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咋起的?9月中旬,罗永浩在直播里一记重拳,把西贝架在了舆论的炭火上:标注“现做”的菜,怎么一抖手就是中央厨房半成品?潇湘晨报9月11日报道后,热度直冲云霄;到9月15日,红星新闻又跟进,西贝道歉称“部分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老罗也再次回应,表示这不是技术问
戳心窝:花三位数吃顿饭,结果端上来的却是“加热的爱”,谁不破防?花钱买的是餐厅的手艺和诚意,不是冰箱里那袋“陈年旧汤”。
事情咋起的?9月中旬,罗永浩在直播里一记重拳,把西贝架在了舆论的炭火上:标注“现做”的菜,怎么一抖手就是中央厨房半成品?潇湘晨报9月11日报道后,热度直冲云霄;到9月15日,红星新闻又跟进,西贝道歉称“部分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老罗也再次回应,表示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诚信问题。
先把瓜摆上桌——细节才是“绝杀”。熟悉西贝的人知道,它家菜单一贯走“手作质朴”风:手工莜面、现炖牛大骨、草原羊蝎子,配上那句“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的洗脑广告,谁能往“预制菜”上想?可有消费者扒到,某店的西红柿莜面,浇头是袋装汤加热即淋;号称现做的酸汤鱼,汤底来自浓缩包,鱼片提前冻好;甚至有画面显示,后厨把冷冻梅菜扣肉一解冻就能装盘。对外话术却是“30分钟现做”,客服一度还表示“没有预制,都是现做”,据网友录屏称甚至回怼“吃不起别来”。再看口感吐槽:小炒黄牛肉青椒脆到像在生啃,满嘴塑料味,酱油还有股“老坛风味”的工业味道。说实话,这画风跟711加热便当区别不大。
再看人物“人设背景”。罗永浩的“嘴炮敢言”人设早立住了,创业者+网红双buff加持,这次开炮也不是心血来潮——团队暗访多店,抓到的都是“复热上桌”的证据链。另一边,西贝掌门贾国龙,曾靠“手工民间菜”收割了一大波口碑,却抛出“好菜都是预制的、越高级预制越高”的金句,还拿米其林的料理包背书。问题是,消费者买单的,是你宣传的“手工”“现做”,不是“高端预制”的哲学课。
回应来了,但火更旺。贾国龙第一时间开发布会,表示“没有一道符合国家预制菜定义”,还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参观,强调“中央厨房预加工+门店烹饪”不等于预制菜。可网友的高赞评论精准:我们不反对预制,反对的是被欺骗。如果明明是“复热+勾兑”,菜单上却写“现熬”“现做”,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到9月15日,西贝道歉,承诺部分菜品改为门店现做,但老罗再回应的重点依旧——工业“加热味”与“现制餐饮”的本质差异,以及“高价”配不上“体验”的撕裂。
“为啥大家不喷麦当劳,偏偏喷你西贝?”这事儿说白了是预期管理。海底捞的锅底、麦当劳的肉饼、沙县的蒸饺,哪个不是预制?但人家明码标价,消费者心知肚明,图的就是快与稳。你西贝人均120,还打“手工”与“民间家常”的牌,结果上桌一股“中央厨房风”,这才是众怒。更扎心的,是那套“把预制菜的缺点给消费者、把低成本高毛利装进自己口袋”的逻辑。比如有业内估算,西红柿莜面卖46元,成本约10元;同样走标准化的老乡鸡,会清楚说“汤是预制的,鸡是现炖的”,这就叫诚实。消费者不是不能为效率买单,只是讨厌在信息不对称里当韭菜。
其实这不只西贝一家。你去商场随便挑家店,预制概率不低:某些火锅“现熬骨汤”实为粉包冲,某些网红日料的刺身冻过,寿司预制,还敢收“厨师费”。为什么?利润香啊。一份酸菜鱼,成本20能卖到88,连锁总部还方便用预制绑定门店、控味控品控人力。老罗敢说,是因为有流量不怕挨告;普通人遇到“高价预制”,多数时候只能吃哑巴亏。
这波舆论像一面镜子:争的不是“预制”三个字,而是透明、定价与体验的匹配度。给钱的权利在消费者手里,选择的前提是知情权。最简单的改法,也最难:按菜标注工艺,哪些是门店现烹、哪些是加热复配,说清楚;价格跟体验对齐,别再玩“文字游戏”。
最后留句体面:西贝有供应链与规模化的优势,也有“手工民间菜”的情怀IP,如果真把“现做”做回招牌,把“预制”讲清楚,不丢人,反而会加分。公众的记忆有时短,有时很长;看你下一次端上来的,是热气腾腾的诚意,还是继续复热的套路。我们等你给出更好吃的答案。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