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懒,其实是过度疲劳的3种表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3:19 1

摘要: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的真实写照。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发呆;起床像打仗,醒了却起不来;一整天都觉得自己“啥也不想干”。人们常常自责“我太懒了”,可真相可能是——你的身体早就透支了,只是你还没察觉。

“不是你不努力,是身体在偷偷‘罢工’。”

这不是一句鸡汤,而是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的真实写照。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刻: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发呆;起床像打仗,醒了却起不来;一整天都觉得自己“啥也不想干”。人们常常自责“我太懒了”,可真相可能是——你的身体早就透支了,只是你还没察觉。

过度疲劳就像水壶里的水慢慢烧干,悄无声息,却潜藏危险。它不是“睡一觉就能好”的小问题,而是身体、心理、甚至社会环境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不小心,它就可能发展成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障碍,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那到底,哪些表现,不是“懒”,而是身体在求救?今天,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讲这事。

第一种表现:怎么睡都不够,醒来像“被火车撞了一样”

每天早上醒来,感觉自己像打了一场仗,即使睡了八九个小时,也依旧疲惫不堪?这可能不是“懒”,而是深层疲劳的信号。

你知道吗?《中华神经科杂志》曾指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中,有超过70%的人表示“睡再多也不解乏”。这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而非睡眠时间。很多人夜里看似“睡着了”,但其实是浅睡眠、频繁觉醒、大脑并未真正休息。

营养学角度来看,镁、维生素B族、铁元素的缺乏,都会影响睡眠质量。比如缺铁性贫血,会导致组织供氧不足,让人醒来如同没睡。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更让这些营养素“说拜拜”。

心理学角度分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即使睡觉,大脑也在“备战”。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过高,会打乱褪黑素分泌节律,导致入睡困难、早醒等问题。

社会学视角则提醒我们,现代社会“加班文化”、“内卷压力”无孔不入,让人即使下班也“精神不能放松”,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变得稀缺。

重点来了:如果你连续两周以上,每天醒来都感觉极度疲劳,不要再骂自己懒,应该尽快就医排查是否存在慢性疲劳或睡眠障碍。

第二种表现:做事提不起劲,兴趣像被偷走了

一个人如果连看剧、逛街、打游戏都觉得“没意思”,那可不是简单的“懒”。当兴趣爱好不再让人快乐,是身体和心理同时亮红灯了。

意想不到的是,《柳叶刀·精神病学》的一项多国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轻度抑郁症状高度重合,其核心症状之一就是“快感缺失”——即对原本喜欢的事情失去兴趣。

从脑科学角度看,这跟大脑的“奖赏系统”有关。长期疲劳会让多巴胺、血清素这些“快乐分子”分泌减少,整个人像被抽空了电池,啥都不想干。

心理学上,这种状态被称为“功能性倦怠”。它不同于“我今天不想动”,而是一种持续性的、无法通过意志力调动起来的“内在脱力”

营养学研究也发现,长期不吃早饭、饮食结构单一、蛋白质摄入不足,都会影响神经递质合成,进而影响情绪和兴趣。

举个例子:电影《熔炉》中的女教师姜仁淑,曾因长期面对学生的痛苦、学校的压迫,而逐渐陷入“冷漠、无力、情绪低落”的状态。她不是“变懒了”,而是“被掏空”了。

现实中,许多职场人、宝妈、学生也有类似体验,只是没人告诉他们,这不是“懒”,而是“过度疲劳+心理倦怠”的结果。

第三种表现:身体各种毛病不断,查不出病却总“感觉不舒服”

“明明体检一切正常,但人就是觉得很累、头晕、肌肉酸痛、肠胃时好时坏……”——这种状态,医生最熟悉不过了。

这类“亚健康”状态,其实是身体在用“亚音量”呼救。

你知道吗?临床统计显示,超过40%的门诊患者属于“功能性疾病”,即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但症状真实存在。这类人群,往往被误解为“矫情”、“神经质”,但在我们医生眼中,这是典型的慢性疲劳、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

从营养角度看,长期高糖饮食、咖啡因过量、饮水不足,会造成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衡,让人感觉“浑身不对劲”。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孤独、缺乏社交支持、无法表达情绪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生理交叉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紧张性头痛、慢性肌肉紧张等。

比如,2019年“996青年猝死事件”轰动网络,事后调查发现,该年轻人长期加班、饮食不规律、睡眠剥夺,曾多次向同事抱怨“总觉得不舒服”,却始终被当作“小毛病”,最终酿成悲剧。

所以,当你感觉身体总有小毛病,却查不出病因时,请不要自责,也不要忽视。这可能是身体在用“隐形方式”告诉你:我,真的累了。

那我们该怎么办?别慌,解法来了。

饮食要均衡,别拿外卖糊弄身体
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复合碳水、健康脂肪。多吃深绿色蔬菜、坚果、鱼类和豆制品,这些能补充镁、B族维生素、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疲劳。学会“主动休息”,不是“睡觉就好”
真正的休息,不是刷手机,而是远离刺激源的放松。冥想、泡脚、听轻音乐、散步、晒太阳,都是“高质量修复”的方式。养成“情绪排水”机制
把情绪压在心里,像堵了的水管,早晚要爆。定期找朋友聊聊、写日记、运动流汗,让情绪有个出口,身体才不会过劳。别把“累”当常态,也别羞于求助
如果你的疲惫已经影响生活质量,该看医生就看,别硬扛。特别是长期疲劳、失眠、情绪低落者,建议去内科或心理科就诊,别等到“散架了”才后悔。

写在最后

不是每一个躺在床上的人都是懒汉,有些人,是在拼尽全力与“看不见的疲劳”对抗。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永远在线”的社会,却很少有人教我们如何“好好休息”。

“懒”这个字,有时是误解,有时是无奈。真正聪明的人,不是拼命硬扛的人,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该调整节奏、该为身体“做减法”的人。

所以,下次你感觉“啥也不想干”,请先别骂自己懒,先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太累了?”

愿你不是“被误会的懒人”,而是一个懂得爱自己、懂得休息的生活智者。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