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强台风桦加沙两天之后到来,华南地区严阵以待。我们能够预测如此准确,要感谢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创始人竺可桢。20世纪初的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中,涌现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知名学者,其中有竺可桢。他是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鼻祖。
文︱关品方
超强台风桦加沙两天之后到来,华南地区严阵以待。我们能够预测如此准确,要感谢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创始人竺可桢。20世纪初的中国赴美留学生群体中,涌现了许多在不同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知名学者,其中有竺可桢。他是中国气象学和地球科学的鼻祖。
竺可桢隶属科学与工程领域,1910年和胡适之、赵元任同船赴美;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近代地球科学与气象学奠基人,创建浙江大学地学系。他的成就包括提出“物候学”理论,长期主持中国气象观测网络建设。
竺可桢(1890至1974,享寿84岁),字藕舫,浙江绍兴人。
他创立中国现代气象观测体系,提出季风系统概念,划分中国八大气候区,开创性地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在地球科学方面,他推动自然区划与综合考察,主导冰川、冻土、沙漠等新兴领域研究。他坚持每天从不间断记录气象数据长达38年,奠定中国《物候学》研究基础。
物候学(phenology)是研究生物周期性现象与气候和季节变化关系的学科,全称是《生物气候学》。竺可桢是这方面中华民族的前驱,笔者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竺可桢曾任浙江大学校长(1936至1949),倡导“求是”校训,培养出钱人元(高分子物理化学家)、程开甲(理论物理学及核武器技术专家)等杰出人才。他在东南大学首创“地学系”,将气象学独立为系内的专业学科之一。他科学报国的精神与严谨治学的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学。他毕生致力中国科学教育,被誉为“中国气象学之父”。他的日记跨越60余年,每天记录各地天气数据,体现极致求实求是的精神,终生不渝。
竺可桢以跨学科的卓越贡献发展出《地球科学》(geoscience,简称“地学”),和地质学及地理学不同。地学是研究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及演化规律的综合学科。他的硏究确认了以下几点 : (1)气候冷暖涝旱循环是大自然规律,人类不应高估胜天能力;(2)农业本位经济之下,气候循环影响经济,也影响政治;(3)经济政治大气候变迁下,地域发展的循环盛衰有其科学根据的必然性,引伸出地缘政冶逃不出“和战循环”。
笔者希望强调的是,竺可桢从地球科学的角度指出人类历史上和战循环的不可避免性,比较《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修昔底德陷阱》等论点更为深刻、更具说服力。二次大战结束已80周年,现时看似妖雾又重来,正是“和战循环”的体现。
全球有不少学者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中,甚至有意见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已揭开序幕。笔者个人认为,全世界人民要觉醒团结起来充分准备,不要战争来到措手不及。
帝国主义难以逃脱战争循环,其根源在于制度缺失与扩张本质。我们通过对大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私有制度与垄断资本的驱动下的系统性矛盾、有其内在逻辑。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其核心动力在于私人资本对利润的无止境追逐。为了资本积累进行资源争夺,西方国家通过战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不断翻新殖民掠夺模式和危机转嫁机制,通过压榨国内基层和对外军事扩张激化国际冲突。2017年以来,美国的种种表现就是典型,现在变本加厉。
帝国主义为了维持霸权必然导致既有秩序失衡。美国通过缔结“盟友”建立蜘蛛网式的军事同盟,蓄意形成对抗阵营,发动局部冲突后以同盟条约扩大战争,通过战争重构掠夺机制。新型帝国主义战争有“无限化”的趋势,从领土占领到隐形控制,从“颜色革命”到政权更迭,以经济制裁、代理人战争等压迫手段进行;全球对等关税、北约东扩至亚太、意图吞并邻国、挑起中东冲突、集中货币发行权、出动美军捍卫美债、以反恐为名到处引战。“无限战争”的模式现在已扩展到中东和南美;“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已无需掩饰。
美国通过制造外部假想敌以缓解国内矛盾,2008年以来一直歪曲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威胁”。现在看来,“军事工业复合体”还不够全面,应该正名为“军事科技工业和金融资本垄断”的复合体。
毛主席的论断:“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就存在”。这论断和竺可桢地球科学的“和战循环”吻合,是政治经济学和地球科学的跨学科交义研判。这一观点在新时代的今天,尤其是特朗普和拜登先后主政白宫8年多以来,已充分得到印证。美国觊觎全球资源(稀土、石油)的野心、帝国主义资源争夺与地缘博弈的本质,从未改变。
人类的根本出路在治理制度变革与国际秩序重构,中国现正倡议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研究解决路径和具体措施。帝国主义战争循环的根源在于其制庋对利润与霸权的病态追求,战争形式只是底层逻辑的变体。怎样能够摆脱竺可桢提出的“和战循环”?有待当代学者专家们通过跨学科研究深入探讨。历史警示我们: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sword of Damocles)便始终高悬,不可不察 。
竺可桢的“和战循环”并不单纯是学术概念。他在战时教育实践中同时提出应对策略。在中国持久的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科学的战略循环,将气象学研究转向服务军事需求,发挥天气预报对空袭防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国空军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他目光转向重建工作,推动全国资源普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完成从“战时应急”到“和平建设”的闭环。他的“和战循环”本质上是科学规律与民族命运的交织;从气候周期到教育科研的韧性实践,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动荡时代如何以知识应对挑战、推动社会螺旋式向上发展。
竺可桢在台风预防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首次提出基于地理源地和路径的台风分类法,将台风划分为6大类型和21个副型,今天仍然适用。这一分类系统为后续台风监测和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今仍对东亚台风研究极具参考价值。他在《台风的源地与转向》中分析了247个台风的运动轨迹,首次系统研究了台风转向的规律。他又开创了中国季风气候研究,提出季风系统影响台风生成和路径的理论,为理解东亚台风季节性分布(为什么夏季高发)奠定了基础。他主导建立了中国早期气象观测站网络,为台风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他对台风的分类和路径研究,直接帮助沿海地区制定防风策略,包括渔船避风路线规划。他的工作启发了中国现代台风气候学研究。今天我们对台风数值的预报模型,仍会参考竺可桢累积起来的历史数据。
今后几天,当我们以万全之策应对超强台风袭击华南地区的时候,笔者悠然想起竺可桢;应对台风,如同应对战争。行文至此,不可无诗。立说风云写春秋,地学胸中气象收。测天观海求报国,著书薪传化鸿猷。风狂雨暴桦加沙,桢槐傲立砥潮头。今日山河犹记取,可知风骨峙中流。缅怀竺可桢!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