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休前,我在东北的小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习惯了冬日里呼啸的寒风、夏日里热烈的阳光,也习惯了街头巷尾带着爽朗口音的叫卖声。去年春天,为了帮刚成家的女儿照看孩子,我收拾好行李,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了浙江绍兴。如今一年过去,这座江南小城早已不是“暂住地”,而是成了我心
退休前,我在东北的小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习惯了冬日里呼啸的寒风、夏日里热烈的阳光,也习惯了街头巷尾带着爽朗口音的叫卖声。去年春天,为了帮刚成家的女儿照看孩子,我收拾好行李,跨越两千多公里,来到了浙江绍兴。如今一年过去,这座江南小城早已不是“暂住地”,而是成了我心里舍不得离开的“第二故乡”。
初到绍兴时,我总有些“水土不服”。东北的房子大多宽敞明亮,窗户朝南就能晒满一整天的太阳;可绍兴的老城区里,不少民居依河而建,白墙黑瓦层层叠叠,阳光好像总被屋檐剪得细碎。东北的风是“硬”的,冬天刮在脸上像小刀;绍兴的风却带着水汽,哪怕是初春,吹在身上也是温温柔柔的,连带着我的性子都慢了下来。
最让我着迷的,是绍兴的水。东北的江河多是壮阔的,冬天结着厚厚的冰,夏天泛着滚滚的浪;而绍兴的水,是藏在城市每个角落的“温柔脉络”。家门口就有条小河,当地人叫它“溇”,河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水草,偶尔有乌篷船慢悠悠划过,船夫戴着斗笠,手里的橹轻轻一摇,水面就漾开一圈圈涟漪。每天清晨,我推着婴儿车沿河边散步,总能看见早起的老人在石阶上洗衣,木槌敲在衣服上,“砰砰”的声音混着鸟叫,成了最特别的晨曲。有次女儿带我坐乌篷船游东湖,船穿行在峭壁间的水道里,抬头是一线蓝天,低头是映着山影的碧水,那一刻我才懂,为什么古人总爱写“江南好”。
绍兴的雨,也和东北截然不同。东北的雨来得急,噼里啪啦下一阵,很快就停;绍兴的雨却像有心事的姑娘,淅淅沥沥能下好几天。刚开始我总盼着晴天,后来却爱上了雨天的绍兴。撑起女儿给我买的油纸伞,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巷子里,雨水顺着屋檐滴下来,在青石板上敲出“滴答”的声响。巷子里的老墙爬着青苔,墙角的月季被雨打湿,花瓣上挂着水珠,反倒更显娇艳。有次下雨,我在巷口的小茶馆避雨,点了一杯本地的龙井,看着窗外雨雾中的白墙黑瓦,忽然觉得心里特别静,好像一辈子的忙碌都被这雨浇散了。
说到绍兴,就不能不提这里的美食。我是个地道的东北人,一辈子爱吃饺子、炖菜,口味偏咸鲜;可绍兴的菜,却带着一种“鲜灵”的甜。女儿知道我爱吃肉,第一次带我去吃“东坡肉”,我还担心会腻——大块的五花肉炖得油亮,裹着红棕色的酱汁,可入口却一点不油,肉质软烂得一抿就化,甜咸交织的味道,连我这个不爱吃甜的人都忍不住多夹了几筷子。后来我又尝了醉鸡、糟三样,才发现绍兴人有多会用“酒”做文章——这里的黄酒闻名天下,不仅能喝,还能用来做菜,醉过的鸡肉带着淡淡的酒香,糟过的毛豆清爽解腻,连菜市场里卖的酱鸭,都透着黄酒的醇厚。最让我惊喜的是街头的小吃,清晨的粢饭团裹着脆油条和白糖,午后的臭豆腐外酥里嫩,蘸着甜辣酱,还有傍晚路边摊的茴香豆,嚼着有股特别的香味,配着女儿偶尔给我倒的一小杯黄酒,日子过得别提多惬意了。
绍兴人的生活节奏,也让我这个“闲不下来”的人学会了享受慢时光。在东北时,退休后我每天都要去广场跳舞、跟老伙计下棋,日子过得热热闹闹;可到了绍兴,我发现这里的老人更喜欢“安静的热闹”。家附近的公园里,每天都有老人坐在石凳上喝茶,手里拿着收音机听越剧,偶尔跟着哼两句,声音轻轻的,生怕打扰了别人。有次我看见一位老爷爷在湖边写毛笔字,他不用纸,就用一根绑着海绵的棍子,蘸着湖水在地上写,写的是“兰亭集序”,笔画流畅,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
我也学着他们,每天下午坐在河边的长椅上,要么给远方的老姐妹打个电话,要么看着孩子在草地上追蝴蝶,偶尔有路过的老人跟我搭话,虽然带着点绍兴口音,可那温和的语气,总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如今一年过去,我早已把绍兴当成了自己的家。我会在菜市场跟摊主讨价还价,知道哪家的青菜最新鲜,哪家的豆腐最嫩;我会跟着公园里的老人学唱越剧,虽然跑调,可自己觉得开心;我甚至学会了做简单的绍兴菜,周末女儿女婿回来,我能端出一盘像样的醉鸡,看着他们吃得满足,我心里比谁都高兴。
有人问我,会不会想念东北的老家?我当然想,想老家的雪,想老家的饺子,想老家的老伙计。可绍兴给了我另一种生活,一种温柔的、从容的、让人心安的生活。这里的水、这里的雨、这里的美食、这里的人,都像一缕春风,轻轻吹进了我的心里。我想,或许生活的美好,就在于能遇见不同的风景,而绍兴,就是我退休后最美的遇见。
来源:小赞聊点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