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欧亚学院教师代表宝丽格在2025年开学典礼上寄语大一新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0:56 1

摘要:站在这里,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不由得想起了17年前的自己。那时,父母刚陪着我到北京大学报到。正是9月初,绿意盎然的校园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都让我心中充满憧憬与希望。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是通识教育学院的教师宝丽格。今天真的很荣幸能在这里,陪我们的新生们一起迎接人生的新旅程。

站在这里,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不由得想起了17年前的自己。那时,父母刚陪着我到北京大学报到。正是9月初,绿意盎然的校园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都让我心中充满憧憬与希望。

不过,几年之后,我还常常在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会回到那个刚入学的秋天,再好好过一遍大学的生活。你们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或许,你们能在我接下来的几个小故事里找到答案。

走向他人与世界,大学不只是学习专业

在你们刚刚开启大学生活的时候,我想先和大家谈谈“认识自己,自我探索”。

我在高中时,生活几乎只是教室和家两点一线,也没有时间做自我探索。大学前两年,这个习惯依旧延续。直到大三,我和同学们去西班牙交换,在那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才重新构建了另一种生活。

那一年,我学会了独自旅行,在广场和陌生人闲聊,在美术馆博物馆闲逛。我第一次听到欧洲人提出关于中国、关于亚洲的诸多疑问,也第一次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正是这份思考,成为我继续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也促使我后来跨专业到国外进入亚洲研究领域。

回望那段经历,我最遗憾的是在大学前几年,专业压力并不大,本该是最适合探索的阶段,却被我一再搁置。探索自己不是关起门来反复审视自己,而是走出去,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自己。这次的跨文化经历有利于自我探索。但事实上,我想说,探索并不一定意味着远行,它也常常就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人类学家项飙提醒过我们,当代人要么只顾着凝视自己,要么急于跳到宏大的议题评论,而常常忽略了身边的“附近”——那些每天交往的人和事。

在大学生活里,你们可以在一开始就多和同学聊聊,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了解自己的社区,探索这个城市,不要把自己孤立在宿舍和书桌之间。正是在这些“附近”的体验里,你们会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大学的学习从不局限于课堂。真正的学习,是让身边万物都成为教材。一次谈话、一顿饭、一部电影、一段旅行,都可能成为你成长的契机。我所在的通识教育学院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期待你们积极参与,把这些经历化为独特的收获。

自我探索:慢就是快

成长并不是一次实现了,它总是分阶段给我们出难题,让我们变得迷茫。

我在日本读博的时候,经历过一段很焦虑的时期。研究找不到方向,看了很多文献,却一次次走进死胡同。毕业的期限一天天逼近,每天盯着它只会让我更焦虑。

幸好,我的一位老师,她对我说:

“你要先放下一些执念,给自己一点空间。以后你会发现,这段时间的收获是宝贵的。”

几番对自己失望之后,我决定尝试听从她的建议。从那以后,我不再死盯着毕业的时间,也不再让恐惧驱使自己前进。每天遇到什么有趣的内容,就先写一写;和论文无关的书与文章,也随意翻翻;同时给自己留出时间走出去——看街景,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干脆发发呆。

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我的写作方向忽然浮现。的确,我花的时间比别人多得多,但我认为在另一条“平行宇宙”的时间线里,那个只盯着目标的我,或许还停在原地。最终那个困住我们的经常就是我们自己,但这也代表我们能够有机会靠着自己走出来。把心放宽,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步步走,可能会有惊喜出现。

大学时候很容易出现这两种状态:一种是每天都很忙,却很少体会到真正的满足,甚至连安静思考或随意阅读的片刻都被挤掉;另一种是总在权衡利弊、追求完美选择,却迟迟没有行动。其实都是让事情成了主角。大家在探索的过程中,注意避免这两种状态,学会与自己相处,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不用只是一路直线狂奔,生怕落在后头。慢一些也很好,绕一些路也好,耐心去调整自己的最佳状态。

理解社会与时代:与变化同行

说了很多自己,走出去,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能让我们的走的路更少些迷茫。

当视野从自己和身边的人扩展到整个社会时,你们会发现:这一代人,正生活在一个既充满机会、又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人陷入所谓的“内卷”:拼命努力,却不快乐;选择“躺平”,依然不快乐。其背后,是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不断追寻和重构“意义”的发展阶段。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负面的现象,但这同时代表着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定义自己的意义。恰恰在这些不确定中,蕴藏着新的可能性与创造的空间。

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经历。

他大学毕业时,原本拿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录用通知,但因为政策变化,机会突然没了。他阴差阳错进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却被分到一个冷门的《中国广播报》。这和他的新闻理想相去甚远,让他一度十分沮丧。

但他没有放弃。他买来报纸编辑的书,认真学习,努力把眼前的文章写好。没想到,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他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去写文章,被更多人看到,最终一步步走向了央视主持的舞台。

白岩松曾说,不要在二十多岁时,就急着给工作贴上“好”或“不好”的标签。因为无论是在今天的中国,还是在整个世界,人生也往往会多次转折。

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也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我曾经了解过很多创业者的故事,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先解决了自己的一个小问题。后来发现,原来很多人也有同样的困扰,于是他们充满激情地去帮助别人。慢慢地,他们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创造了更多社会价值。

也正因如此,大学四年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与中国、与世界同行的过程。在这里,你们需要不断追问:我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我能在这个时代做什么?这些问题未必有唯一答案,但提出并思考它们,本身就是大学教育的意义所在。

老师能做的

如果此刻你们对未来四年还充满疑惑,我想告诉你们:老师们一直都在你们身边。我们未必能给出所有现成的答案,但我们有故事、有资源、有经验,可以帮你们少走一些弯路,也会提醒你们:弯路本身并不可怕。

教育的意义,在老师这里不只是让你们学习自己喜欢的内容,更在于帮助你们把那些不喜欢的、不熟悉的,也逐渐纳入到知识版图中。当你们遇到不熟悉的事情时,不要急于排斥或烦躁,多和我们交流,我们一定会尽力支持你们。

而且,你们并不是一个人在冒险。西安欧亚学院是一所中国少有的创新大学,它正在努力为你们创造空间,让你们能按照自己的样子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请相信,在这里,总有人会在你身边,支持你勇敢探索。

最后的寄语

感谢你们耐心听完这些故事。17年前的那个新生女孩,如今把她的困惑和感悟,交给了你们。我无法回去的过去是你们崭新的未来,愿你们脚踏实地、心怀好奇,愿你们的大学四年,不只是写在简历上的一行字,而是你们最想“反复播放”的一段人生。

谢谢大家,也祝愿你们和家人健康如意!

来源:陕西微校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