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全球发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比超过80%。由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约70%-8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全球发病率第6位、死亡率第3位的恶性肿瘤,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占比超过80%。由于肝癌早期症状隐匿,约70%-80%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且疾病进展迅速,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因此及时识别肝癌恶化进展的提示指标,对优化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肝癌的恶化进展是多因素、多阶段参与的复杂过程,涉及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及微环境重塑等多个环节,其提示指标可分为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肝功能与肝储备功能指标、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五大类。本文将系统解析各类指标的临床意义、检测价值及应用局限,为临床精准评估肝癌进展提供参考。
一、血清肿瘤标志物:肝癌进展的“传统核心指标”
血清肿瘤标志物因检测便捷、可动态监测,是临床评估肝癌进展最常用的指标,其中甲胎蛋白(AFP)及其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是国际公认的核心标志物,可直接反映肿瘤负荷及增殖活性。
(一)甲胎蛋白(AFP)及异质体(AFP-L3)
AFP是由胎儿肝细胞及肝癌细胞合成的糖蛋白,正常成人血清AFP水平<20ng/mL,其对肝癌的诊断灵敏度约60%-70%,而在评估疾病进展中,需重点关注动态变化趋势而非单一数值:
1. AFP水平与肿瘤进展的关联
- 肝癌早期(BCLC 0-A期)患者AFP升高幅度通常较小(20-400ng/mL),且多呈缓慢上升;当疾病进展至中晚期(BCLC B-C期),肿瘤细胞增殖加速、坏死增多,AFP水平会显著升高(>400ng/mL),且上升速度加快(如每周升高超过50ng/mL),提示肿瘤活性增强、体积增大。
- 若治疗后AFP降至正常范围,后续随访中再次持续升高(如连续2次检测>20ng/mL且呈上升趋势),即使影像学未发现新病灶,也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或微转移,需进一步排查。
2. AFP-L3的补充价值
AFP-L3是AFP的异质体,由肝癌细胞特异性分泌,其诊断肝癌的特异性(90%以上)显著高于总AFP(70%-80%),在评估进展中更具优势:
- 当AFP-L3占总AFP的比例>10%时,提示肝癌细胞侵袭性增强,发生血管侵犯(如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如肺转移、骨转移)的风险显著升高,且患者术后复发率是比例<10%者的2-3倍。
- 对于总AFP正常(<20ng/mL)的“AFP阴性肝癌”患者,若AFP-L3升高(>1.0ng/mL),仍可能提示肿瘤进展,需结合影像学进一步评估。
(二)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
PIVKA-II又称脱γ-羧基凝血酶原,是肝脏合成凝血酶原过程中,因维生素K缺乏或肝癌细胞羧化功能异常而产生的异常产物,正常成人血清水平<40mAU/mL,其在肝癌进展评估中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血管侵犯与转移监测:
1. PIVKA-II与血管侵犯的关联
肝癌进展至中晚期时,肿瘤易侵犯门静脉或肝静脉形成癌栓,此时PIVKA-II水平通常显著升高(>400mAU/mL),且升高幅度与癌栓严重程度正相关(如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PIVKA-II水平显著高于分支癌栓患者)。临床研究显示,PIVKA-II>300mAU/mL时,预测肝癌合并血管侵犯的灵敏度达72%,特异性达86%,优于AFP。
2. PIVKA-II与肝外转移的关联
当肝癌发生肝外转移(如肺、骨、淋巴结转移)时,PIVKA-II水平会进一步升高(部分患者>1000mAU/mL),且转移灶数量越多、体积越大,PIVKA-II升高越明显。对于AFP阴性或低水平升高的肝癌患者,PIVKA-II可作为独立的进展监测指标,弥补AFP的不足。
3. 联合检测的优势
AFP与PIVKA-II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肝癌进展评估的准确性,尤其对早期复发、微转移的识别:研究显示,二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5%-90%)显著高于单一指标(AFP:60%-70%;PIVKA-II:70%-75%),且可提前1-3个月发现影像学无法识别的微小病灶,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
二、影像学特征:肝癌进展的“直观可视化指标”
影像学检查可直接显示肿瘤大小、数量、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是评估肝癌进展的“金标准”,常用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动态增强CT/MRI、肝脏特异性对比剂MRI、PET-CT,不同检查在进展评估中侧重不同。
(一)动态增强CT/MRI:评估肿瘤局部进展的核心手段
动态增强CT/MRI通过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强化特征,清晰显示肿瘤血供变化及侵犯范围,是判断肿瘤局部进展的主要依据,关键评估指标包括:
1. 肿瘤大小与数量变化
根据RECIST 1.1标准,肝癌进展的核心影像学表现为:
- 目标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20%,且绝对值增加≥5mm(提示肿瘤体积增大);
- 出现新的病灶(如肝内新转移灶、肝外转移灶)。
需注意,部分肝癌进展时可能表现为“病灶数量增多”而非“单个病灶增大”(如弥漫型肝癌),或出现病灶内坏死区扩大(提示肿瘤快速增殖导致血供不足),均需纳入进展评估。
2. 血管侵犯的影像学特征
血管侵犯是肝癌恶化进展的重要标志,动态增强CT/MRI可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肝静脉癌栓或下腔静脉癌栓,典型表现为:
- 动脉期:癌栓强化不明显,与强化的血管壁形成“充盈缺损”;
- 门脉期/延迟期:癌栓持续无强化,周围可见侧支循环形成(如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合并血管侵犯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较无侵犯者缩短50%以上,且术后复发率显著升高,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联合靶向治疗、介入治疗)。
3. 包膜完整性与边界变化
早期肝癌多具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动态增强延迟期表现为“环形强化”),当肿瘤进展时,包膜会逐渐破裂或消失,肿瘤边界由清晰变为模糊,提示肿瘤侵袭性增强,易向周围肝组织浸润转移。
(二)肝脏特异性对比剂MRI(如钆塞酸二钠):评估肿瘤微环境与分化程度
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可被正常肝细胞摄取,而肝癌细胞因肝细胞功能受损,无法有效摄取对比剂,因此在肝胆特异期表现为“低信号病灶”,其在进展评估中的优势体现在:
1. 鉴别肿瘤分化程度
高分化肝癌细胞仍保留部分肝细胞功能,在肝胆特异期可出现轻度摄取(低信号病灶内可见点状或片状高信号);当肿瘤进展至低分化时,肝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肝胆特异期表现为“均匀低信号”,且病灶边缘不规则,提示肿瘤恶性程度升高。
2. 识别微小病灶与卫星灶
肝脏特异性对比剂可提高对≤1cm微小病灶及肿瘤周围卫星灶的检出率(灵敏度达90%以上),而这些病灶在常规动态增强CT/MRI中易被遗漏。若随访中发现微小病灶数量增多,即使主病灶无明显变化,也提示肿瘤处于进展状态,需警惕早期转移。
(三)PET-CT:评估肿瘤代谢活性与全身转移
PET-CT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活性(SUV值),评估肿瘤增殖活性及全身转移情况,尤其适用于以下场景:
1. 判断肿瘤活性
肝癌进展时,肿瘤细胞增殖活跃,葡萄糖代谢增强,SUV值显著升高(通常>2.5);若治疗后SUV值下降至正常范围(<2.0),提示肿瘤活性被抑制;若治疗后SUV值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提示肿瘤耐药或进展。
2. 排查全身转移
对于影像学提示血管侵犯、AFP/PIVKA-II显著升高的患者,PET-CT可一次性排查肺、骨、淋巴结等肝外转移灶,其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MRI(如肺转移灶检出率提高30%-40%)。若发现肝外转移,提示肝癌已进入晚期(BCLC D期),需调整为全身治疗方案(如靶向联合免疫治疗)。
三、肝功能与肝储备功能指标:肝癌进展的“间接关联指标”
肝癌多继发于慢性肝病(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功能状态不仅影响治疗方案选择,其动态变化也间接反映肝癌进展——肿瘤进展会进一步破坏肝细胞,导致肝功能恶化,而肝功能恶化又会加速肿瘤进展,形成“恶性循环”。常用评估指标包括Child-Pugh分级、肝功能生化指标及肝储备功能检测。
(一)Child-Pugh分级:评估肝功能整体状态
Child-Pugh分级通过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腹水、肝性脑病5项指标,将肝功能分为A、B、C三级,其与肝癌进展的关联体现在:
- Child-Pugh A级(肝功能代偿期):患者肝储备功能良好,肿瘤多处于早期,治疗耐受性强,术后复发率较低(30%-40%);
- Child-Pugh B级(肝功能失代偿早期):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如胆红素轻度升高、白蛋白降低),肿瘤多处于中晚期,易合并门静脉高压(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选择受限(如无法耐受手术切除),中位生存期较A级缩短30%-40%;
- Child-Pugh C级(肝功能失代偿晚期):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如重度黄疸、顽固性腹水),肿瘤多已进展至晚期,治疗以姑息支持为主,中位生存期通常<6个月。
若随访中患者Child-Pugh分级由A升级为B或C,即使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也提示肝癌进展导致肝功能恶化,需调整治疗策略以保护肝功能。
(二)核心肝功能生化指标
1. 胆红素(TBIL)与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成人TBIL<21μmol/L,DBIL<6μmol/L。肝癌进展时,肿瘤压迫胆管、侵犯胆管形成胆管癌栓,或肝细胞广泛受损,均可导致胆红素升高。若TBIL持续升高(>34μmol/L),尤其是DBIL升高为主(DBIL/TBIL>50%),提示胆管梗阻或肝细胞严重坏死,是肝癌进展的不良信号,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
2. 白蛋白(ALB)与前白蛋白(PAB)
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正常水平>35g/L;前白蛋白半衰期短(约1.9天),更能及时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正常水平>200mg/L。肝癌进展时,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逐渐降低:
- 若ALB<30g/L或PAB<100mg/L,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易出现腹水、感染等并发症,且肿瘤对治疗的反应率降低(如介入治疗有效率下降20%-30%);
- 治疗后若ALB、PAB持续下降,提示治疗未控制肿瘤进展,或治疗相关肝损伤加重,需调整治疗方案。
3. 凝血酶原时间(PT)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PT反映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正常范围11-13秒;INR正常范围0.8-1.2。肝癌进展时,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Ⅸ、Ⅹ因子)减少,导致PT延长(>15秒)、INR升高(>1.5)。PT延长不仅提示肝功能恶化,还与肿瘤出血风险升高相关(如肿瘤破裂出血),需密切监测并补充维生素K或新鲜冰冻血浆。
(三)肝储备功能检测:精准评估肝细胞储备能力
常规肝功能指标无法完全反映肝细胞储备功能,而肝储备功能检测(如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肝脏体积测量)可更精准评估,其与肝癌进展的关联体现在: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ICG经静脉注射后由肝细胞摄取并排泄,ICG R15(15分钟清除率)正常<10%。若ICG R15>20%,提示肝储备功能严重下降,肿瘤多处于晚期,无法耐受手术、介入等局部治疗,且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升高(>30%);
- 肝脏体积测量:通过CT/MRI测量肝脏总体积及肿瘤体积,计算“功能性肝体积”(总体积-肿瘤体积)。若功能性肝体积<700mL(成人),提示肝储备功能不足,肿瘤进展已导致大量正常肝细胞被破坏,需优先进行肝功能保护治疗。
四、炎症及免疫相关指标:肝癌进展的“微环境调控指标”
肝癌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髓系抑制性细胞),其分泌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不仅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还抑制抗肿瘤免疫,导致肿瘤进展。临床常用炎症及免疫指标可间接反映肿瘤微环境状态,预测疾病进展风险。
(一)炎症相关指标
1.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NLR是反映全身炎症状态的简单指标,正常范围1-3。肝癌患者NLR升高(>3)提示中性粒细胞增多(释放炎症因子促进肿瘤进展)、淋巴细胞减少(抗肿瘤免疫减弱),其与肝癌进展的关联包括:
- 术前NLR>3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是NLR≤3者的1.8倍,中位生存期缩短25%-30%;
- 治疗期间NLR持续升高或下降后再次升高,提示肿瘤进展或治疗耐药,需调整治疗方案。
2.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
PLR正常范围100-300,PLR升高(>300)与肝癌进展的关联机制类似NLR:血小板可释放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而淋巴细胞减少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研究显示,PLR>300的肝癌患者,发生血管侵犯的风险是PLR≤300者的2.2倍,且肝外转移率显著升高。
3. 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
CRP是急性炎症反应标志物,正常<10mg/L;PCT正常<0.5ng/mL。肝癌进展时,肿瘤坏死、合并感染(如胆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均可导致CRP、PCT升高:
- 若CRP持续>20mg/L且无明确感染证据,提示肿瘤进展导致的“肿瘤相关性炎症”,患者预后较差;
- 若PCT>0.5ng/mL,需警惕合并严重感染,而感染会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伤,加速肿瘤进展,需及时抗感染治疗。
(二)免疫相关指标
1. 外周血T细胞亚群
外周血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8+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及CD4+/CD8+比值,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
- 肝癌进展时,CD8+T细胞数量减少、功能耗竭(如PD-1表达升高),CD4+/CD8+比值降低(<1.0),提示抗肿瘤免疫减弱,肿瘤易发生侵袭转移;
- 治疗后若CD8+T细胞数量增加、CD4+/CD8+比值恢复正常(>1.0),提示免疫功能恢复,治疗可能有效;反之则提示治疗无效或肿瘤进展。
2. 血清细胞因子
肿瘤微环境中炎症因子(IL-6、TNF-α)升高、免疫抑制因子(TGF-β、IL-10)升高,均提示肝癌进展:
- IL-6>10pg/mL时,可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且与血管侵犯、肝外转移正相关;
- TGF-β>20ng/mL时,可诱导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浸润,抑制抗肿瘤免疫,患者术后复发率升高。
五、分子生物学指标:肝癌进展的“潜在预测指标”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指标(如循环肿瘤DNA、microRNA、长链非编码RNA)因能反映肿瘤基因变异及分子调控机制,成为评估肝癌进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目前虽未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其价值。
循环肿瘤DNA(ctDNA)
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片段化DNA,携带肿瘤特异性基因突变(如TP53、CTNNB1、TERT基因突变),其在肝癌进展评估中的优势体现在:
1. 早期复发监测
肝癌术后复发的早期(微转移阶段),影像学无法发现病灶,但ctDNA可检测到肿瘤特异性基因突变,其检出时间比影像学提前2-6个月。例如,术后ctDNA持续阳性的患者,复发率达90%以上,而ctDNA阴性者复发率仅10%-15%。
2. 评估肿瘤异质性与耐药
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新的基因突变(如VEGF通路基因突变),导致靶向治疗耐药。
来源:癌症放疗患者之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