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殷勇教授运营的“化育天工”抖音账号有 2.3万粉丝,发布的内容获赞 61.6 万。这些粉丝大多是学生家长,他们喜欢在这里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清晨图书馆的专注身影,课间食堂的匆匆用餐,实验室里的激烈讨论……这些朴素的日常片段,却
“孩子学校的学习氛围真好”
“又看到我家孩子了,感谢老师分享”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您视频,
希望老师每天都发”
……
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殷勇教授运营的“化育天工”抖音账号有 2.3万粉丝,发布的内容获赞 61.6 万。这些粉丝大多是学生家长,他们喜欢在这里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清晨图书馆的专注身影,课间食堂的匆匆用餐,实验室里的激烈讨论……这些朴素的日常片段,却意外成为了连接家校的“数字纽带”。
在《理论力学》课堂上,殷勇教授正用严谨的公式推导讲解核心原理,而在“化育天工”的主页里,这位工科教授用镜头记录着学生们真实的学习生活。这种看似矛盾的双重身份,正演绎着数字化时代教育创新的生动实践。
作为执教28年的资深教师,殷勇始终保持着教育创新的敏锐度。从2021年尝试新媒体教育记录,到2024年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从带领学生斩获多项学科竞赛大奖,到策划“爱的抱抱”家校互动活动,这些教育实践背后,体现着殷勇坚守的育人理念——
“真正的教育,应该超越课堂的围墙,在知识传授之外,更要搭建学生成长的全方位支持系统,让学生对未来有信心。
阶梯赋能
核心是让学生对未来有信心
在殷勇看来,大学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要“为每一座山找到登顶的云梯”。他深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保研、考研、就业环境下,学生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跑道,一个能让他们点燃动力的方向。“我们从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核心是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道路,有自我驱动力。”殷勇反复强调并坚持践行自己的观点。
殷勇的“阶梯赋能”理念,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他结合学业表现、个人特质动态规划,为每位学子定制成长路径:对有学术潜质的学生,对接一流导师团队,引导提前参与科研竞赛;对有志考研的学子,则聚焦冲刺考研夏令营优秀营员资格,强化学科竞赛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升考研复试中的竞争力。
殷勇坚信,每位学生都拥有独特优势和发展节奏,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其潜能释放的“云梯”,点燃内在动力。在这一理念引导下,他所带的2019级能源与动力工程1班中,全班升学率达61%,其中2人获得保研资格,15人升学(7人考入双一流高校)。先后指导学生成功申请软件著作权17件,专利9件,发表学术论文2篇。培养的优秀毕业生中,段懿桐、康淏森、谢心怡分别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顶尖学府深造。
为学生铺就成长之路,远非简单的的推荐对接。殷勇觉得,帮助学生跨越面对陌生科研领域的心理门槛、克服畏难与自我怀疑更需功夫。面对科研“畏难证”,他采用“三步引导法”:首先通过定期谈心缓解焦虑,建立信任;其次创设“科研伙伴制”,让新生与往届优秀学子结对交流;最后搭建渐进式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试错中成长。
在指导毕业生谢心怡完成毕业论文时,他精准把握研究方向,从选题框架设计到文献脉络梳理倾注心血。每周的固定研讨成为关键推动力——殷勇不仅教授专业软件制图与公式推导技巧,更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逐轮修改论文。“殷老师总能精准指出问题核心。”谢心怡回忆道。这种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凝结成具有创新价值的毕业成果,最终她获得了全国能源动力类百篇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
亦师亦友
超越课堂的心灵陪伴
对学生来说,殷勇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是他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路人”。毕业生娄瑞宇对此感受至深。进入大三后,他的考研压力如影随形。娄瑞宇坦言当时的状态:“特别焦虑,感觉大学几年没什么亮眼成绩,考研找工作都没底气。”迷茫之际,他第一时间想到了向殷勇求助。
那次面对面的长谈令他记忆犹新:“那个中午,殷老师为我详细梳理了整个考研过程——从四门课的时间怎么安排更合理,到选学校要考虑哪些利弊,还有夏令营如何报名准备。听完之后,心里一下子有谱了,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使劲了。”
也正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殷老师开始为专业学生系统性筹备学科竞赛培训,助力大家提升综合竞争力。娄瑞宇对那段并肩奋斗的时光记忆深刻——2023年国庆期间,殷老师全程未休息,连续五天在教研室带领学生夯实基础、训练思维;到了寒假,又在线上会议室不厌其烦地陪伴学生攻克竞赛难题。他深知这些付出的分量:“没有殷老师这样倾注心血地指导和搭建平台,我们不可能在后续的竞赛中取得那么多突破性的好成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当问及为何在困惑时选择向殷老师倾诉,娄瑞宇的回答朴素而真挚:“殷老师没有距离感,他是真的愿意花时间听学生说话,帮学生想办法。”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源于日积月累的陪伴:从开学前的线上交流到晚自习的耐心指导,从班会上的谆谆教诲到课后的细致解答。殷老师常常牺牲用餐、休息时间答疑解惑,面对考试失利的学生也始终给予鼓励。
家校共育
短视频时代的温情连接
“化育天工”抖音号的创立充满戏剧性。2021年,殷勇受到一位新媒体创业的校友启发,开设了这个抖音账号。恰逢学生们在跳广场舞,他随手一拍,单条视频即收获数千粉丝关注。这个无心之举,却得到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了家长“云端”探校的窗口,更成为了他实践家校沟通的试验田。
对学生们来说,出现在老师的镜头里是一种独特的成长记录。大二学生张文玥表示,这些自然抓拍的校园片段,定格了她最真实的成长瞬间,“如果没有这些影像,很多珍贵的大学记忆可能就慢慢淡忘了”。这些视频还意外成为了连接亲情的数字纽带——每当张文玥的姐姐在视频中发现妹妹的身影,就会立即家庭群,引发一场温馨的“寻人游戏”。
“这些视频就像一座桥梁。”张文玥说,“既让家人了解我的大学生活,也让我们多了共同话题。”下一步,殷勇教老师将继续把“化育天工”打造成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他计划组建学生创作团队,通过拍摄大学生活短剧系列,培养新媒体运营能力,同时探索教育类IP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学生积累宝贵的创业经验。
“你多久没有拥抱过父母了?”通过多方面关注学习,殷勇了解到打通所谓的“问题学生”与最亲密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剂良药,于是他策划“爱的抱抱”亲情互动日:通过线上直播邀请家长远程参与,设计“蒙眼猜父母掌心温度”“亲子家书互读”等环节,让不善表达的学生在拥抱与泪水中重拾亲情联结。
参与活动的学生胡焱鑫坦白,自己和父母上次的拥抱还是在小学。当他在活动中拥抱母亲时,他被母亲的反应深深触动了。“我从未想过一个拥抱能让母亲如此欣喜,这让我重新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这个拥抱,像一把钥匙,打开尘封已久的门。活动之后,胡焱鑫与父母的视频通话变得频繁起来,甚至他会主动给父母打视频通话。
许多参与活动的学生,如后来升入国防科技大学读博的赵文琴,升入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的刘澎湃,都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或许印证了殷勇的初衷——一个内心温暖、家庭关系和谐的学生,更有力量去面对未来学业和人生的挑战。
回溯二十余年教书生涯,殷勇始终保持自己教育的初心——为学生奉献。同事盖东兴教授评价道:“殷老师的教育实践源于深厚的情怀,这种情怀不计回报,却能在育人成效上产生质的差异。”
以坚守与热忱诠释师者真谛
殷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灵魂的引路人、
心灵的守护者与梦想的点燃者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这份纯粹的坚守愈发珍贵
师者仁心
为殷勇老师点赞
我为武汉工程大学“十五五”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军训现场:Ctrl+C/Ctrl+V的“迷彩蓝”
研究生必备:一键获取可信电子凭证
———IWITER———
采写:刘影 廖宇新
排版:王新圆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姚一琳
审核:陈欣
欢迎加入大学生记者团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