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职务骤变后,冼恒汉陷铁路局风波,晚年叹其错踏地方职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1 16:15 1

摘要:时间拉回1977年的夏天,冼恒汉带着甘肃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和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的三重身份,跟着军区与省委的几位主要领导一起奔赴北京开会。谁也没想到,这场会议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上,过去那些年他的一些做法和问题被摆出来反复讨论,最后,地方和军

时间拉回1977年的夏天,冼恒汉带着甘肃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和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的三重身份,跟着军区与省委的几位主要领导一起奔赴北京开会。谁也没想到,这场会议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上,过去那些年他的一些做法和问题被摆出来反复讨论,最后,地方和军队的领导职务一股脑儿都被免了。

后来他回忆起这事,心里不是没有疙瘩,好些问题他打心底里不认可,但组织上定了调,他还是咬着牙表了态:“拥护决定。”要说这免职的缘由,其实都绕不开那特殊的十年里两件让他“栽了跟头”的事。一件是他管兰州铁路局那阵子,局里两拨群众组织闹得不可开交,像两群斗架的公鸡互不相让。铁道部先插了手,可没端平一碗水,偏着一方压另一方,结果矛盾不但没解决,反而像泼了油的火似的越烧越旺。上级没办法了,把这烂摊子扔给了省委,冼恒汉接手后,也没能跳出这个圈子,还是走了“拉一派打一派”的老路这下可好,问题翻来覆去没个准谱,最后不光没理顺,反而坑了不少群众和干部。

另一件就是外头传得沸沸扬扬的,说他跟“四人帮”走得近,连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时候都在搞自己的小算盘。上级领导们坐下来合计了半天,觉得这事情得有个了断:眼下车轮战似的运动还在深入,难免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冼恒汉要是还占着原位,保不齐会闹出更多麻烦,既不利于大伙拧成一股绳干事,也耽误新工作的开展,连揭查批那些事都没法好好推进。所以最后拍板,让他先回军委待着,等后续再安排新任务。正是有了这份“还能接着干”的底,冼恒汉即便心里有委屈,也还是选择了服从——就像老辈人常说的,胳膊拧不过大腿,在那个年代个人的想法终究要放在组织的安排之后。

要是翻开冼恒汉的履历,你会发现他这辈子几乎都“钉”在了大西北。他是红二方面军出来的老革命,当年部队一到陕北,他就扎在了这片黄土地上,一开始大多干的是政治部主任这类工作。抗战那会,他在120师扛枪打仗;解放战争时,又成了一野的一份子,跟着部队南征北战。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脚步也没离开过西北,从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一路做到主任。1955年,西北军区拆分,改成了兰州军区和新疆军区,冼恒汉接了兰州军区政委的担子,一挑就是22年这份坚守,搁现在就像一辈子守着一个老行当的手艺人,透着一股执着劲。

直到1967年,部队奉命介入地方工作,他又多了个甘肃省革委会主任的头衔,成了既管军队又管地方的“双肩挑”干部。可日子一长,这份“双肩挑”的重量压得他喘不过气。地方上的事就像一团乱麻,牵扯着方方面面的利益,稍微动一下就可能得罪人;军区里也不省心,他和韩司令在工作上总拧不到一块去,分歧越来越大到最后几乎没法好好说话。

他不是没想过“松担子”,早就找上级提过想调离的请求,甚至不止一次盼着能换个环境。可上级总说他在地方工作上有实绩,硬是把他留了下来。就这么着他在这份又累又难的岗位上继续扛着,直到1977年被免职调回军委,才算暂时卸下了这份沉甸甸的压力。

1977年被调回军委时,冼恒汉心里还揣着盼头,想着等阵子就能分到新工作。那会他身体也不太稳定,就想着先好好治治病,可没成想这“等”字一写就是5年。这5年里外面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到了1980年,不少老同事、老领导都陆续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1982年,“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一出来,更像一阵风似的,吹遍了各个角落。

就在这时,他的问题又被重新摆上了台面,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可这结果跟1977年那声“调回军委待分配”的“托底话”比起来,简直是天上地下——组织上决定让他退出现役,按地师待遇安置。虽说1985年把待遇调成了正军职,但那个曾经的大军区正职待遇,却像断了线的风筝再也回不来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组织上认定了他过去那些事里,确实有需要担责的地方。

之后的日子里,他也没少为这事奔走申诉,可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没起多大波澜。等到了晚年,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那发呆,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过着一辈子的事情。他不止一次喃喃自语:“要是当年没接下介入地方的任务,一门心思管军区的政治工作,这辈子是不是就不一样了?那些糟心事、那些起起落落,是不是就都躲过去了?”这话里的遗憾,就像老树上的年轮,一圈圈刻着岁月的无奈。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