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却可能悄无声息地在你的胃里“安营扎寨”,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在我国,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却可能悄无声息地在你的胃里“安营扎寨”,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它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Ⅰ类致癌物,但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这不是普通的“胃不舒服”,而是一个可能威胁生命的隐患。
更令人震惊的是,即使接受治疗,也有不少患者出现复发。那么,幽门螺旋杆菌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如此顽固?我们又该如何彻底清除它?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螺旋状细菌,主要寄居在人体胃黏膜中。它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唯一能在胃内长期生存的细菌。
这种细菌通过其强大的“武器系统”——如鞭毛、尿素酶、毒素蛋白(如CagA、VacA)等,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不同程度的胃部疾病。
根据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数据,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与以下几种胃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
中国是全球胃癌高发国家之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感染率在农村地区甚至超过70%。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和共用餐具进行传播。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传播尤为常见。
共享筷子、喂饭、接吻等行为都可能成为传播途径。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家庭成员一人确诊,全家筛查的原因。
在临床接诊中,很多患者前期并无明显不适,但实际上细菌已经在体内繁殖多年。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烧心、反酸、恶心、食欲减退、口臭等。
一些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发现。若出现黑便、呕血、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应高度警惕胃出血或胃癌的可能。
识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通过以下几种常规检查方式:
13C或14C呼气试验:无创、准确度高,是目前临床首选检测方式。
粪便抗原检测:适用于儿童及不能耐受呼气试验者。
血清学检测:检测抗体,但不能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
胃镜活检检测:适用于合并胃部不适者,可做组织学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等。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目前以“四联疗法”为主流方案。具体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两种抗生素(常见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标准治疗周期为10-14天。
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规范用药、足量足疗程、避免漏服、忌烟酒、饮食清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幽门螺旋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部分患者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个体化方案。此外,儿童感染者与孕妇治疗需特别谨慎,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并非“一劳永逸”。即便根除成功,也存在再次感染的风险。在康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禁止共用餐具,实行分餐制。
注意个人卫生,尤其要勤洗手、清洁口腔。
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减少胃黏膜负担。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定期复查,确认是否彻底根除。通常建议在治疗结束后4-8周内进行复查呼气试验。
在预防方面,除了上述生活习惯的调整,饮食方面也极为关键。建议多摄入以下食物:
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有助于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生长。
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纳豆),有助于维持胃肠道菌群平衡。
绿茶、大蒜、姜黄等天然抗菌成分,在部分研究中显示可辅助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活性。
运动方面,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慢跑)可有效提升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近年来,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取得不少突破。2024年《中华消化杂志》报道,新一代靶向铋剂联合局部递送抗生素的纳米颗粒系统在动物实验中实现了更高的根除率,且副作用更小。
此外,国内已有研究团队正在开发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目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未来有望实现广泛预防。
在健康观念方面,“一人感染,全家筛查”正在成为共识。越来越多的医院推行家庭筛查与家庭同步治疗,提高根除率,降低复发率。
针对家庭护理,建议配备以下日常护理用品:
专用餐具及消毒设备,如高温消毒碗柜、一次性筷子;
口腔护理用品,如抗菌漱口水、软毛牙刷,定期更换;
家庭药品储备,在医生指导下备好常用胃药及益生菌;
记录用药日历,以防漏服或重复服药。
对于患者突发胃痛、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同时保留呕吐物和黑便样本供医生化验。切记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药或止血药物,以免干扰诊断。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可有效帮助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控制病情,未感染者降低感染风险:
坚持分餐制,避免共用餐具;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胃病家族史的人群每年做一次呼气试验;
保持良好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和进食过快;
减少外食频次,尤其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食类食品。
幽门螺旋杆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规范治疗和科学预防。它虽然微小,但影响巨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正视它、了解它、防控它。
从今天起,给自己的胃一个干净、健康的环境,从“杀菌”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协作组. 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意见(第四次修订)[J]. 中华消化杂志, 2022, 42(11): 711-722.
[2]王志强, 李文慧, 吴小华, 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肿瘤临床, 2023, 50(10): 569-573.
[3]刘建明, 张璐, 陈海燕. 纳米药物联合铋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4, 38(2): 145-1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康悦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