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通报于朦胧坠楼事件,该让真相终结流言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11:31 1

摘要:9月21日晚,北京警方通报于某某酒后意外坠楼身亡事件。通报称,近日,于某某(男,37岁)酒后意外坠楼身亡,个别人员为博眼球、蹭流量,在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拼接炮制虚假视频,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对此,公安机关依法立案查处。

9月21日晚,北京警方通报于某某酒后意外坠楼身亡事件。通报称,近日,于某某(男,37岁)酒后意外坠楼身亡,个别人员为博眼球、蹭流量,在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拼接炮制虚假视频,严重扰乱公共秩序。对此,公安机关依法立案查处。

通报表示,于某某酒后意外坠楼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立即开展调查,经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调查访问、调取视频监控等工作,排除刑事案件嫌疑,并已将调查情况向家属告知,家属无异议。

这一警情通报,给沸沸扬扬的演员于朦胧坠楼事件划下一道关键注脚。通报中再次明确了“排除刑事案件嫌疑”的结论,而更主要的内容是公布了三起借由此事编造传播谣言的查处案例。从“被灌醉后遭遇潜规则,想不开跳楼”到“被残忍虐待后丢下楼”,再到“家人都被控制”,这些惊悚荒诞的说法,将令人惋惜的悲剧扭曲成猎奇大戏,不仅搅乱了公共秩序,更让痛失亲人的家属更添伤痛。我们不得不正视:谣言已不只流言蜚语,而是已经汹涌成灾,甚至对逝者亲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

看看这些不堪入目、背离常识的谣言吧!用拼接的视频、编造的细节,刻意迎合猎奇、愤怒与猜疑的情绪,将事件包装成“色情丑闻”“圈内黑幕”,哪有一点对逝者的同情和尊重,不过是将去世的人当成了攫取流量、煽动情绪的工具。这样的行为,再怎么自诩正义,本质上都是消费悲痛,扭曲真相,践踏良知,最终伤害的不仅是逝者的尊严、家属的感情,更是整个社会的信息信任基础。

这一事件发酵至此,谣言如野草一样疯长,既有造谣者刻意为之的推波助澜,也有部分网友在信息碎片中失去判断力的助推。如今,警方已经给出了蓝底白字的通报,通过严谨调查给出明确结论,家属也通过工作室微博发声,事件与公众知情权相关的部分,已有权威结论。是时候让真相回归,让谣言终结,让逝者安息,让亲友不再蒙受二次伤害了。

这个事件的整个传播和发酵过程,也反映出部分公众对于法律认知的模糊和偏差。譬如,一开始就有人提出,警方为什么只说排除刑事嫌疑,不立刻给出定论?须知,最终定论往往涉及事件性质的全面认定,这可能超出了纯刑事侦查的范畴,基于严谨的法律程序、科学的调查原则和对家属与公众负责的态度,彻底调查清楚,需要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而现在,警方通报此事属意外坠楼之后,仍有不少人质疑:为何未对当时聚会的同饮者追责?警方通报为何未提及同饮者?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的职责集中于刑事侦查和行政执法领域,而同饮者是否需要担责,核心在于其是否存在过错并造成民事损害,这属于民事纠纷范畴,并不在警方通报的法定职责之内。也就是说,警方通报聚焦的是“是否涉及犯罪”“是否有人违法造谣”,但如果家属认为与于朦胧同饮者需要承担侵权责任,仍有权通过法律途径提起民事诉讼。

由此可见,谣言之所以能大肆传播,除了造谣者的恶意、传谣者的盲从之外,也与权威信息发布的“时滞”有关。如果在事件发酵初期,就能有更及时、更细致的权威信息披露,或许那些荒诞的谣言就难有滋生的空间。这对于相关部门也是一种提醒,面对舆论沸腾的热点事件,不仅要做到通报及时,更要力求精准全面,既要明确核心事实,也要主动回应公众的合理疑问,做好“释法说理”的工作,把“为什么这么认定”“相关法律边界是什么”讲清楚,让公众看到权威信息的严谨性和透明度,才能从根源上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悲伤更不该被消费,谣言止于智者,更应止于真相。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安心,才是对生命应有的敬畏,也是网络参与者应有的自觉。

来源:长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