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保障。2025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5周年,亦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在此关键节点回望,浙江省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为重要抓手,充分激活青年群体的法治宣传活力,通过高位统筹、创新载
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助推法治高地建设浙江省构建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赋能的普法新格局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保障。2025年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5周年,亦是“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年。在此关键节点回望,浙江省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为重要抓手,充分激活青年群体的法治宣传活力,通过高位统筹、创新载体、精准服务、品牌引领,在全省构建起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赋能的普法新格局。
浙江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许洁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浙江省有3.6万名青年普法志愿者赴基层开展法治宣传服务活动1.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90万余人次,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助力更高水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浙江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区”注入了强劲青春动能。
浙江省始终将“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置于法治建设全局中谋划,以制度为基、以协同为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要素,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
浙江省委省政府统筹部署,将“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纳入省委法治浙江建设年度工作要点、省委依法治省办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工作方案,与“八五”普法规划、法治浙江建设考核紧密衔接,明确市、县、乡三级责任清单,推动普法工作从“分散式”向“系统化”转变。浙江省法学会会同省委依法治省办连续4年部署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宣讲“八进”活动,市县法学会联合当地党校(行政学院)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结合法治浙江建设实践阐释思想内涵,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的能力。
各地市积极响应,构建起“法学会+政法单位+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杭州市整合266名法学咨询专家领衔的志愿者队伍,联合司法行政、团市委等部门打造“1+N”普法联盟;宁波市创新迭代“普法联盟体”,将志愿者队伍建设与法学咨询专家、“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有机融合,建立宁波舟山港等习近平法治思想实践基地,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团,依托“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等平台开展集中宣讲、巡回宣讲,精编“八进”优秀实践案例20个,推动思想向基层延伸;金华市建立“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工作格局,政法单位与教育、妇联、团市委等形成常态化协作;衢州市法学会联合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明确分工,团市委、妇联发挥组织优势招募青年志愿者,每年开展基层普法活动超1800场,直接服务群众超50万人次。
在队伍建设上,浙江省注重“专业化+大众化”双轮驱动。一方面,组建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全省建成市级法学专家库12个、县级法治人才库89个,汇聚检察官、法官、律师、高校学者等专业力量超5000人。温州市县两级法学会配备法学咨询专家315名,实现山区海岛县“一乡镇一专家”结对服务;宁波市精选480名青年法学教师、政法干警、律师等组建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在市县两级平安成员单位设立法律咨询联系点26个。另一方面,发动基层力量广泛参与,湖州市构建“1(村居法律顾问)+N(‘法律明白人’)+青年普法志愿者”团队280余个,常态化开展“敲门普法”;嘉兴市培育“律动瓜乡”“秀律先锋”等特色志愿队伍,发动青年普法志愿者2.4万人次,形成“专业力量引领、群众力量跟进”的生动局面。
创新载体破常规,打造“数字赋能、文化浸润”的普法新样态
面对新时代普法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趋势,浙江省突破传统“摆摊宣传、发放资料”的单一模式,将数字技术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互动式、场景式”普法载体,让法治宣传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数字化赋能让普法更便捷。浙江省法学会联合杭州市法学会、杭州市余杭区法学会开发建设“云上法学·全民法理通”数字平台,入库法律知识超1100万字,覆盖民事纠纷领域高频咨询问题1825个,更引入国内先进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首创多维度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智能匹配模式,满足个性化解纷需求;宁波市则打造“矛调素问”智能应用场景,全量归集法律法规、典型案例,以“大数据+算法”构建全时全域法治服务体系,还开辟《法治督察》《法治时空》等栏目,培育“慈小法”晓法剧场、“彭不红直播间”等网红品牌;温州市创新推出应用平台,为574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义乌市开发“食药环知普法”小程序,武义县通过“法雨春风”法律服务月开展线上普法。此外,浙江省法学会优化“法治视野”公众号,推出“尚法云电台”“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等直播,组织青年志愿者录制网络法治课程20余部。这些数字载体打破时空限制,让群众“指尖点一点,就能学法律”。
文化融合让普法更生动。浙江各地深挖地方文化资源,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民俗、文旅场景。长兴县以“非遗传匠心 民法护权益”为主题,在景区开展“法治+非遗”活动;开化县推出“非遗文化+普法集市”,将开化纸、根雕展示与法律咨询结合;嘉兴市平湖市创编《游戏币背后的民法典》《破茧》等法治情景剧,嘉兴市秀洲区举办农民法治画大赛,征集作品113件;建德市挖掘严州宋韵文化,以“一村、一戏、一街、一馆”布局,在戏曲演出中植入法治内容,让群众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法治熏陶。
沉浸式阵地让普法更入心。杭州市打造近10公里的“运河法治文化带”,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杭州市西湖区建成全省首个沉浸式区级民法典宣传教育馆,开播“法雨春风 法企同行”直播200期;杭州市富阳区建成全国首家村级党内法规主题馆、全省首家村级民法典馆。宁波市建成全省首家以红色法治文化遗存实物为展示内容的“浙东法治文化展馆”,余姚横坎头村、张人亚党章学堂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还在市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基地设立青年普法志愿者实践基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沉浸式宣讲;绍兴市新昌县梁柏台法治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成立校地联合研究中心,今年以来接待11所学校2000余名师生研学,举办梁柏台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研讨会,推动红色法治精神代代相传。
精准滴灌解民忧,释放“分类施策、供需匹配”的法治服务效能
浙江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针对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推动普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聚焦青少年群体,筑牢成长“法治防线”。各地将青少年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创新“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法治研学”等形式。宁波市建立“市县校三级联动、家校社三方配合”的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在全市所有中小学聘任平安法治副校长,成立45支481人参与的青年普法宣讲团,春秋开学季集中开展“平安法治第一课”,组织网络安全、防范校园霸凌等主题活动452场次,受众20万余人次;台州市举办12355青少年自护教育百堂示范课,组织3000余名学生开展“沉浸式”法治体验;丽水市“浙丽护蕊”百人讲师团深耕未成年人普法,推动全市未成年人刑事打处数、行政处罚数分别下降47.46%、21.54%,相关研究成果获最高检期刊发表。
聚焦企业发展,激活营商“法治引擎”。围绕数字经济、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浙江全省上下开展“普法+助企”服务。浙江省法学会会同省工商联成立浙商法律服务团,开展民营经济促进法专题宣讲,为800余家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编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法律风险防范指引132部;2024年开展“法雨春风 法企同行”“法润营商 护航发展”等专项行动,创设民营企业家法学院,为5400余家小微企业和规上企业提供法治体检。金华市婺城区为62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东阳市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服务影视产业,联合香港仲调中心建立影视行业涉外争议解决机制。绍兴市在上虞区开展企业法治沙龙,讲解职务犯罪预防、劳动用工风险。温州市组织“微企法医”“律企同行”讲座,梳理相关法律问题52个。
聚焦基层群众,打通服务“最后一米”。针对老年人、妇女、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浙江各地开展“靶向普法”。宁波市按照“便民利民、管用实用”原则,建设基层服务站72个、公共法律服务站174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2931个,组织法学咨询专家、政法干警等开展法律咨询服务678场次;绍兴市针对“一老一小”开展“关爱老人护权益”专题宣讲,解读高龄津贴政策,覆盖2000余人次;衢州市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200余场,宣传反家庭暴力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杭州市上城区组织“宪法故事 主播有声”走读活动,服务新业态群体,临平区将20名法学专家纳入基层服务站点,常态化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富阳区依托四级“微信普法矩阵”开展在线答疑4000余次,培训超8000人次,让法治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
品牌引领树标杆,擦亮“一地一品、各具特色”的法治浙江名片
浙江省注重普法品牌的培育与推广,鼓励各地结合地域特色打造标志性项目,形成“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品牌矩阵,以品牌效应带动普法工作提质增效。
杭州市“法韵西湖”品牌持续发力,优化直播平台、推出“阿普”系列文创产品,开设《阿普说法》专栏,覆盖3.1万人次;宁波市“一琦普法工作室”“宁大法律大篷车”等队伍名号响亮,“浙东法治文化展馆”成为红色法治宣传重要阵地;台州市临海市法学会举办“‘政’青春 辨法理”2024年度政法干警辩论赛,全方位展示法治文化建设成果和特色法治文化;金华市培育“兰溪非遗普法”“义乌涉外法治”“东阳影视法治”等品牌,“法小溪”普法IP形象深入人心;嘉兴市“三毛学法”法治漫画巡展走进村社,安吉县首创《白茶产业公民法治素养基准》,印发2300册精准服务茶农;嘉善县打造“法治文旅聚落”,将法治宣传与巧克力小镇、日光域营地乐园结合;丽水市“浙丽护蕊”项目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组建102人讲师团,相关研究成果获最高检期刊发表;衢州市“8090法治宣讲团”开展活动5300余场次,受众超50万人次,“8090孵化基地”获评省级典型网络普法基地;台州市“浙里花开·守未”“浙里春风·青橘”等活动,构建青少年权益维护一体化体系。
这些品牌不仅成为各地普法工作的“金字招牌”,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浙江样板:杭州市富阳区村级民法典馆的“看得见、用得上”模式,在全省多地推广;义乌市涉外普法经验为全国涉外法治建设提供参考;梁柏台法治文化基地的“校地合作”模式,成为红色法治教育的典范;舟山市法学会推动服务站点下沉嵊山等7个离岛地区,成功化解100余起涉海纠纷,帮助群众挽回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其“离岛普法”模式为沿海地区提供借鉴。
从钱塘江畔到瓯江之滨,从太湖之滨到东海之岛,浙江青年普法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城乡角落,将法治种子播撒在群众心中。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浙江省以“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为纽带,不仅完成了“八五”普法的收官答卷,更构建起全民守法的法治生态。
站在新的起点,浙江省将继续发挥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深化数字普法,强化品牌联动,提升服务精准度,让法治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鲜明底色,为打造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标杆省、建设法治中国高地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