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年,这个人始终没有走远。即便身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克莱顿·库里斯的名字总会被中国驼峰航线的山谷、村落、崎岖道口和那些远去的螺旋桨轰鸣咬得死死的——没人知道,这种偏执来自哪里?又为何一股脑扎进一桩桩翻黄的事故记录里?他找飞机,找遗骸,说是想让英雄“回家”。到底
20年,这个人始终没有走远。即便身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克莱顿·库里斯的名字总会被中国驼峰航线的山谷、村落、崎岖道口和那些远去的螺旋桨轰鸣咬得死死的——没人知道,这种偏执来自哪里?又为何一股脑扎进一桩桩翻黄的事故记录里?他找飞机,找遗骸,说是想让英雄“回家”。到底有没有必要?
苍山马龙峰脚下,一场雨突然劈头砸下,2011年的初夏憋闷又黏腻。库里斯早就习惯了天公不作美,这种狼狈他忍过多回。但说到底,还是不甘心。那天他捡着岩石缝里的一块碎铝,擦干水珠,看出编号,就是一直追着的“60号”,可又不得不踩着塌方回头路。这憋闷够人折毛三分,而几十年过后,这地方仿佛还在雨中等着什么人。等的会是他?会是另一个徒步小队?也许都不是。
库里斯的故事不需要渲染。一个美国中年男人,20年间自己掏腰包,背着铁锹和相机,进山、进森林、走村串寨,把早就没人再当回事儿的祠堂牌位一一对照。他精神头挺足,经常连轴转三四个月,不是奔着新闻稿子什么的——身后带着数十位士兵家属的眼泪和不知谁藏在山野的记号。“他们应该回家。”他这样说,简短、直白。一点不讲情怀。
说2002年吧,缅甸北边,库里斯冲着一只鹰走着走着,脚底下竟踩到飞机残骸。他瞪大眼,狂拍照片,拆下来几块数据牌,自以为撞大运。后来查清楚,是二战“C-47”运输机。一开始他甚至没听说过什么驼峰航线——这词儿在美国主流记忆里根本不起涟漪,说是“阿拉斯加”知道的人反倒多些。这事他还当冷笑话讲过两回,也没人当真吧?
但硬要说库里斯是被“正义”、“和平”感化才走上这条路,也不见得。他只是在人生某个阶段,登山攀岩攀得累了,想给自己找点目标。人呀,累了特别爱折腾点意义。最开始,他自己都觉得这样诚实,不掖着藏。他不会讲“命运的召唤”这种空话。一册旧资料,两句老兵的闲聊,他就闷头扎了进去,半圈不转弯。
现实却跟硬糖似的难啃。办公室没人理你,军方经费没影,家属多半年年失望。经年累月搜昔日档案资料,抠细节,把飞行日志一点点拼接,每条事故线都得自己琢磨。又怕判断出错,明明猜的是东山,可能最后一头扎进西岭。到现场得走访猎人、村民,还得看谁能拖出一口老箱子,说点什么线索。瞎子摸象——可他就是一只楞头青摸了下去。
有些碎片真能拼出全图,比如“60号”这桩案子:飞机起飞,冰雹,通讯断,飞行员最后呼叫一位同行,说结冰得厉害,问能不能飞偏南航线。那一刻的犯难,隔了七十年还能让人后背发麻。全队只有21岁的詹姆斯有点慌,中航的罗伯逊嘴硬地安慰他,结果呢?一句“情况不错”,最后杳无音信。你说这话怪不怪?
每一次库里斯爬完一座山,找到一处碎片,村民们总是看着他,问你究竟图什么。他张口结舌,也说不上来。后来压根懒得解释。他只知道,还会有人来问,还有飞机没找到。总有家属寄望他说能不能挖一块地?钱没了,怎么搞?你觉得他是不是早该放手?可他还真是固执。
他发现,一架失踪的飞机最后被找到,大体得拼三样东西——档案、村口八卦、实地碎屑。经常三头各自跑偏。比如有一回,在印度山林,他挖出“Hot as Hell”轰炸机的整体残骸,连机身号都还看得清。喜的是这案子能交差,愁的是DNA鉴定等了十年才出结果。说没人赏识他这点破事倒也不能全怪别人,档案杂乱、行政拖沓、资金中断,总归有点无奈。
但库里斯最在意的是,家属那一口气究竟要到啥时候才下去。比如美国尤金上尉的家乡,丧礼上出现几百位华人。你说,这记忆有啥意义呢?历史和现实挤在一起,看着滑稽。没人真懂得那条航线跨过的800公里其实远不止数字那么冷。统计说1200多人失踪,实际恐怕更多——有几个能回家?报纸上写着死于冰川、乱石,或者无名高地,名字反复出现,成了影子里的下一个代号。找不找,又有什么区别?
不过说真的,有时候库里斯这个人本身也没有多了不起。你问他为什么坚持,他说家人需要答案。有些时候,他嫌麻烦就止步不前。但你不能否认,他的行动改变了一小撮人的命运。哪怕只是一只老信封,里面夹着一枚飞机上的徽章,也足以让人停下来。
有段时间,库里斯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成了“无用功”。20年来,他找了27架飞机残骸,搞清279位失踪者的下落。这数据算不上“震撼”——每次找到点头绪,就烧上一大笔钱,家中经济永远紧张。从来没有哪个官方部门主动说愿意帮忙。什么荣誉,什么历史铭记,其实很虚。你看那些村子,很多老人都不记得谁是谁。碎片已埋进了当年的土地,乡野只剩几道伤疤。谁替你买账?很多人不信,甚至觉得他有点矫情。你信吗?
话又说回来,历史就是这样。1942到1945年间,那个驼峰航线用掉了八十多万吨物资,付出巨大代价,成就可歌可泣。可今时今日,又有几人知晓山野背后这些故事?铝谷的碎片依然在发着光,人却走了,名字也跟随风化。反正没人在意。你问库里斯,他也搞不太明白,但还会继续下去。谁说不是呢?他有时会矛盾地觉得自己做得太多,也有时又恨不得多找几架飞机、几具遗骸。挺荒唐的!
当然,他并不是完全无力。有数据说,网络上关注相关搜索的人数一年间增长了7.5%。更别说当年云南本地的村民,自己带着子女跑过来一起帮忙找残骸。很多时候,他英文说不明白,只能用手比划,让翻译跌跌撞撞地传达。还真就有人愿意帮他。他挺佩服的。
不过(也挺怪),有的时候库里斯觉得,过了这些年,自己本应学会放手。可他还在不自觉往前迈两步,不管有人不理解。去年冬天,他刚从印缅边界回来,又翻出一架C-46运输机,不知当初机上13人谁还能再有人身份确认。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荒唐:谁需要这答案?
其实很大一部分中国乡村里的人早就不记得这些残骸背后的故事了。回头看,那些年找飞机,更多的是找到一些碎片、一堆锈迹,又或者一纸证明。可家属那边总是等着一个交代。库里斯给他们的,是真实的结果和那些扛到地头的证物。有些家属,平淡地说声谢谢就算了,有些则哭了大半天,连话都讲不清。到底怎样,谁知道呢?
说是意义,其实不过如此。库里斯说他会一直继续,但到了这会儿,没人能说他一定能等到所有故事的终局。身后是一条走不完的路,前面都是未知。现实和回忆本来就没分得那么清。历史碎片永远难以完整拼好,大抵也没人能真正讲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追到底。也许,下个秋天,库里斯还会再次翻开地图,背起行囊,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继续寻找缺失的一块铝片。
就这样,这场漫长的寻找还没有真正结束。
来源:锦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