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浓浓的云南风情,扑鼻的鸡汤香气,中午12点,店内座无虚席,店长李雪梅忙前忙后。在她身后,一张营业执照和一张食品经营许可证,挂在显眼处。
上海市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一家餐饮店开业了。
浓浓的云南风情,扑鼻的鸡汤香气,中午12点,店内座无虚席,店长李雪梅忙前忙后。在她身后,一张营业执照和一张食品经营许可证,挂在显眼处。
从7月决定开店,到8月初提交证照申请,同步装修、人员到位,最终拿到食品经营许可证开业,整个过程比李雪梅预想快得多。“开业日期定得匆忙,就怕证照办不下来,没想到提前10天就拿到了。”李雪梅说。
更让李雪梅惊讶的是,办证全程自己一趟没跑,只线上提交了一份店铺布局图,证就办好了。效率这么高,是如何做到的?
记者来到松江区政务服务中心,李雪梅的一证一照都从这里签发。“您好,要办什么业务?”帮办员施易成主动询问。
李雪梅从没来过这里,从一开始,她的证照就委托给石湖荡镇企业服务中心代办,由企业服务中心综合科的柴顺锋负责。在上海“一网通办”平台,进入“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选择“开办餐饮店”,用法人营业执照扫码登录后,根据流程指引,选择经营类目,填写经营面积等信息,再上传店铺布局图,核对其他基本信息,点击提交,申请便完成了。“全程不到3分钟。”柴顺锋向记者演示。
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过去,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流程不是这样的。“民以食为天,餐饮开办准入门槛高、流程复杂,材料尤其多。”柴顺锋经历了这一变化——之前开一家餐饮店,要先办营业执照,完成店铺装修、人员培训,取得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合格证,签订废弃油脂收运合同……每个环节都需要纸质材料。“少一个,流程就走不下去,有时还涉及绿化市容和消防等部门,整个流程常常要近一个月。”柴顺锋说。
2024年,国务院明确“高效办成一件事”相关清单。同年6月,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在上海“一网通办”平台正式上线。
原先需要手动填写的信息变为系统智能生成,申请人只需勾选和核对;表单的流转从线下纸质层层传递,变为系统上动动手指就可办理……餐饮“一件事”改革后,营业执照实现了上午提交、下午出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时间也从20个工作日缩短到三四天。
时间少在哪里?
“最大的变化在许可端的跨部门联动。”施易成说,流程打通、数据共享,办理环节由“串联”变为“并联”,省去了重复提交、审核的时间,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一些过去办证的前置环节取消了。”松江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科副科长毛雪梅介绍,废弃油脂收运、从业人员健康体检等不再作为许可前置条件。
准入准营放宽了,监管如何跟上?
“该管的管,该放的放。”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相关负责人王玮娟表示,对于门店操作流程、必要的设施设备等与食品安全挂钩的关键点,仍以最严标准把关。原先的一些前置条件,纳入事中事后监管。监管过程中,上海统筹市场监管、绿化市容、消防等力量,通过“风险+信用”的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进一次门、查多件事,提升监管质效。
除了新设餐饮店的开办,跨区迁移、信息变更等事项的办理效率也在提升。今年,上海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变更实现“免申即享”——营业执照变更后,食品经营许可信息自动更新,企业无需任何操作。
数据显示,上海市餐饮“一件事”推行以来,智能预审率达93%,首办成功率96%,提交材料由17份减少为4份,审批总体效率提升70%。
亲历者说
让一件件难办的事更好办
施易成
作为一名在政务服务窗口工作多年的老员工,我见证了营商环境的变化。
记得刚入职时,我每天面对的是叫不完的号和看不到头的队伍。排号办事的群众攥着厚厚一沓材料来回奔波。材料不对,又得回去补。一项不行,就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现在的政务服务中心已是另一番景象:智能取号机前没有长队;自助服务区内,群众在我们的协助下从容操作。经常有办事市民感叹:“以前手续两个月都办不完,现在3天就拿到了所有证照。”腿脚不便的李阿姨,通过线上帮办完成了食品经营许可变更,她打来电话:“真没想到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现在办事真方便。”
改革让我们也受益。过去,加班是常态,群众材料填得辛苦,我们录入信息也辛苦。现在,信息在线上流转,我们可以腾出时间提升服务质量,比如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和提供帮办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政策解读。
站在服务窗口边,我有时会想:优化营商环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尽可能把办事距离减少一点点,把群众的等待时间缩短一点点。让一件件难办的事更好办,我们这些在窗口服务的人也就实现了最大的价值。
报道来源:《人民日报》2025.9.22 第2版
人民日报记者 王崟欣
版面责编:殷新宇、郭雪岩、张安宇
本期责编:刘莉莉、罗彦、许丹旸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一撇一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