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当年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最贤明,寿梦想传位给他,可季札死活不肯。没办法,就只能兄终弟及,可传到老三馀昧去世,季札还是躲着不继位,大臣们就拥立了馀昧的儿子王僚当吴王。这一下,老大的儿子公子光不乐意了 ——“按规矩也该轮我啊!”
这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吴国,当年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季札最贤明,寿梦想传位给他,可季札死活不肯。没办法,就只能兄终弟及,可传到老三馀昧去世,季札还是躲着不继位,大臣们就拥立了馀昧的儿子王僚当吴王。这一下,老大的儿子公子光不乐意了 ——“按规矩也该轮我啊!”
公子光憋着劲想夺权,就找来了伍子胥。伍子胥又给她推荐了专诸 —— 这专诸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也是个狠角色,为了母亲能答应自己做事,专门去学了三年烤鱼,就为了能接近爱吃鱼的王僚。
公元前 515 年,公子光摆了场家宴,请王僚赴宴。王僚也防着他,从王宫到公子光家,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连上菜的仆人都得搜身。等到专诸端着烤鱼上来,鱼香味儿飘得满座都是,王僚正伸脖子等着吃,专诸突然从鱼肚子里抽出那把藏好的 “鱼肠剑”,一把就刺进了王僚胸口。王僚当场就没气了,旁边的卫兵反应过来,一刀砍死了专诸。可这时候公子光早就埋伏好的人冲了出来,控制了局面,最后公子光继位,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吴国也从此开始争霸之路。
专诸刺死王僚后,王僚的儿子庆忌跑了。这庆忌可不是一般人,身高八尺多,力大无穷,能空手搏虎,还能跑着追上马车,在诸侯里名气大得很。他逃到卫国后,招兵买马,发誓要报仇,还想打回吴国夺王位,这可把吴王阖闾愁坏了 —— 庆忌一天在,他这王位就坐不安稳。
这时候伍子胥又推荐了要离。要离长得又瘦又小,看着弱不禁风,可胆子比谁都大。他跟阖闾商量了个苦肉计:先是在朝堂上故意顶撞阖闾,阖闾 “大怒”,砍了他的右臂,还把他老婆孩子都杀了,尸体扔在大街上。要离则 “逃” 到卫国,找到了庆忌,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自己要报仇,庆忌一看他这惨样,又听说他老婆孩子的遭遇,彻底放下了戒心,把他当成了心腹,连行军打仗都带着他。
过了几个月,庆忌带着兵马坐船打吴国,要离就站在他身边。船行到江心,风大浪大,船晃得厉害,要离趁庆忌没防备,左手持矛,一下子就刺进了庆忌的胸口。庆忌疼得大吼一声,一把抓住要离,把他提起来往水里按,按了又提起来,反复好几次,可庆忌看着要离,反倒叹了口气:“你也是个勇士啊,敢这么对我。” 最后庆忌让手下放要离走,说 “不能杀天下勇士”,自己却流血过多死了。要离回到吴国,阖闾要赏他高官厚禄,可要离说:“我杀庆忌,不是为了富贵,是为了吴国安宁。” 最后还是自杀了。这事儿当时没人不佩服要离的决绝,也没人不感叹庆忌的悲壮,传遍了天下。
这事儿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韩国。当时韩国有个大臣叫严仲子,跟国相韩傀(也叫侠累)有仇,韩傀老想杀他,严仲子没办法,只能逃到齐国,一心想找人行刺韩傀。后来有人告诉他,齐国临淄有个叫聂政的,本来是魏国人,因为杀了人,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这儿,靠杀猪宰狗过日子,是个重情义的狠人。
严仲子就专门去拜访聂政,一开始聂政不肯接这活儿,说 “我妈还在,我不能干这种掉脑袋的事”。严仲子也不着急,每次去都带好酒好肉,还在聂政母亲生日的时候,送上百镒黄金当贺礼。聂政坚决不收,可心里记着这份情。后来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姐姐也嫁了人,聂政觉得没了牵挂,就主动找到严仲子,问清楚要杀的是韩傀,还拒绝了严仲子派帮手的提议,说 “人多容易暴露,我一个人去就行”。
聂政拿着剑就去了韩国都城。当时韩傀正在家里开宴会,门口卫兵密密麻麻。聂政根本不躲,直接冲进去,卫兵们还没反应过来,他已经冲到韩傀面前,一剑就把韩傀杀了。旁边的人吓得乱叫,卫兵们围上来,聂政一边打一边喊,一口气杀了几十个人,知道自己跑不了了,为了不连累姐姐,他用剑毁了自己的脸,又挖了眼睛,最后割喉自杀。
韩国人把聂政的尸体扔在大街上,悬赏让人认,可没人认识。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这事儿,心里咯噔一下,觉得可能是弟弟,就赶紧跑到韩国,一看尸体,当场就哭了:“这是我弟弟聂政啊!他是为了报答严仲子的恩情,又怕连累我,才毁了自己的脸!” 旁边的人劝她:“这人杀了国相,你不怕被杀吗?” 聂嫈说:“我弟弟这么勇敢,我不能让他死后连名字都没人知道!” 最后聂嫈也在弟弟尸体旁边自杀了。这姐弟俩的故事,当时让整个韩国都震动了,连其他国家的人都听说了,都说这是 “双烈”。
这事儿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晋国。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后来赵、魏、韩三家越来越强,其中赵家的赵鞅(赵简子)和智家的智瑶是两大势力。豫让本来是范氏和中行氏的手下,可没得到重用,后来投靠了智瑶,智瑶把他当亲兄弟一样对待,给他高官厚禄,还经常跟他商量大事,豫让心里特别感激,说 “士为知己者死”。
后来智瑶联合韩、魏两家打赵家,没想到韩、魏两家反过来跟赵家的赵襄子(赵鞅的儿子)联手,把智瑶杀了,还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赵襄子特别恨智瑶,不仅把智瑶的头砍下来,还涂上漆,做成了酒壶,每次喝酒都用这个壶,这可把豫让气坏了 ——“我一定要为智瑶报仇,杀了赵襄子!”
豫让先是改了名字,装成一个受过刑的奴隶,混进赵襄子的宫里,负责修理厕所。他把匕首藏在厕所的墙壁里,等着赵襄子来上厕所。可赵襄子刚到厕所门口,突然觉得心里发慌,就叫人把修理厕所的奴隶抓起来审问,一查就查出是豫让,还从墙壁里搜出了匕首。豫让说 “我就是要为智瑶报仇”,赵襄子的手下要杀他,赵襄子却说 “豫让是个忠臣,智瑶没有后代,他还肯为智瑶报仇,是个勇士”,最后把豫让放了。
可豫让没放弃,他知道赵襄子已经认识他了,就想了个狠招:他把自己全身涂上漆,皮肤烂得像癞疮,又吞下烧红的木炭,把嗓子弄哑,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然后他在街上乞讨,连他老婆路过都没认出他 —— 就这么着,他又混进了赵国都城。
有一次,赵襄子要去一座桥(晋阳桥),豫让就躲在桥底下,等着赵襄子的马车过来。可赵襄子的马刚到桥边,突然受惊大叫,赵襄子说 “肯定是豫让来了”,叫人去搜,果然把豫让抓了。赵襄子有点生气,说 “你以前也投靠过范氏、中行氏,他们被智瑶杀了,你怎么不为他们报仇,偏偏为智瑶报仇?” 豫让说 “范氏、中行氏把我当普通人,我就用普通人的方式报答他们;智瑶把我当知己,我就用生命报答他!”
赵襄子叹了口气,说 “我已经放了你一次,这次不能再放了。你还有什么要求,我尽量满足你”。豫让说 “我想借你的衣服用一下,我用剑刺几下你的衣服,就算为智瑶报仇了,死也甘心了”。赵襄子很感动,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递给豫让。豫让拔出剑,对着衣服刺了三下,大喊 “智瑶先生,我终于为你报仇了!” 然后就自杀了。
这事儿传到晋国各地,老百姓都被豫让感动了 —— 为了报答知己,不惜毁了自己的身体,最后还自杀了,这份忠义,在当时没人不佩服。赵襄子也很感慨,后来还专门为豫让立了碑,纪念他的忠义。
这事儿咱们大多都听过,可里面的细节值得细聊。当时秦国已经灭了韩国、赵国,下一步就该打燕国了。燕国太子丹急得睡不着觉,他早年在秦国当过人质,知道秦王嬴政的狠,就想找个人刺杀秦王,打乱秦国的计划。
太子丹找来找去,找到了荆轲。荆轲本来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击剑,在燕国跟高渐离这些人交朋友,日子过得挺悠闲。太子丹把他当贵宾,住最好的房子,吃最好的饭,还把自己的宝马、美女都送给荆轲。荆轲也知道太子丹的心思,最后答应了。
为了能接近秦王,荆轲准备了两样东西:一是秦国逃将樊於期的脑袋 —— 樊於期因为得罪秦王,逃到燕国,太子丹不忍心杀他,可荆轲找到樊於期,说 “我用你的脑袋能接近秦王,为你报仇,也能救燕国”,樊於期一听,当场就自杀了;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那是燕国最肥沃的地方,秦王肯定想要。地图里藏了一把淬了毒的匕首,叫 “徐夫人匕首”,只要划破点皮,人就活不成。
公元前 227 年,荆轲带着副手秦舞阳去秦国。出发的时候,太子丹和朋友们都到易水边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声音悲壮,在场的人都哭了。到了秦国,秦王在咸阳宫召见荆轲,秦舞阳才十三岁,平时挺勇敢,可一进大殿,看见秦王的气势,吓得脸都白了,浑身发抖。秦王起了疑心,荆轲赶紧说 “他是北方蛮夷的小孩,没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才把场面圆过去。
接着荆轲捧着樊於期的脑袋,秦舞阳捧着地图,一步步走到秦王面前。秦王打开地图,刚看到最后,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 —— 这就是 “图穷匕见”。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拿起匕首就刺,可秦王反应快,一下子挣断袖子,拔自己的剑,可剑太长,一时拔不出来,只能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大臣们都慌了,按秦国规矩,大臣上殿不能带武器,卫兵也在殿外,没人能帮忙。最后还是一个医官扔了个药箱,砸中了荆轲,秦王趁机拔出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拿起匕首扔向秦王,没扔中,扎在了柱子上。秦王又砍了荆轲几刀,荆轲笑着说 “我没成功,是因为想活捉你,让你答应退还诸侯土地”,最后被卫兵杀了。
这事儿震惊了整个秦国,也让其他诸侯都慌了 —— 连秦王都敢刺,可见燕国被逼到啥份上了。秦王大怒,马上派大军打燕国,没过几年就灭了燕国。荆轲虽然没成功,可他的故事成了千古绝唱,直到现在还被人念叨。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先后掌权,这俩人都主张 “休养生息”,不赞成姜维那样频繁北伐 —— 毕竟蜀国国力弱,经不起折腾。费祎当时是蜀汉的大将军、录尚书事,相当于军政一把手,说话分量比皇帝刘禅还重,姜维想北伐,每次都被费祎压着,给的兵马最多不超过一万。
而刺客郭修,本来是魏国的中郎将,几年前在攻打西蜀的时候被姜维俘虏。按说被俘的将领要么被杀,要么被软禁,可费祎觉得郭修是个人才,不仅没为难他,还提拔他当 “左将军”—— 这官不小了,跟当时的姜维早期官职差不多。谁都没想到,郭修心里压根没归顺,反而藏着刺杀的心思,有人说他是魏国特意派来的 “死间”,也有人说他是想靠刺杀立功回国,不管咋说,他把目标锁定在了费祎身上。
公元 253 年正月,正是蜀汉的 “岁首大会”,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春节团拜会,满朝文武都聚在成都的朝堂上喝酒庆功。费祎这人平时挺谨慎,可过年高兴,加上喝了不少酒,渐渐放松了警惕。郭修就坐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趁着众人举杯、一片喧闹的时候,突然站起来,快步冲到费祎面前,从怀里抽出短刀,朝着费祎胸口就刺了过去。
满殿的人都懵了,等反应过来时,费祎已经倒在血泊里,没了气息。卫兵当场把郭修砍死,可人死不能复生。这事儿一下子震动了整个蜀汉:一把手在大庭广众下被刺,这可是开国以来头一遭!刘禅吓得好几天不敢上朝,大臣们更是人人自危,上朝都得先检查身边有没有可疑的人。
更关键的是,费祎一死,没人能压得住姜维了。姜维从此掌握了军权,年年大举北伐,打了好几次仗,虽然也有胜仗,可蜀国本来就弱,连年征战把国力耗得更空,没多久就出现了 “民有菜色” 的情况 —— 这也为后来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当时不管是魏国还是吴国,都听说了蜀汉这场惊天刺杀,连魏国朝廷都偷偷庆祝,说郭修 “立了大功”,还追封他为列侯。
这事儿发生在唐朝中期,那会儿 “藩镇割据” 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 地方上的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甚至敢跟中央打仗。当时的宰相武元衡,是个硬骨头,一心想帮唐宪宗 “削藩”,尤其是要收拾不听话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武元衡天天在朝堂上跟宪宗商量怎么打淮西,这可把其他藩镇的节度使吓坏了,其中最恨他的就是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李师道盘踞在现在的山东一带,手里有十几万兵马,他怕武元衡削完吴元济,下一步就轮到自己。于是他偷偷派了一批刺客,乔装成老百姓,潜入长安,目标就是武元衡。
公元 815 年六月初三,天还没亮,武元衡像往常一样,带着几个随从骑马去上朝。他家住在靖安坊,离皇宫不算远,刚走到坊门东边,突然从暗处冲出来十几个人,手里都拿着刀。随从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刺客砍倒了两个,剩下的吓得四散逃跑。为首的刺客冲上去,一把拉住武元衡的马缰绳,另一个人举起刀,直接把武元衡的头砍了下来,然后提着人头,翻身上马,顺着小路跑了 —— 整个过程不到一盏茶的功夫。
几乎同时,另一个主张削藩的大臣裴度,也在上班路上遇刺了。刺客砍中了裴度的头,还好裴度戴着帽子,加上他的随从拼死保护,才没被杀死,只是受了重伤。
这事儿一发生,长安彻底乱了!当天早上,大臣们听说武元衡被杀、裴度重伤,没人敢上朝,有的官员甚至吓得把家搬到了城外。唐宪宗听说后,当场就哭了,下令全城搜捕刺客,还把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员都撤了职。后来查来查去,查到是李师道干的,宪宗又气又恨,下定决心要把藩镇彻底收拾了。
接下来几年,朝廷集中兵力打淮西、平卢,最后不仅灭了吴元济,还逼得李师道被自己的手下杀死。可以说,武元衡的死,虽然让长安震动一时,却也让唐朝削藩的决心更坚定了,算是为后来 “元和中兴” 扫清了障碍。当时全国上下都在议论这桩刺杀案,连偏远的江南地区,老百姓都在茶馆里说 “长安出了大事,宰相被人砍了头”。
这事儿发生在南宋中期,主角韩侂胄是当时的 “太师”,相当于宰相级别的权臣。韩侂胄这人,一辈子干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 “理学”,把朱熹这些人定为 “伪学”,贬的贬、罚的罚;二是主张 “开禧北伐”,想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土地。
可北伐打得很不顺利,宋军一开始还打了几个小胜仗,后来因为将领不和、准备不足,接连打败仗,金国趁机反攻,一直打到长江边上。金国派人来谈判,提出的条件特别苛刻:不仅要南宋赔款,还要韩侂胄的人头 —— 说他是 “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
这时候,南宋朝廷里的主和派就动了心思,为首的是礼部侍郎史弥远。史弥远本来就反对北伐,现在看到打输了,又怕金国打过来,就想趁这个机会除掉韩侂胄,既能跟金国求和,又能自己掌权。他偷偷联系了宫里的贵妃杨氏,还有一些反对韩侂胄的大臣,商量怎么动手。
公元 1207 年十一月初三,韩侂胄像往常一样,要去皇宫上朝。他刚走到玉津园(当时皇宫附近的一个花园),突然从旁边冲出来一群禁军,为首的是史弥远的心腹夏震。夏震手里拿着 “密诏”(其实是假的,史弥远没敢告诉宋宁宗),大喊 “韩侂胄勾结金国,意图谋反,奉诏斩之!”
韩侂胄又惊又怒,说 “我是太师,你们敢动手?” 可夏震根本不跟他废话,指挥手下冲上去,把韩侂胄按在地上。韩侂胄挣扎着要喊人,夏震掏出刀,一下子就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然后史弥远派人把韩侂胄的头装在盒子里,送给了金国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函首安边”。
这事儿在南宋引起了轩然大波!支持韩侂胄的人说他是 “忠臣”,为了收复失地才北伐,被杀得太冤;反对他的人说他 “误国”,打输了战争,死有余辜。老百姓更是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把大臣的头送给敌人,太丢国家脸面,也有人觉得这样能换来和平,也挺好。
结果呢?南宋跟金国签订了 “嘉定和议”,赔款比以前更多了,还得称金国为 “伯父”,地位更低了。史弥远则靠这桩刺杀案,成了南宋后期最有权势的权臣,掌权二十多年。这桩刺杀案,不仅改变了南宋的外交政策,也让朝廷里的主和派彻底占了上风,从此南宋再也没敢大规模北伐过。当时全国上下,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都在说这事儿,有人叹气,有人骂,震动了好多年。
这事儿得从北魏末年的乱局说起。当时 “六镇之乱” 把北魏搅得稀碎,地方豪强尔朱荣趁机崛起,手里攥着几十万精兵,比皇帝还横。他先以 “清君侧” 为名,带兵打进洛阳,把胡太后和年幼的皇帝扔进黄河淹死,还在河阴之变里杀了两千多王公大臣 —— 朝堂上几乎空了一半,尔朱荣从此成了北魏的 “无冕之王”。
后来他立元子攸当皇帝(就是孝庄帝),可孝庄帝就是个摆设:朝廷官员得尔朱荣说了算,连自己的皇后都是尔朱荣的女儿,甚至尔朱荣每次从封地来洛阳,孝庄帝都得亲自去城外迎接。更让孝庄帝忍不了的是,尔朱荣还总说 “我能立你,也能废你”,好几次当着大臣的面让他下不来台。孝庄帝表面不敢作声,心里早把牙咬碎了,偷偷联络了几个心腹大臣,想找机会除掉这个 “国贼”。
公元 530 年九月,尔朱荣的女儿(孝庄帝皇后)刚生了个儿子,尔朱荣兴冲冲地进宫看外孙,觉得皇帝肯定不敢对自己怎么样,只带了十几个随从。孝庄帝早就埋伏好了士兵,在明光殿等着他。尔朱荣刚进殿,就看见孝庄帝手里拿着刀,还没反应过来,埋伏的士兵就冲了出来。尔朱荣毕竟是武将,拔出剑想反抗,可孝庄帝亲自冲上去,一刀刺中他的胸口,尔朱荣当场倒地身亡,他的儿子尔朱菩提和随从也全被杀死。
这事儿一出来,整个北魏都炸了!没人想到,这个当了三年傀儡的皇帝,居然敢亲手杀了权倾朝野的尔朱荣。可孝庄帝的高兴没持续多久 —— 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堂弟尔朱世隆带着大军杀回洛阳,把城门攻破了。他们抓住孝庄帝后,先把他囚禁起来,后来在晋阳的三级佛寺里,用绳子把他勒死了,当时孝庄帝才 24 岁。
尔朱荣一死,他的势力虽然还在,可没了主心骨,后来被高欢、宇文泰两大势力拆分。没过几年,北魏就分成了东魏和西魏,彻底走向灭亡。当时不管是中原百姓还是边境将领,都在说 “孝庄帝有骨气,可太急了”,这桩刺杀案,成了北魏王朝最后的挽歌,也拉开了南北朝后期政权分裂的序幕。
这事儿发生在东晋末年,主角是晋孝武帝司马曜和他宠爱的张贵人。孝武帝早年还算个有作为的皇帝,联合谢安打赢了淝水之战,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可到了晚年,他就变了样,天天躲在宫里喝酒,朝政全扔给弟弟司马道子,自己一门心思跟张贵人寻欢作乐。
张贵人长得漂亮,又会来事,孝武帝对她几乎言听计从,宫里的人都怕她。可张贵人有个心病 —— 她年纪越来越大,怕孝武帝哪天厌弃自己,找年轻的妃子替代。公元 396 年九月二十日,孝武帝在清暑殿摆酒,跟张贵人还有一群宫女太监喝酒取乐。喝到半夜,孝武帝已经醉得舌头都打卷了,指着张贵人开玩笑说:“你都快三十了,年老色衰,还没给我生个孩子,明天我就把你废了,再找个年轻的小姑娘。”
这话要是平时说,张贵人可能还会撒娇反驳,可喝醉的孝武帝说得又凶又认真,张贵人心里一下子慌了 —— 她知道孝武帝虽然爱喝酒,可有时候说的话真能做到。看着孝武帝醉倒在龙床上,张贵人越想越怕,越想越恨:“我跟着你这么多年,你居然想废了我?不如先下手为强!”
她先把殿里的太监宫女都打发走,只留下两个心腹宫女,然后拿了一床厚厚的锦被,走到孝武帝床边。看着睡得死沉的孝武帝,张贵人咬了咬牙,跟两个宫女一起,把锦被死死地捂在孝武帝的脸上。孝武帝在梦里挣扎了几下,可喝醉了没力气,最后活活被闷死了。
杀了孝武帝后,张贵人反而冷静下来,她拿出宫里的钱财分给太监宫女,让他们对外说 “皇帝是在梦里魇住了,突然驾崩的”。当时的太子司马德宗是个傻子,连冷暖饥饱都分不清,根本没法追查;掌权的司马道子本来就跟孝武帝有矛盾,也懒得深究。就这么着,一桩弑君大案,居然没人敢查,张贵人也没受到任何惩罚。
这事儿传到宫外,全国都惊呆了 —— 皇帝居然被自己宠爱的贵人杀死,还没人敢管,这东晋的皇室也太窝囊了!从此,东晋的皇权更弱,地方豪强和大臣们更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没过几年,桓玄叛乱,刘裕崛起,最终取代东晋建立了宋朝。可以说,孝武帝的死,就像给东晋敲了丧钟,让这个本就摇摇欲坠的王朝,更快地走向了灭亡。
这事儿发生在元末农民大起义时期,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是反元的队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徐寿辉领导的 “天完政权”—— 徐寿辉在蕲水称帝,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占据了湖北、江西、安徽大片土地,是当时势力最大的起义军之一。而陈友谅,本来是徐寿辉手下的一个将领,靠着打仗勇猛、心思缜密,一步步爬到了元帅的位置。
可陈友谅是个野心极大的人,他觉得徐寿辉性格软弱,没什么本事,不配当皇帝,自己才该坐这个位置。于是他开始暗中布局:先是设计杀了徐寿辉手下最能打的将领赵普胜,夺了他的兵权;然后又把徐寿辉身边的亲信都换成自己的人,慢慢把徐寿辉架空,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 “傀儡皇帝”。
公元 1360 年五月,陈友谅带着大军,挟持着徐寿辉,顺江而下,准备去攻打另一个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在南京,势力还没陈友谅大)。船队走到采石矶的时候,陈友谅觉得时机到了 —— 这里离南京不远,杀了徐寿辉,自己就能马上称帝,名正言顺地跟朱元璋决战。
他先让人在自己的大船里摆好皇位,然后派人去请徐寿辉,说有重要军情汇报。徐寿辉虽然知道陈友谅不怀好意,可自己身边都是陈友谅的人,只能硬着头皮去。刚走进陈友谅的船舱,就看见陈友谅坐在椅子上,脸色阴沉。没等徐寿辉说话,陈友谅使了个眼色,旁边两个身材魁梧的卫士冲上来,手里拿着一把沉甸甸的铁锤,对着徐寿辉的头,“砰” 的一声就砸了下去。徐寿辉当场脑浆迸裂,死在了船上。
杀了徐寿辉后,陈友谅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当场穿上龙袍,坐在早就准备好的皇位上,宣布自己为帝,改国号为 “汉”(史称 “陈汉”)。他手下的将领虽然觉得他弑主不地道,可慑于他的威势,也只能跪下磕头称臣。
这事儿很快传遍了元末的各个起义军和元朝朝廷,全国都震动了 —— 谁都没想到,陈友谅居然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杀了自己的主公,还当场称帝。这事儿对元末的格局影响太大了:一方面,天完政权的旧部有不少人不服陈友谅,偷偷投靠了朱元璋,让朱元璋的势力壮大了不少;另一方面,陈友谅的弑主行为让他失去了很多人心,后来在鄱阳湖大战中,不少将领因为记恨他,临阵倒戈,导致他最终败给了朱元璋。
可以说,采石矶上的这一锤,不仅敲死了徐寿辉,也为陈友谅自己敲响了丧钟。而朱元璋则借着这个机会,收拢人心,一步步统一了南方,最终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当时不管是老百姓还是起义军将领,都在说 “陈友谅太狠了,迟早要败”,这桩刺杀案,成了元末争霸战中最关键的转折点。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