术语,我整个人都是蒙的。”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岐岭镇灾害信息员曾晓凤至今对她第一次上报强降雨灾情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当时,她拿着《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连“一级灾种”与“二级灾种”都分不清,只能在领导和同事的指点下逐行核对数据。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曾晓凤把四五十页的政策文件打印出来,标注上重点。她还跟着领导跑遍了镇上的受灾村落,在倒塌的房屋前学习如何判断房屋受损程度。如今,群众再来咨询救助政策时,她能清楚地向群众讲解重建补助的申请流程。“群众信任的眼神,就是我把文件读透的动力。”曾晓凤说。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仑区的灾害信息员李婧焱则有自己的“笨办法”。作为入职不到一年的新手,李婧焱常将复杂的灾情数据搞混。“系统里要按镇街分大类,台账里要按作物品种分小类,这些都对工作的细致性有很高的要求。”李婧焱说,为了不出错,她每天随身携带笔记本,在统计受灾情况时第一时间将数据手写下来,并把每一次核对的数据、修改的痕迹都写在后面。“手写数据既加深了我对具体数据的了解,也有利于后续进行核实。”李婧焱表示,她还关注了应急管理部、气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每天学习最新的业务知识,生怕自己跟不上”。

从“被动执行”到“主动预判”,从“紧张慌乱”到“沉着应对”,灾害信息员的成长,藏在逐字逐句读透的文件里,藏在遍及村村寨寨的脚印里,藏在灾情统计上报的汗水里。正如李同页所说:“以前上级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现在到了冬春就防凝冻,春夏就防汛,秋季就防火,这些都已经成了本能。”

从装备到制度

全链条保障下的能力进阶

灾害信息员的从容,不仅源于个人的历练,更得益于从应急管理部到省市县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构建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从培训到机制,从装备到制度,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全力保障,让这支队伍的作用不断凸显。

为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应急管理部出台多项措施强化指导与保障。在加强培训方面,建立健全灾害信息员分级培训机制,推动建立培训师资专家库,将培训工作与提升灾情管理水平结合起来,通过“线下课堂+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全覆盖。同时,定期挖掘灾害信息员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进行通报表扬,充分调动灾害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

如今,在应急管理部的推动下,我国已建立覆盖全国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总量已达100余万人。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多灾易灾地区还实现了多人轮换值守。

“不同于过去的培训,现在的培训结合实际案例,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教我们如何判断泥石流前兆,如何快速统计灾情。”曾晓凤口中的培训升级,是如今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的普遍做法。

榕江县对乡镇灾害信息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培训,乡一级则会定期组织灾害信息员开展实操演练。包头市在线上平台开设课程,可供反复观看。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山庄乡灾害信息员杨晨表示,华池县应急管理局如今建立了“岗前必训+年度轮训+专项特训”的全周期培养体系,灾害信息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县级集中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细化到每个指标。全国各地的系统化培训,让灾害信息员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处置。

除了培训,清晰的工作机制更使灾害信息员做好本职工作“有章可循”。贵州省推行的“四早机制”(早预警、早会商、早响应、早转移)、包含“两叫应”(预报“叫应”和临灾“叫应”)“一反馈”(跟踪反馈制度)“一清单”在内的“211”工作机制等,逐渐成为李同页工作的“指南针”。“如今,接到预警后,我们不用再等层层签批,可以直接‘叫应’各村、通知群众。相关部门也会立即召开联席会议,保障应急处置流程连贯畅通。”李同页说。

装备的升级,更为灾害信息员提供了“硬核”支撑。不少地区都为灾害信息员配备了防汛应急包、对讲机、无人机等专业设备。谈及应急装备的变化,吴炳凤表示,如今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更加年轻化,传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正在转向“人防+技防”双轮驱动,以无人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应急装备正在逐渐应用到基层工作中。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