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新时代青年说”笔谈活动约稿启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13:40 1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动员广大青年师生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动员广大青年师生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联合“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共同组织开展第三届“新时代青年说”笔谈活动。

希望广大青年理论爱好者踊跃执笔,以青春之名,书写对时代的感悟,发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铿锵之声。

参与范围

西安市内各高校社科理论专业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以及党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在职青年科研人员(45周岁以下)。

笔谈主题

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等重点内容,以及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撰写有深度、有思想、有观点的理论文章。

笔谈要求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观点鲜明、主题突出,语言准确流畅、内容积极向上,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理论性和较强的可读性。

2.围绕征文主题,结合所在学科专业,题目自拟,字数在2500字以内,请作者在投稿时,在文末另起一页注明作者个人资料(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等),论文正文中不得出现作者真实姓名。

3.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杜绝抄袭等行为。应征论文应为未在其他学术会议、论文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原创论文。

交稿方式

截稿日期:2025年10月20日

投稿邮箱:695123504@qq.com

提交形式:邮件主题格式为“笔谈+论文题目+姓名+所在单位”,笔谈文章须以word文档格式提交,文档以论文题目命名。

咨询电话:029-89529535

评审办法

1.本届笔谈活动第一阶段在初选的基础上,将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入围文章30篇,第二阶段将邀请社科理论界权威专家学者组成评审专家组,采用双向匿名评审办法评选出优秀作品。

2.对笔谈优秀作品,将择优推荐至《西安日报》“理论与实践”专版、“学习强国”西安学习平台、西安发布App、西安新闻网、“前方+”App等平台发表。

笔谈参考选题

(一)以优良作风汇聚奋进力量

1.持续深化纠治“四风”

2.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3.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4.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5.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进民族复兴伟业

1.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意义

2.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4.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5.伟大抗战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3.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4.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5.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四)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展现更大作为

1.“十四五”时期,西安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经验启示

2.“十四五”时期,西安文旅融合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3.“十四五”时期,西安对外开放的探索与经验

4.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西安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6.“双循环”格局下,西安产业升级发展的优势

7.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西安产业创新中的应用

8.西安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吸引培育人才的创新路径

9.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传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

10.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11.西安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2.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

13.西安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如何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

14.“十五五”时期,西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路径前瞻

15.“十五五”时期,西安扩大投资、促进消费的路径探析

(五)推动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推进

2.人工智能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3.思政课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实践与挑战

4.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

5.思政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结合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