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家走进贵州文化采风活动暨《印象七夕》新书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2 10:13 1

摘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出版力量,9月20日,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学名家走进贵州文化采风活动暨《印象七夕》新书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举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贡献出版力量,9月20日,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师范大学主办的文学名家走进贵州文化采风活动暨《印象七夕》新书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东校区)图书馆举行。

《印象七夕》新书揭幕仪式

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贵州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黄其松;贵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王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管新福;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海峰;贵州出版集团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波;贵州贵人领先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华;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欧阳黔森;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剑;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省文联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的热播剧《潜伏》原著作者龙一;广西作协副主席,《广西文学》主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李约热;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艳梅;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印象春节》《印象七夕》等“印象”系列丛书主编李浩,以及贵州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出席本次新书研讨会。

文学名家走进贵州文化采风活动暨《印象七夕》新书研讨会活动现场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它凝聚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情感的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象七夕: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一书由著名作家徐则臣题写书名,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浩主编,收录了27位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以及在当代文坛中极具影响力与创作力的知名作家的28篇佳作。文学大家们以灵动的文字、多元的视角、深沉的思考,诠释了七夕节的浪漫底色、民俗细节与文化深意。

这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七夕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与系统呈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生动彰显,更是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进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提供了兼具文学性与文化性的鲜活范本。

刘瑾在致辞中指出,七夕作为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古人对自然、情感与生活的深层思考,是滋养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她强调,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阵地,《印象七夕》的出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优质资源,期待以此次活动为纽带,深化文学界、出版界与高校的合作,推动传统文化走进青年群体。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致辞

王旭在致辞中提及,“印象”系列图书始终以“挖掘节日内涵、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印象七夕》作为该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它完善了“印象”系列节日经纬,构筑起传统节日文化长卷;打破了大众对七夕“单一浪漫符号”的认知,将“乞巧”“祈福”“爱情”等多元内涵具象化、文本化;27位文学大家文学、名家通过历史叙事与青春表达的结合,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提到,当前传统节日面临“标签化”“浅层化”挑战,贵州出版集团将持续推出高质量节日文化产品,推动节日文化深入人心、融入生活。

贵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王旭致辞

欧阳黔森表示:“如果说牛郎织女非要在天上相聚的话,我还是宁愿我的爱情在人世间相会。”在个人创作方面,他表达了希望通过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军事、历史等多元题材传递不同维度的故事价值的文学理念。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欧阳黔森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

刘醒龙分享了自己与七夕相关的生活细节。他提到,尽管自己的作品中尚未涉及七夕题材,但其偏爱书写的白露节气与七夕有着气质上的相通,并表示未来会创作七夕相关内容。此外,他高度肯定了“印象”系列的策划价值,称其在传统节日文化宣传中作用显著。

徐剑分享了自身经历与感悟,强调有创造力、有未来的民族应“望星空”,会与亲人、爱人共赏星河,畅谈梦想。他提到,我们的民族从《山海经》起就有着丰富想象,如今探月、探火是延续古人梦想。他以行走为笔、以星河为卷,传递出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剑

葛水平强调,七夕并非外来的“情人节”,而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作为“女儿节”“乞巧节”,它承载着女子手艺成长的意义;作为“爱情节”,其浪漫源于夫妻间的烟火温情,也提醒人们借此节日规划生活。她还回忆儿时七夕“浮针验巧”习俗,以水中针影寓意人生状态,凸显节日文化价值。最后,葛水平寄语青年学子:“爱是有疼痛的,要勇敢地去爱,勇敢地热爱生活,因为这个世界上唯有体验才是你真的人生。”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山西省文联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

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干

王干认为七夕是一个飞翔的节日、爱情的节日、自由的节日、梦想的节日。他指出,用西方的情人节来解释七夕是不对的,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七夕的传统文化价值。针对首届“七夕杯”大学生“我们的爱情故事”散文、诗歌活动,王干认为这是对坚实、信任等美好情感的一次传承实践。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的热播剧《潜伏》原著作者龙一

龙一从女儿读《红楼梦》时对乞巧习俗的存疑谈起,讲了自己亲自探访寻得方法,陪女儿完成乞巧仪式,并将相关细节写入小说。此外,针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龙一建议大学生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与抗挫能力,学习相关书籍,为未来做好准备。

广西作协副主席,《广西文学》主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李约热

李约热在发言中提到了家乡广西的七夕民俗,回忆了自己曾在花架下聆听牛郎织女“私语”的经历,认同七夕的爱情节属性。据他透露,《印象七夕》一书收录的其作品《忠福的婚事》中主人公原型为真实人物,故事源于现实,借此指出文学爱情与现实爱情的差异,并引用作家观点阐释创作初衷。此外,他关注到当下年轻人恐婚现象,希望与年轻人共同探讨这个七夕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张艳梅

张艳梅指出,《印象七夕》一书兼具文旅、文创与文学价值:文旅层面,织女洞、牛郎庙等七夕相关国家级非遗,吸引人们了解社会生活;文创层面,能为节日仪式感所需的食物、礼物提供固定符号来源;在文学价值上,它从召唤记忆、唤醒心灵等角度,不仅描绘了民族文化图谱的民族记忆,还体现了善的感召力、美的鉴赏力、爱的内驱力。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印象七夕》主编李浩

李浩以主编的身份说明“印象”系列丛书在作者选取上兼顾不同身份群体的文学大家,力求呈现丰富多元、兼具文学思考与个人体验的内容, 并希望能够得到读者阅读本书后的各种反馈,以期和大家进一步交流。他还鼓励青年学子在梳理爱情记忆中体会爱情的美好。

光明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

王国平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尽管刚刚过去的七夕并未在自己生活中留下太多痕迹,但这本书让他重新审视了七夕这一节日——作家们如同持手电筒般集中聚焦七夕,使其焕发新神采,形成有意义的文学现象。同时,作家们梳理七夕传说与传承脉络,也体现了个体对七夕、爱情、生活等的理解与回忆,展示了时代进程与个体生命轨迹,以此引发共情,让个体记忆汇聚成时代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协副主席,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庆祥

杨庆祥在视频发言中提到,七夕虽然仪式少,相关食品少,相对清淡,但意义重大,是中国人深情的体现。他还指出,七夕关联中国古老丰富的天文学传统,可激活文化大小传统,并建议参考西方情人节,通过规范仪式、明确七夕饮食与礼物,推动七夕推广。

精彩的嘉宾分享环节后,钱海峰代表贵州人民出版社向罗筱霖代表的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赠送书籍。

此次赠书活动,搭建起出版与教育的沟通桥梁,为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起到积极作用。

与会领导与嘉宾共同按下首届“七夕杯”大学生“我们的爱情故事”散文、诗歌大赛启动键,大赛正式拉开帷幕。据了解,本次征文大赛的宗旨是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鼓励和奖掖青年学生的文学创造力,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学感受和艺术素养,面向2026年7月30日前在校大学生,特等奖 10 万元,奖金总额高达77万元。截稿日期为2026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获奖作品将于2027年8月8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结集出版。

首届“七夕杯”大学生“我们的爱情故事”散文、诗歌大赛正式启动

从书页间的文化梳理,到笔尖下的青春表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格外需要这样的载体——让传统节日不再只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是能被触摸、被书写、被分享的文化记忆。未来,随着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诸如七夕这样的传统瑰宝,必将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注入温润绵长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