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摩最新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展示转向商业化应用,到2036年全球将有约2370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2亿台,年收入规模接近5万亿美元,约为2024年全球20大汽车制造商总收入的两倍。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
今年是人形机器人的爆发之年,国内对具身智能的支持力度达到空前高度,其自身也已悄然跨越实验室门槛,正以 “新劳动力” 的身份叩响现实世界的大门。
大摩最新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展示转向商业化应用,到2036年全球将有约2370万台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0.2亿台,年收入规模接近5万亿美元,约为2024年全球20大汽车制造商总收入的两倍。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研发快速转向商业应用,目前商业化订单全球领先,累计达到9.75亿元。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芯片厂商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当前市场中,厂商在机器人 “大脑”(如决策、计算相关)领域的布局虽更为人熟知,但 “小脑”(运动控制、环境响应相关)同样重要,只有具备快速响应外界物理环境参数并即时行动的能力,机器人才真正具备进入实际生产环境的条件。
那么,如何搭建高效连接,助力人形机器人更精准地感知世界、顺畅执行各类任务?日前,ADI 针对人形机器人这一议题,在“激活边缘智能,共绘具身未来,人形机器人媒体分享会”上分享了自身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人机协作的新纪元,ADI给出的解
“AI、机器人和自动化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启人机协作的新纪元。”ADI公司院士兼技术副总裁陈宝兴表示,过去10年,数字工厂对生产自动化和数字驱动决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物理智能——即机器对环境的感知、理解和灵巧操作,将是工业智能的未来。要让机器具备感知(sense)、连接(connect)、解译(interpret)和控制(control)的能力,让工厂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触感和有行动力的智能系统。2025~2030年具身机器人将成现实并推动产业变革。
他指出,机器人发展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AI加速,其算法提升机器在复杂环境下的学习适应与自主优化能力;二是市场需求,灵活制造与柔性生产要求机器人快速切换任务;三是人口减少与劳动力短缺,制造业面临用工荒。未来需加强人机协作,让机器人与人类并肩完成复杂任务、造福人类。
根据陈宝兴的介绍,ADI一直围绕感知、连接、控制、解译四大方面进行布局。感知方面,机器人正在通过多模态融合提升灵巧度;连接方面,机器人需建立高速、稳定的“神经网络”式连接;控制方面,最新AI驱动的运动控制算法,使机器人能同步运动,多关节协调,像人一样能完成复杂的动作;解译方面,机器人需从“单纯执行”升级为“主动理解”,即理解所处环境及待执行任务的内涵。
他比喻道,可以把一个现代工厂看成一个巨型机器人,它有传感器作为眼睛,高速连接作为神经网络,电机与执行系统作为肌肉,控制与解译系统作为大脑,而人形机器人把这些能力浓缩在一个灵巧的“人体”中,相当于成为一个工厂的超级员工。
ADI提供从核心技术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全套产品。包括:1. 高速连接“神经系统”:ADI提供高速GMSL、高速的以太网、USB、PCIE-LVDS、针对关节数据传输的60GHz无线连接方案等方案满足多元化连接需求;2. 通过传感器融合实现类人灵巧操作:跟踪运动和方向的IMU、陀螺仪;3. 先进的抓握和触觉感知:包括手与手指的Trinamic、MAX78000、MEMS;4. 安全且受监控的操作:在物理与网络层面提供给MEMS振动、安全认证、功率监测器;5. 环境感知检测:在视觉检测上提供3D ToF景深成像、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6. 高效电源与电池管理:BMS、热插拔、电源分配;7. 肢体的实时控制:Trinamic、多圈MAG;稳健的外部连接:ISO-USB、SWID、Mesh无线网络。
目前,多数芯片公司都选择提供解决方案,相比单一芯片,多芯片协作明显更能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对此,陈宝兴向EEWorld表示,“虽然传统上大家认为ADI主要提供芯片,但实际上ADI已经提供了许多系统级解决方案。目前,我们与众多厂商合作,共同开发系统解决方案。例如,ADI与Teradyne Robotics宣布共同进行系统开发,利用我们的芯片搭建平台,帮助整个方案快速落地。”
他透露,ADI还设有多个加速器项目,名为“Catalyst”。这些加速器项目邀请客户与ADI共同搭建平台,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加速方案的实施。从客户的角度来看,ADI对产品有深入的了解,而客户对需求有清晰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ADI可以利用在系统设计方面的丰富经验,帮助客户搭建完整的解决方案。
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口
灵巧手被视为是人形机器人智能的下一个突破口,就连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亦都曾说到,Optimus Gen3的最大难点便在于灵巧手。
陈宝兴表示,要让人形机器人实现类人灵巧需满足五大技术因素:一是低延迟,类比人类“脊髓反射”,机器人控制环路总延迟需控制在10~20毫秒内甚至更低,以实现本能级反应;二是精密电机控制,需具备高分辨率位置与力反馈,如人类手指般精确控制力度与角度;三是触觉传感,让机器手指能感知压力、滑移及材质变化;四是高速互联,构建类似人类神经网络的高速、低抖动数据通路;五是高宽带数据共享,支撑工业现场海量数据在本地与云端的高效同步,结合最新AI算法实现“边云协同”,助力机器人实时上传数据、优化动作。当前行业也呈现“数字孪生+机器人”的趋势,通过模拟生成训练数据,且类人灵巧需低延迟、精密控制等全系统协同,而非单点突破。
对于当前灵巧手来说,两方面问题是关键。
第一是低延迟控制环路的问题,也就是让机器人反应速度能逼近人类本能。比如说,人手遇热收回手仅需20~50毫秒,几乎是本能反应。而机器人要实现这种水平,必须在感知(1ms响应磁触觉阵列)、处理(边缘AI芯片实时推理)、通信(GMSL/以太网毫秒级传输)、驱动(高响应电机驱动)四个环节能做到极致的低延迟,才能具备“类人灵巧”,成为工业伙伴。
第二是精度和灵敏度的问题,就像是外科手术医生做心脏搭桥手术时手指连0.01毫米误差都无法接受。当前机器人角度检测精度可以做到±0.1~0.5 度,如果要对标人类需要达到±0.02~0.05 度。如果想要机器人识别1g压力或1mm位移,才能实现精确的抓取和柔顺操作,当前机器人一般可以做到±1~2毫米的运动控制精度、5~10ms的关节协同延迟,如果要逼近人类需要达到0.01mm的精度和1ms的延迟。
针对触觉,ADI正在开发磁传感器
灵巧手意义重大,而强大的触觉是其核心需求之一。过去,位置传感器与力学传感器在机器人领域应用更为广泛;但自去年起,触觉传感器的用量开始显著增长,核心原因在于它对提升机器人灵巧性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尽管多模态传感器组合可能增加部分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投入极具价值,它能显著提升机器人的性能与可靠性。
当前市场上常用的触觉传感器主要包括压阻式、电容式与光学检测式产品,但其可靠性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水分会干扰电容与压阻性能,灰尘则会影响光学检测精度。因此,ADI目前正在开发磁耦合触觉传感器,以克服这些缺陷,进一步提升触觉感知的稳定性。
ADI目前开发的磁耦合触觉传感器包括三层结构,上端线圈产生磁场,中间设有弹性材料,下端电桥检测磁场。当产生压力后,弹性材料就会受到压缩,磁场检测电桥检测到磁场就会减弱,从而通过电桥输出检测到力的大小。
这款磁传感器鲁棒性优异,不会受到水分与环境影响,电桥型传感器受温度影响也非常小。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搭配芯片上的磁屏蔽层,可有效隔绝外界磁场干扰,电桥只会检测差分磁场,同时电桥不直接接触外力,稳定性高,力检测灵敏度达到1g、分辨率达到12bit,空间分辨率低于1mm。
与市场同类产品相比,ADI的磁传感器拥有显著差异。陈宝兴向EEWorld解释道,多数厂商采用磁铁产生磁场,而ADI采用线圈,并通过AMR检测磁场。使用线圈产生磁场主要有三点优势:
首先,从长期稳定性和鲁棒性来看,线圈产生的磁场更具优势。线圈产生的磁场不会随时间衰减,磁场强度与电流成正比,使得ADI的传感器在长期使用中能够保持稳定的精度。相比之下,磁铁在高压、高温等恶劣环境下会显著退化,随着时间推移,其精度也会下降。
其次,ADI采用差分技术增强抗干扰能力。通过控制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以及每个传感器的方向,可实现差分信号产生。而使用磁铁很难实现这种差分信号。差分技术不仅提高了传感器对外界磁场干扰的抵抗力,还增强了整体的性能。
最后,ADI在线圈上增加了磁屏蔽。这不仅能屏蔽外部磁场的干扰,还能增强线圈本身的磁场,进一步提升传感器的性能。
对于这款产品的技术发展路径,陈宝兴表示,ADI计划先推出一维磁传感器,逐步扩展至三维,再开发多点阵列传感器,未来还将结合AI技术,开发适配三维传感器应用场景、能处理复杂信号的AI算法磁传感器,提供更智能高效的解决方案。
不过,陈宝兴也坦言,虽然技术本身由ADI验证开发,但具体产品系列和功能设计仍然取决于客户的实际需求,目前ADI正在和这些客户紧密沟通之中。比如,客户可能需要一维或是三维磁传感器,又或者需要不同规模的传感器阵列,这些需求都会直接影响ADI的产品规划。
从仿真到现实,ADI正在发力的领域
要加速人形机器人的创新与落地,核心在于AI与物理智能的深度紧密融合。目前,ADI正在与英伟达的Isaac Sim平台及硬件产品Jetson Thor合作,从而加速上述目标的实现。
ADI主要从三方面为英伟达提供支持:一是提供涵盖传感器、ADC、放大器、处理器、驱动器的完整信号链解决方案及参考设计;二是利用自有传感器构建物理模型,集成到英伟达平台用于仿真;三是对模型进行多维度验证,确保其与实际应用高度契合后供其他厂商使用,厂商在采用ADI触觉传感器后,无需单独获取真实数据,可直接借助仿真平台训练优化,大幅提升开发效率。
陈宝兴介绍,AI与物理智能的关系可类比“大脑与人体”,AI如同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学习、推理与决策,物理智能则是“身体”,承担感知、运动及与环境互动的功能,唯有深度融合,机器才能具备类人的灵活、聪明与可靠性。而物理智能的核心是高性能传感器,ADI 机器人团队正着力将自身传感器与执行器模型集成至NVIDIA的Isaac Sim 平台,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物理反馈,训练可直接部署的控制策略,进而实现从仿真到现实(Sim2Real)的突破。
“工业应用的场景非常复杂,可训练的数据非常少,但随着高仿真的出现,我们就可以用其产生数据。如果想实现仿真的准确性,就需要准确的模型,这就是ADI正在发力的领域。”陈宝兴如是说。
这些产品值得关注
那么,具体到产品方面,ADI针对人形机器人有哪些产品值得关注?ADI在现场展示了智能栅极驱动器IC TMC9660和单芯片多圈和角度位置传感器ADMT4000。
ADI Trinamic产品TMC9660主要应用在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运动控制上。运动控制是人形机器人的核心硬件,作为关键执行组件来驱动机器人执行机构进行运动。运动组件主要安装在机器人的关节处,也就是说连杆机构的连接处,通过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驱动连杆机构的运动。驱动器或执行器由多种零部件组成,包括起传动装置作用的电机减速器、位置传感装置的编码器、控制板和控制软件等。
TMC9660集成了MCU、伺服三环控制(位置、速度、电流)、70V/2A智能栅极驱动器(GDRV)、运放、LDO及Buck转换器。包括智能栅极驱动单元(GDRV)、运动控制单元(MCC)、检测测量单元(MU)、电源单元(PMU)、保护诊断单元(PTU)五个功能单元模块。
该产品的最大亮点在于具有智能栅极驱动器IC,内置伺服(FOC)控制器和降压转换器以及快速模拟电流感应(ADC和CSA)。控制环路的最高频率达到100kHz,控制环路频率的提高能够降低电机的电流/扭矩纹波,增加电机控制带宽,实现更高的动态范围。可以无需软件编程即可轻松实现高级的FOC控制算法,最大程度方便客户使用。
同时适用于不同的电机,主要支持的电机包括PMSM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BLDC,步进和有刷直流电机。内部集成了PI位置控制器,8点斜坡发生器,支持A/B/N编码器,霍尔传感器和SPI接口编码器。
ADMT4000则主要应用在人形机器人的位置检测上,其特点在于断电后能够保持位置信息,无需重新校零,简化了系统设计。
磁设备系统常因意外断电、重新上电丢失位置信息,目前有4类解决方案:前3类为传统方案,一是“齿轮减速器+单圈传感器”多圈检测方案,易出现齿轮磨损与机械滞回,二是“备用电池+单圈传感器+存储器”方案,尺寸偏大且需维护更换电池,三是“韦根导线能量收集+单圈传感器+FRAM芯片”方案,圈数多易丢圈。ADI则提出新方案,以单芯片实现多圈位置检测,核心优势为小巧紧凑、稳定性与鲁棒性高,且能提供较高位置检测精度。
ADMT4000绝对测量范围为46圈,整个测量范围内达到±0.25度的精度,借助多圈技术,省去了与单圈传感器结合使用的备用电池或机械齿轮,也可以免去线性执行器中的线性传感器。此外,对于未采用传统笨重机械多圈编码器的系统,ADMT4000无需在上电时重新归位或重新校准,能够在完全无源(无供电)的状态下,精确记录多圈旋转运动。
此外,对于ADC和MCU转化为精度的过程,ADMT4000也可以省略。ADI中国区工业市场总监蔡振宇对此解析,ADMT4000 内置两类传感器,其一为用于圈数检测的GMR传感器,其二为集成两个呈90度角排布的AMR传感器。ADI 此前推出的专用角度检测 AMR 传感器,输出信号为电流与电压形式,需外接运算放大器及ADC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后,方可输出使用。而 ADMT4000 进行了集成化设计,将GMR与AMR传感器的所有输出信号,在芯片内部完成运放调理与ADC 转换处理,能够直接输出圈数、对应角度等数字信号,无需客户额外外接ADC及MCU对角度数据进行解译。
这种设计对客户而言,不仅可节省应用空间,还能降低使用难度。此前单独使用AMR 传感器时,对安装位置及ADC信号调理的要求较高,若安装位置不当或电压出现轻微波动,均可能导致检测的位置与角度数据出现偏差。ADI基于对客户使用痛点的洞察,通过集成化设计,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桥梁”
总而言之,对于人形机器人,ADI的定位,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不只是提供芯片,更以“感知、连接、解译、控制”四大环节为核心,用系统级解决方案,让机器人从“有算力”走向“有触感、有灵巧”。
产业的进步从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共荣。ADI始终以开放姿态,携手英伟达、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具身天工事业部、因时机器人、松延动力等伙伴,从技术研发到平台搭建,从仿真模型到场景落地,共同为具身智能的未来铺路。
而对于中国市场,陈宝兴表示,“中国已经具备成为人形机器人从原型走向量产的热土。我们看到四大核心优势正在汇聚:领先的创造业能力,充沛的工程人才储备,稳健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以及举世闻名的‘中国速度’。这些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本地生态系统,使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ADI致力于推动这一变革,愿与各行业的合作伙伴和本地的创新力量紧密协作,共同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具身智能生态圈。”
来源:电子工程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