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坐落于福建福州中轴线北段的冶山,是福州最古老的文化遗址,被誉为“闽都之根”,如今已在此建成了一座开放式的文化公园——冶山春秋园。
《人民政协报》 2025年04月18日 第06版
(记者 王惠兵)“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坐落于福建福州中轴线北段的冶山,是福州最古老的文化遗址,被誉为“闽都之根”,如今已在此建成了一座开放式的文化公园——冶山春秋园。
“不承想,昔日的闽越王宫,如今就是家门口的公园。”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四季里,冶山春秋园成了许多市民游客的好去处,千年文化积淀与绿色生态文明在此交织出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景致。
“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建立整体规划,让文物焕发新光彩,更好融入百姓生活。”今年以来,福建省政协“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暨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和网络议政活动在福州陆续召开,不少省政协委员深入其间展开调研时,如是呼吁。
在通报会上,省政协委员和省委统战部(省侨办)、省委台办、省侨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与专家学者、文化产业从业者代表面对面交流座谈时,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闽南文化起源、发展脉络、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文物数据资源的展示和传播新途径,通过“科技﹢”的创新手段,为文化注入新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赞同之余,希望要准确把握协商调研的重点方向,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创新“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等融合模式,有效推动闽南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早前,省政协主席滕佳材也曾带领部分委员走进冶山春秋博物馆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福州2200多年来的城市发展脉络、冶山文化文物遗迹、文化遗址保护历程。
“当前,多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着成为濒危遗产的危机。”在委员们看来,全省要进一步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同时,深入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加强文物阐释、打造沉浸式体验,将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有机融合,让活化的文物巧妙走进老百姓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滋养的温度。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城市历史文化遗址遗存蕴含着独特的时代价值,见证着城市的演绎历程,是城市文化的根脉和魂脉所在。”滕佳材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