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期间肿瘤体积增大的机制与应对策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0:47 1

摘要: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作为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20%,其治疗长期以化疗为核心手段。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方案,因能显著延长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作为一种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肺癌总数的15%-20%,其治疗长期以化疗为核心手段。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方案,因能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已成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在接受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期间,会出现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体积增大的现象,这一情况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焦虑,也对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提出挑战。本文将从医学机制、临床鉴别、应对策略三个维度,系统解析这一现象的本质与处理路径。

一、肿瘤体积增大的核心机制:区分“真性进展”与“假性进展”

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期间,肿瘤体积增大并非单一原因导致,需首先区分两种本质不同的情况——真性疾病进展(True Progression, TP) 与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 PsP) 。二者的发生机制截然不同,后续治疗策略也存在根本差异,因此精准鉴别是临床处理的核心前提。

(一)真性疾病进展:肿瘤细胞耐药与增殖的结果

真性进展是指肿瘤细胞对化疗+免疫联合治疗产生耐药性,导致肿瘤持续增殖、体积增大,是治疗失败的主要表现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化疗耐药机制的持续作用

小细胞肺癌对初始化疗(如依托泊苷联合铂类)敏感性较高,但多数患者在治疗后6-12个月内会出现耐药,这是其临床治疗的主要瓶颈。耐药机制包括肿瘤细胞DNA修复能力增强(如DNA拓扑异构酶Ⅱ活性改变)、药物外排泵(如P-糖蛋白)表达上调、细胞凋亡通路异常(如Bcl-2家族蛋白过表达)等。当联合免疫治疗时,若化疗耐药已提前形成或在治疗中快速出现,肿瘤细胞会持续增殖,即使免疫治疗发挥部分作用,也无法抑制化疗耐药肿瘤的生长,最终表现为影像学上的肿瘤体积增大。

2. 免疫治疗耐药机制的启动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机体T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攻击肿瘤细胞,但肿瘤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攻击,导致免疫耐药。常见机制包括:肿瘤细胞PD-L1表达下调(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无法结合靶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髓系抑制性细胞)浸润增加、肿瘤细胞产生免疫抑制因子(如IL-10、TGF-β)、T细胞功能耗竭(如PD-1持续激活导致T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等。当免疫耐药发生时,免疫治疗无法有效清除肿瘤细胞,若此时化疗也已失效,肿瘤会迅速进展,表现为体积增大。

3. 肿瘤异质性导致的“优势克隆增殖”

肿瘤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小细胞肺癌也不例外——同一肿瘤病灶中存在不同基因型、表型的肿瘤细胞亚克隆。在化疗+免疫联合治疗的选择压力下,对治疗敏感的肿瘤亚克隆被清除,而对化疗和免疫治疗均耐药的“优势亚克隆”则得以存活并快速增殖。由于初始治疗阶段敏感亚克隆的减少可能掩盖耐药亚克隆的增殖,当耐药亚克隆增殖到一定程度时,影像学便会显示肿瘤体积增大,这种情况本质上仍是真性进展的一种表现。

(二)假性进展:免疫细胞浸润导致的“影像学假象”

假性进展是免疫治疗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小细胞肺癌化疗+免疫联合治疗中发生率约为5%-10%,其核心机制是免疫细胞大量浸润肿瘤病灶,导致影像学上肿瘤体积增大,但实际肿瘤细胞正在被免疫细胞清除,并非治疗失败。具体机制如下:

1. 免疫效应细胞向肿瘤病灶的聚集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活的T细胞(尤其是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会通过血液循环迁移至肿瘤病灶,在肿瘤微环境中大量聚集。这些免疫细胞的浸润会导致肿瘤病灶的整体体积增大,在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中,可能表现为病灶直径增加或PET-CT上SUV值(提示细胞代谢活性)短暂升高,但此时肿瘤细胞的数量实际上在减少。

2. 肿瘤病灶内炎症反应的叠加

免疫细胞浸润的同时,会伴随肿瘤微环境中炎症因子(如IFN-γ、TNF-α)的释放,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病灶内血管扩张、水肿及纤维组织增生。这些病理改变会进一步增加肿瘤病灶的体积,形成“影像学上进展、病理上好转”的假象。尤其在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时,化疗导致的肿瘤细胞坏死会进一步加重局部炎症反应,可能使假性进展的影像学表现更明显。

3. 小病灶的“显现”而非“新增”

部分患者在治疗前,体内已存在微小的肿瘤转移灶(如肺内微小结节、纵隔微小淋巴结转移),由于体积过小或密度与正常组织接近,在初始影像学检查中未被发现。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激活的免疫细胞,会优先攻击这些微小病灶,导致病灶内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使微小病灶体积增大并被影像学检测到,这种情况易被误判为“新增转移灶”,本质上也是假性进展的一种特殊表现。

二、临床鉴别:如何通过多维度评估区分真假进展

由于真性进展与假性进展的治疗策略完全不同(真性进展需调整治疗方案,假性进展需继续原治疗),因此临床鉴别至关重要。目前尚无单一指标可精准区分二者,需结合影像学动态监测、临床症状评估、生物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等多维度综合判断,具体鉴别要点如下:

(一)影像学评估:动态观察与细节分析

影像学是评估肿瘤体积变化的主要手段,常用检查包括胸部增强CT、PET-CT,关键在于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趋势,而非单次检查结果:

- CT检查的核心指标:根据RECIST 1.1标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肿瘤体积增大通常定义为目标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20%,且绝对值增加≥5mm。但对于假性进展,需关注以下细节:① 病灶增大的同时,是否伴随病灶内部密度改变(如出现坏死、空洞,提示肿瘤细胞减少);② 非目标病灶(如纵隔淋巴结、肺内微小结节)是否出现“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③ 动态观察2-4周后,病灶是否持续增大(真性进展通常持续增大,假性进展多在增大后逐渐缩小)。

- PET-CT的补充价值:PET-CT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活性(SUV值),区分“活性肿瘤组织”与“非活性组织(如免疫细胞浸润、炎症)”。真性进展时,病灶SUV值通常显著升高(提示活性肿瘤细胞增多);假性进展时,SUV值可能轻度升高或正常(提示病灶内以免疫细胞和炎症组织为主,活性肿瘤细胞减少)。但需注意,化疗后肿瘤细胞坏死也可能导致SUV值下降,需结合CT表现综合判断。

(二)临床症状评估:症状与病灶变化的一致性

肿瘤进展通常伴随临床症状的加重,而假性进展多无明显症状变化,甚至症状改善,这是重要的鉴别依据:

- 真性进展的症状特征:患者可能出现原有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如体重快速下降、乏力、转移灶相关症状,如脑转移导致的头痛、骨转移导致的骨痛),且症状加重与影像学病灶增大同步。

- 假性进展的症状特征:患者原有症状无加重,甚至因肿瘤细胞被清除而出现症状改善(如咳嗽减轻、呼吸困难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因病灶内炎症反应出现短暂的低热、乏力,但多为轻度且可自行缓解,与病灶增大无明显关联。

(三)生物标志物检测:辅助判断治疗疗效

生物标志物可反映肿瘤负荷和免疫治疗疗效,为鉴别真假进展提供参考,常用标志物包括:

- 肿瘤标志物:小细胞肺癌常用肿瘤标志物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真性进展时,这些标志物通常会显著升高(与肿瘤负荷增加一致);假性进展时,标志物多保持稳定或轻度下降(提示肿瘤负荷未增加)。但需注意,约30%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不升高,因此标志物正常不能完全排除真性进展。

- 免疫相关标志物:包括外周血T细胞亚群(假性进展时,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免疫激活)、血清细胞因子(如IFN-γ、TNF-α升高提示免疫反应活跃,可能为假性进展)。但这些标志物特异性较低,仅作为辅助参考。

(四)病理活检:鉴别真假进展的“金标准”

病理活检通过获取肿瘤病灶组织,直接观察病灶内细胞成分(肿瘤细胞 vs 免疫细胞),是鉴别真假进展的“金标准”,但因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 活检适应证:当影像学、症状、标志物评估结果矛盾,无法明确判断时(如病灶增大但症状无加重、标志物正常),建议进行病理活检。常用活检方式包括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支气管镜下活检、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等。

- 病理判断标准:真性进展的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大量增殖,伴随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假性进展的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数量减少或消失,病灶内大量免疫细胞(如CD3+T细胞、CD8+T细胞)浸润,伴随少量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三、临床应对策略:基于鉴别结果的个体化治疗调整

在明确区分真性进展与假性进展后,需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支持,避免因误判导致的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一)真性进展的治疗策略:及时调整方案,控制肿瘤进展

若通过多维度评估确诊为真性进展,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核心目标是抑制耐药肿瘤细胞的增殖,延长患者生存期,具体方案选择需结合患者的治疗线数、身体状况、耐药类型综合判断:

1. 一线治疗后进展的方案选择

对于一线化疗+免疫联合治疗后进展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目前推荐的二线治疗方案包括:

- 拓扑替康单药:是传统的二线标准方案,客观缓解率(ORR)约10%-20%,中位生存期约4-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 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方案:对于一线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二线可考虑继续使用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也可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紫杉醇类药物),但需注意不良反应的叠加。

- 其他新型药物:如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安罗替尼)、抗体药物偶联物(如Dato-DXd),近年来在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部分药物已获批临床应用,可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

2. 支持治疗与症状管理

真性进展患者常伴随明显的症状负担,需加强支持治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对症治疗:如咳嗽、咯血患者给予止咳、止血药物;胸痛患者给予镇痛治疗(遵循癌痛三阶梯治疗原则);呼吸困难患者给予氧疗或支气管扩张剂。

- 营养支持:对于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如口服营养补充剂)或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患者体力状态。

- 心理干预:肿瘤进展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通过心理疏导、家属陪伴、专业心理咨询等方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二)假性进展的治疗策略:继续原治疗,动态监测

若确诊为假性进展,需向患者充分解释病情,避免因误解导致的治疗中断,核心策略是继续原化疗+免疫联合治疗,同时加强动态监测:

1. 治疗方案的维持

假性进展是免疫治疗起效的特殊表现,继续原治疗可使免疫效应细胞持续清除肿瘤细胞,多数患者在继续治疗2-4周后,肿瘤体积会逐渐缩小,达到客观缓解或疾病稳定。因此,除非患者出现严重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如3级以上免疫相关性肺炎、心肌炎),否则不建议中断原治疗。

2. 动态监测的频率与内容

继续原治疗期间,需增加监测频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 影像学监测:建议每2-3周复查一次胸部CT,观察肿瘤病灶的体积变化;若首次CT提示病灶仍增大,可在1-2周后再次复查,评估病灶是否出现缩小趋势。

- 症状与标志物监测:每周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每2周检测一次肿瘤标志物(如NSE、CYFRA21-1),若症状加重或标志物显著升高,需重新评估是否存在真性进展。

3. 不良反应的管理

继续治疗期间,需密切关注化疗与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皮疹):

- 定期筛查:每4周复查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肺功能;若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发热等症状,及时行胸部CT检查,排除免疫性肺炎。

- 及时处理:对于1-2级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如皮疹给予抗组胺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对于3级以上不良反应,需暂停免疫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待不良反应缓解后,再评估是否恢复免疫治疗。

(三)未明确诊断时的过渡策略:“观察等待”与“活检优先”

若通过多维度评估仍无法明确区分真假进展(如病灶增大但症状无变化、标志物正常,且患者拒绝活检),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具体原则为:

- 观察周期:通常为2-4周,在此期间暂停化疗(避免化疗不良反应叠加),继续免疫治疗(若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或暂时中断所有治疗,仅进行密切监测。

- 监测内容:每1-2周评估临床症状,每2周复查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若观察期间病灶持续增大、症状加重或标志物升高,则按真性进展处理;若病灶稳定或缩小,则按假性进展处理,恢复原治疗。

- 活检优先原则:若患者身体状况允许(如肺功能正常、无明显出血倾向),建议优先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后再制定治疗方案,避免因“观察等待”延误真性进展患者的治疗时机。

四、总结与展望

小细胞肺癌化疗+免疫联合治疗期间肿瘤体积增大,是临床实践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其本质是真性进展与假性进展的鉴别。真性进展源于肿瘤细胞对化疗和免疫治疗的耐药,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假性进展是免疫治疗起效的特殊表现,继续原治疗可实现肿瘤清除。临床鉴别需结合影像学动态监测、症状评估、生物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多维度综合判断,避免误判导致的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通过液体活检(如循环肿瘤DNA检测)识别肿瘤耐药基因突变、通过单细胞测序解析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有望实现真假进展的早期精准鉴别,为患者制定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如双特异性抗体、CAR-T细胞治疗)的研发,也将为化疗+免疫治疗进展后的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进一步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来源:癌症放疗患者之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