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刚过半,百度港股突然火了,17日,股价大幅上扬,涨幅达16%。收盘之际,市值逼近4000亿港元,此番涨势创下逾两年以来的最大涨幅纪录,表现颇为亮眼。
9月刚过半,百度港股突然火了,17日,股价大幅上扬,涨幅达16%。收盘之际,市值逼近4000亿港元,此番涨势创下逾两年以来的最大涨幅纪录,表现颇为亮眼。
这波涨势让不少人意外,毕竟过去几年,百度总被贴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掉队者”的标签,市值一度被美团、京东甩在身后,甚至跌出互联网公司前五。
撑起这波涨势的,不是老本行搜索,而是百度砸了十年的AI业务。
9月15日,百度与招商局集团达成合作,双方将携手在大模型、云计算等领域展开深度协作,业务覆盖科创、交通物流以及金融等多个重要领域,共谱发展新篇。
这可不是小合作,招商局作为央企,手里的场景和资源,刚好能让百度的AI技术落地。
更早一点,百度旗下的昆仑芯也传来消息,它成功中标中国移动AI设备采购单,采购金额逾十亿。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类CUDA生态”这一细分领域,它脱颖而出,荣登榜首。
可能有人不知道,昆仑芯原本是百度内部的智能芯片部门,2021年独立出来融资,现在能拿下运营商的大额订单,说明这自研芯片真能用在实处了。
资本市场很吃这一套,除了股价上涨,杰富瑞、AreteResearch这些机构也陆续上调了百度的评级。
杰富瑞把百度港股目标价从104港元提到152港元,Arete更直接,把评级从“卖出”改成“买入”,说它的芯片业务能补上广告业务的疲软。
其实看财报也能找到答案,今年二季度,百度包含智能云的AI新业务收入首度突破百亿大关。李彦宏表示,此番佳绩得益于百度的“全栈AI能力”,展现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强劲实力。
过去大家总觉得百度AI是“只投入不产出”,现在终于看到真金白银的收入,市场信心自然回来了。
百度搞AI,可不是看到ChatGPT火了才跟风,2010年它就成立了自然语言处理部门,2017年干脆喊出“AllinAI”,还搞了自动驾驶项目Apollo。
彼时,不少人认为李彦宏“不务正业”,毕竟,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正值风口浪尖,众多企业纷纷投身其中。而百度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资金投入到短期内难见回报的AI领域。
现在回头看,这些布局慢慢长成了气候,智能云方面,百度不再只喊“降本增效”,而是让云服务直接给企业创造价值。
今年8月问世的百舸AI计算平台5.0,旨在突破AI计算的效率桎梏,通过这一创新之举,有效降低企业运用AI的成本,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自动驾驶领域,百度的萝卜快跑也有进步,相较于上一代,第六代车成本大幅下探,降幅达六成之多,仅需约20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较国外的Waymo价格优势显著,可谓实惠至极。
今年二季度,萝卜快跑光完全无人驾驶的行程就超过220万次,快赶上Waymo的峰值了。
当然,大规模商业化还难,政策和公众信任度都是坎,但至少让大家看到了落地的可能。
大模型方面,文心一言虽然刚推出时被吐槽,但现在也能做文本、图像、视频这些多模态生成,还进了教育、金融这些行业。
200多家合作企业,50万付费用户,不算亮眼但也算稳扎稳打。
股价涨了,订单有了,但要说百度彻底摆脱“失意”,怕是还早。
最核心的问题,是AI业务怎么持续赚钱,现在AI搜索的变现路径还不清晰,总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搜索结果里硬插广告,用户体验肯定受影响。
文心一言和萝卜快跑目前还靠补贴,二季度AI业务净利润率才5%,比搜索业务差远了。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模型领域,腾讯、阿里、字节都在发力,文心一言的市场份额也就比腾讯高一点点,没什么绝对优势。
自动驾驶这边,华为、小鹏也在加速,萝卜快跑的订单量领先优势正在缩小。
还有外部风险,国外对AI芯片的出口限制越来越严,昆仑芯想搞更先进的制程会更难。
而且数据安全监管越来越严,文心一言这类产品得花更多钱做合规,这都是额外的压力。
有行业分析师说,百度的优势在于十年积累的技术和数据,但能不能让市场认可它的长期价值,关键看能不能把技术变成稳定的商业模式。
比如智能云能不能从“做项目”变成“订阅制”,萝卜快跑能不能打通出行、车路协同和汽车销售的链条。
如此看来,百度这波AI带来的上涨,更像是“估值修复”的开始。
它确实比几年前好了很多,但要真正摘掉“失意”的标签,还得用实实在在的盈利和稳定的增长说话。
毕竟资本市场认的,从来不是“故事”,而是能持续兑现的“成绩”。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