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0日至21日,由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办的“天津市高校首届网络素养大赛”正式举行。来自全市4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赛场,围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文明意识、舆情应对能力与创新创意表达
9月20日至21日,由中共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办的“天津市高校首届网络素养大赛”正式举行。来自全市40余所高校的300余名师生代表齐聚赛场,围绕网络安全知识、网络文明意识、舆情应对能力与创新创意表达等多项内容,展开了一场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展示。
大赛以“指尖正能量 文明e空间”为主题,设置网络安全宣传作品创作、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诱诈反诈对决和网络热词对决四个赛项。
在备受关注的诱诈反诈对决环节,多所高校通过情景剧形式,真实还原各类常见诈骗场景。天津仁爱学院与天津农学院联合演绎“虚假中奖诈骗”,再现了直播间抽奖骗局的整个过程。剧中扮演“受害者”的小张,分享了自己如何被伪装成主播的诈骗者以“中奖”为诱饵,一步步诱骗转账的亲身经历,提醒大家“天上不会掉馅饼”,并总结出“不轻信、不泄露、不转账、多核实”的防诈口诀。天津仁爱学院大二学生刘欣雨说:“通过这次表演,深刻感受到诈骗分子的狡猾与险恶,也更加明白了提高自身防诈意识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因为一时的贪念或者疏忽,就落入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天津科技大学和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同学共同呈现了“冒充公检法诈骗”案例,天津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门瑜姗在表演中详细展示了诈骗分子如何冒充公检法人员,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和对法律的敬畏,编造各种虚假罪名进行恐吓,进而诱导受害者转账汇款。两所高校的学生通过生动的表演,将诈骗分子的狡猾和受害者的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此类诈骗,一定要保持冷静,切勿被恐惧冲昏头脑,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确保个人财产安全。”门瑜姗说。
此外,天津工业大学与天津商业大学联合表演的“‘假熟人’作案”,再现了冒充辅导员收取班费、学费的骗局,学生们精准模仿了诈骗分子的语气和神态,将“辅导员”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天津工业大学大三学生张雪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演绎,她体会到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人们对“熟人”的信任,进行精心伪装和诱导。“所以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张雪说。
除了学生之间的精彩对决,教师选手在网络舆情分析应对环节也表现出色,围绕校园常见议题与共性难题展开分析。老师们沉着思辨、层层推演,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应变能力巧妙化解舆情危机。网络热词对决环节更是高潮迭起,选手们反应迅捷、对答如流。
赛事期间,还展出了百余幅由师生创作的网络安全主题海报,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青年群体对清朗网络空间的积极向往。
来源:海河钟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