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读《红楼梦》时,是不是总觉得贾元春是贾府的“救命稻草”?毕竟是宫里的贵妃,娘家再咋不济,有她在皇上跟前说句话,总能保平安吧?可你细品她的判曲,第一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就把底漏了。
你读《红楼梦》时,是不是总觉得贾元春是贾府的“救命稻草”?毕竟是宫里的贵妃,娘家再咋不济,有她在皇上跟前说句话,总能保平安吧?可你细品她的判曲,第一句“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就把底漏了。
这哪是贵妃的清醒,分明是个拎不清的糊涂蛋!被皇上当“杀猪刀”架在贾府脖子上,她还以为是天上掉馅饼,天天沾沾自喜享荣华,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把整个家族拖进了火坑!你说这蠢劲儿,咋就没早点看出来呢?
咱先说说贾府送元春入宫的小心思,那算盘打得,隔着三百年都能听见响!无非是想让她在后宫混个脸熟,最好能得宠,当个“中间人”——皇上有啥心思,她递个信;贾府有啥难处,她帮着说句话,一来二去,家族富贵不就稳了?就跟现在家长送孩子进好单位,盼着孩子混好了拉家里一把一个样。
可他们千算万算,漏了最关键的一点:这“中间人”得有脑子啊!元春呢?入宫好几年,就混了个“女使”的差事,连皇上的面都难见着,更别提生儿育女了,贾府早都快把她从“希望名单”里划掉了。你说这时候,突然来个“元春晋封贵妃”的消息,换你是贾府人,你不得懵?
可不就是懵嘛!书里第16回写得明明白白,众人接到消息时,先是“惊讶诧异”,半天没人说话——为啥?太反常了啊!你想啊,古代后宫晋升,要么靠“母凭子贵”,要么靠家世硬气,元春啥都没有:肚子没动静,贾府还一天比一天败落,连王熙凤都得靠典当东西贴补家用,皇上凭啥突然给她升贵妃?
换做旁人,早该慌了:“这好事咋突然砸我头上?是不是有坑?”赶紧找娘家人商量:“皇上到底啥意思?是不是冲咱们家来的?”
可元春呢?跟捡了金元宝似的,天天裹在贵妃的光环里,要么想着省亲时咋摆排场,要么琢磨着下次见皇上该说啥漂亮话,连一丝一毫的危机意识都没有。你说这心大的,是不是傻?
老辈人常说“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先看看是不是陷阱”,这话在元春身上太灵了!你瞅瞅历史上那些突然“飞升”的后妃,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就说汉朝的卫子夫,一开始也是突然受宠,可人家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娘家靠山,还能给皇上生太子,才稳坐皇后位;再看唐朝的王皇后,没孩子没靠山,就因为皇上想借她打压外戚,先给她抬位分,最后还不是被废了打入冷宫?
元春连人家的零头都比不上,还敢心安理得享荣华,这不就是“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嘛!
更蠢的是,她不光自己傻,还把贾府所有人都带沟里了。本来贾府还有点警惕心,知道自家日子不好过,得收敛着点。可一看元春成了贵妃,立马飘了:贾珍大办丧事铺张浪费,贾赦敢强抢石呆子的古扇,王熙凤放高利贷也更胆大了——他们都觉得“有贵妃娘娘在,皇上肯定得给面子”,压根没想着留后路。
结果呢?皇上要的就是这效果!先给元春升位分,让贾府放松警惕,露出更多贪赃枉法的马脚;等证据够了,再一脚把元春踹开,连带着把贾府一锅端。你说元春这“贵妃”,是不是皇上递过来的“催命符”?
直到元春快死了,她才琢磨过味儿来,托梦给贾政说“要退步抽身早”——可这时候说这话,不就是马后炮嘛!她活着的时候,要是能多琢磨琢磨“荣华咋来的”,要是能跟家里通个气“皇上可能没安好心”,贾府至于一点准备都没有吗?
等她的死讯传到贾府,众人这才慌了神,可再咋慌也没用了,抄家的圣旨紧跟着就到了,金银珠宝被搬空,男丁被流放,女眷要么为奴要么自尽,好好一个国公府,就这么毁在了她手里。
你再回头看她的判曲“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哪是恨“世事无常”,分明是恨自己蠢!要是她能早点醒过来,要是她能多一点心眼,贾府何至于落得这般田地?现在想想,元春哪是什么“救星”,分明是贾府的“灾星”——拎不清局势,看不懂人心,被人当枪使还沾沾自喜,最后把整个家族都坑惨了。
你读《红楼梦》时,有没有过“恨铁不成钢”的瞬间?比如看到元春省亲时只知道摆排场,或者听到她托梦时觉得“太晚了”?要是你是元春,突然被升为贵妃,你会先琢磨皇上的心思,还是先忙着庆祝?评论区咱唠唠,说说你眼里最“拎不清”的红楼人物,是不是这个坑家的贾元春!
来源:老虎茶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