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听懂“人话”有多重要?罗永浩用一顿西贝,撕开了成年人的潜规则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1 17:15 3

摘要:在我看来,他只是随口一提,或者是西贝,或者是其他某家餐饮 ,这些都不重要,但是西贝老板上来就哐哐两刀,直接扎心脏上了,怕死不透,还直接脖子上抹了一刀……

老罗和西贝的事情我就不用多说了,但是仔细看这条微博,罗永浩真正要透露的信息真的是吐槽西贝吗?

在我看来,他只是随口一提,或者是西贝,或者是其他某家餐饮 ,这些都不重要,但是西贝老板上来就哐哐两刀,直接扎心脏上了,怕死不透,还直接脖子上抹了一刀……

表面信息:西贝的菜是预制的,味道不好(细节具体,让人想骂);隐藏信息我过去被限制高消费不能坐飞机,现在取消了,重点在这(需要外界知道的动态)情绪钩子:普通人遇到这种事都会生气(引发共鸣,让人愿意转发讨论)。

就这么三条,精准踩中了传播的命门。

这就是"听懂人话"和"听不懂人话"的区别:

前者能把"我要传递的信息"包装成"别人愿意听的内容";

后者只会把"我想说的话"硬塞成"别人不想听的废话"。

我有个做品牌公关的朋友,曾跟我吐槽过客户的"奇葩需求":

有次客户要推一款儿童奶粉,非让她在宣传语里加"喝了能考100分"。朋友说:"这不符合广告法,而且家长更在意安全营养。"客户拍桌子:"你懂什么?我就想让家长觉得这奶粉能提分!"

结果宣传语发了三天,被市场监管局约谈,奶粉销量没涨,骂声倒涨了三倍。

后来朋友私下跟我说:"这客户根本不是要'提分',他是怕家长觉得奶粉没用。真听懂他的'人话',就该说'每一口都给娃攒足成长能量'——既合规,又戳中焦虑。"

你看,成年人之间的"人话",从来不是字面意思,而是藏在情绪、需求、潜台词里的密码。听不懂的人,只会当"传声筒";听得懂的人,才能当"翻译官"。

二、高情商的人,早把"听懂人话"练成了肌肉记忆

我做培训这些年,常跟学员说一句话:"我判断一个人能不能成事,就看他有没有'翻译情绪'的能力。"

前些年带过一个应届生,面试时被问到:"你之前实习的公司加班很严重,为什么还要选我们?"

小周没急着辩解"我不怕加班",而是笑着说:"其实我挺感谢那段经历的——有次赶项目到凌晨,带我的主管给我点了份炒粉,还说'吃完再改,胃比方案重要'。所以我特别在意团队的温度,贵司在招聘里提到'拒绝无效内卷',我觉得这就是我想找的'有温度的团队'。"

后来HR跟我说:"这孩子能把'加班痛苦'翻译成'感恩团队关怀',还能精准接住我们的'反内卷'卖点,情商绝了。"

现在小周已经入职几年,成了部门重点培养对象。

反过来,我也见过太多"听不懂人话"的反面案例:

同事明明说"这个方案先放放"(意思是"做得不行,重改"),他偏当"鼓励",继续闷头做,最后被骂;男朋友说"你穿这件衣服挺特别的"(潜台词"丑爆了"),她当"夸奖",天天穿出门,两人吵了八回;客户说"价格再商量下"(其实是"预算不够,想砍价"),销售当"诚意",直接降到底线,最后亏到哭。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绪颗粒度",指的是一个人识别、描述自己情绪的能力。高情商的人,情绪颗粒度极细——他们能从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停顿里,精准捕捉到"没说出口的话"。

就像老罗,他能从"限高不能坐飞机"的困境里,提炼出"大家可能想知道我近况"的需求,找到"既能吐槽又不招黑"的表达方式。

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

三、"听懂人话"的底层逻辑:把"我"换成"你",世界就通了

那怎么才能练出"听懂人话"的本事?

我总结了三个超实用的"翻译公式",亲测有效:

把"事实"翻译成"情绪":

别人说"你又迟到了"(事实),别急着辩解"路上堵车",先翻译情绪:"你是觉得我最近不够重视时间管理,有点失望对吗?"(情绪)

同事小A上次被领导说"报告格式不对",她没慌着改格式,而是问:"您是觉得数据呈现不够清晰,想让我重点突出核心结论?"(把"格式问题"翻译成"表达需求"),领导当场眼睛一亮:"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把"要求"翻译成"需求":

别人说"我要一杯冰美式,不加糖"(要求),别只当"订单",想想:"他可能最近上火,或者晚上要熬夜怕失眠"(需求)。

我有个做咖啡师的朋友,有次遇到个阿姨点"少糖少冰的杨枝甘露",她额外加了份西柚粒,说:"阿姨,这杯加了新鲜西柚,维生素C多,夏天喝败火~"阿姨当场夸她"贴心",后来成了店里的老顾客。

把"攻击"翻译成"恐惧":

别人说"你这方案根本不行"(攻击),别当"否定",翻译成"他可能担心项目风险,想确认安全边界"(恐惧)。

我之前带的策划团队,有次被甲方骂"创意太跳",组长没急着改方案,而是问:"您是担心用户接受度,想让创意更有普适性?"(把"攻击"翻译成"担忧"),甲方态度立刻软下来:"对!我就是怕年轻人喜欢,但家长觉得不靠谱..."最后双方一起调整,方案反而更出彩。

最后想说:"听懂人话",是成年人最高级的体面✨

回到罗永浩那条"包子微博",其实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他微博正文从头到尾没提"限高"二字,却用"能坐飞机了"这种隐晦表达,既回应了公众关切,又避免了过度曝光个人隐私。

这就是高情商的魅力:不需要大声宣告,不需要剑拔弩张,就能让该懂的人懂,不该懂的人自然懂

我们常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但更准确的说法是:高情商是能听懂别人没说出口的话,然后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下次再遇到"听不懂"的时刻,不妨慢半拍——

先别急着反驳,想想对方的情绪是什么;

先别急着行动,想想对方的需求是什么;

先别急着生气,想想对方的恐惧是什么。

毕竟,这世上所有的"人话",说到底都是"我懂你"的温柔。

本账号坚持每天17:30日更,包含的品类比较多,但是每天讲什么内容目前没有规律,属于想写啥写啥,如果你感兴趣,相当于每天在开盲盒,没准就是你想要的干货。

不想错过的,记得点赞、收藏、加关注!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