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7月,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达535.34万吨,同比增加3.36%,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地水产批发市场的交易量与全国大盘一样,实现同比增长。”
“今年1—7月,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达535.34万吨,同比增加3.36%,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地水产批发市场的交易量与全国大盘一样,实现同比增长。”
文 / 巴九灵
中国老百姓过去有多爱猪肉,现在就有多爱海鲜。
数据为证,自2014—2023年这1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涨了20%,农村居民涨了84%,几乎与同期人均猪肉消费量的涨幅一致。
今年8月来,随着近海陆续开渔,老饕们的“海鲜狂欢”如期而至。渤海海蟹大丰收,价格比以往便宜了3成;福建海捕鱼虾量大种类多,部分价格几近腰斩……
最生猛的还数东海,这里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半壁江山,9月16日全面开渔后,将有超万吨海鲜陆续抵达各地市场,届时梭子蟹、带鱼、鲳鱼的供应量将比8月增加2—3倍,价格预计下降20%—30%。
开渔日,渔船鸣笛启航
不光是近海,“远海”的也是“全都要”。今年上半年,来自挪威的三文鱼进口量激增6成,售价反而下降了15%,其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年初的39%一路飙升至6月的71%,带动了鲜切三文鱼连锁门店在下沉市场爆发增长。
新鲜、好吃、不贵,让这一届吃货们喜上眉梢。
连中西部这样的“海鲜荒漠”也崛起了:四川、云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的水产品交易量猛增,更令人意外的是,新疆、宁夏等地区竟发展出了独特的海产养殖业......
曾经地域属性极强的水产品,是如何突破限制走向全国餐桌的?全国人民距离“海鲜自由”还有多远?
海鲜向西,海鲜“下沉”
如今的中国,在农耕文明底色之上,还是超级水产品大国。我们拥有约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多公里岛屿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过去36年,我国海洋水产品总产量持续位列全球第一,2024年我国海水产品产量超3700万吨,达到700多亿斤。
如果把海水产品和淡水产品放到一起看,这一年,海水产品产量3708.87万吨,淡水产品产量3648.72万吨,两者产量比例为50.4∶49.6,可谓海鲜、河鲜/江鲜“平分秋色”。
2024年全国水产品产量明细
但受限于地理条件,水产品尤其是海鲜的消费不免依然是“东西差距极大、南多北少”。
数据显示,我国五个东南沿海省市(浙江、海南、福建、上海、广东)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均超60公斤,而陕西、甘肃、青海等八个内陆省份人均不足10公斤,其中西藏最低,仅1.23公斤;若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地区居民水产品消费量更是北方的2.6倍。
不过近两年来,出现了两股明显的趋势:
▶▷第一,是海鲜“下沉”了。
2023年春节期间,央视曾报道,县域及乡村的海鲜订单占比首次超过北上广深,成为了乡村年夜饭的普遍硬菜。这份来自拼多多的《2023年夜饭报告》数据显示,小镇青年成为购买大虾、鲍鱼、带鱼等海鲜增长最快的群体。
图源:央视财经
▶▷二是包括海鲜在内的水产品逐渐“西进”。那份年夜饭报告里还提到,过年期间,东部地区的海参、鲍鱼等海鲜水产加速走入西部,销量同比增长183%。
此外,尽管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大,但今年1-7月,追踪全国45家可对比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后发现,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量达535.34万吨,同比增加3.36%,其中,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地水产批发市场的交易量可没有“拖后腿”,而是与全国大盘一样,实现同比增长。
为了尝一口海味,中西部省份还使出了浑身解数:例如,四川在9月宣布,将依托西部物流核心枢纽的优势,打造大型生鲜枢纽港,目标成为全国性三文鱼集散中心。
“海鲜自由”是怎么来的?
海鲜等水产品越来越多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一方面,是更多人吃得起了。
从2013-2023年来看(官方暂未公布2024年城乡水产品消费数据),农村居民的收入从8896元(人均收入)涨到2.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达159%,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水产消费量从6.6千克涨到12.2千克,涨幅为84%。
相比之下,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7万元涨到了5.2万元,涨幅为92%,但城镇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从14.4千克涨到17.4千克,涨幅只有20%。
另一方面,是更多人“吃得到”了。
伏季休渔期结束,新鲜海产品上市
2017年以来,我国推出了“史上最严”休渔制度,严格执行长达4个月的休渔期。这几年,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渤海、黄海等渔业资源的密度都增长了数倍,带鱼、鱿鱼等经济类种群数量普遍增长20%—80%。
保证天然可持续的“货源”同时,一座座现代化海洋牧场、深海养殖基地也不断涌现,传统渔村也随之向工业化、标准化转型。
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格盛一号”
技术,是深刻变革传统渔业的关键:目前我国海产捕捞与养殖比例约为1∶3,在AI、5G、北斗高精定位等技术加持下,不仅海鲜产量更稳定、品质更有保障,气象监测、智能投喂、精准捕捞等环节也变得高效精准。
在广东,一位养殖户感慨:“以前要等到鱼死一片才发现问题,现在一条鱼不对劲,手机就能收到提醒”。
在山东,渔户们摸索出了“立体养殖”模式,将垂直海域划分为3个功能区,上层养海带等藻类,形成光合作用吸碳放氧;中层养贝类净化水质;下层利用人工礁养海参和鱼。模式成熟后,实现了20%—30%的亩产增收。
与此同时,许多内陆地区开始探索海鲜的“陆地养殖”。通过改造盐碱水、利用盐湖资源以及构建循环水养殖系统,它们成功模拟出接近海洋的环境,用于培育多种海产。
比如新疆,利用当地的盐碱地和冷水资源,已经培育出几十种海鲜,其中三文鱼产量已占国内市场的40%,甚至还出口到俄罗斯、西班牙。
新疆巴州:罗布湖养殖螃蟹
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也养起了白对虾、青蟹。宁夏方面,目前已在不同盐碱地上推广南美白对虾养殖,据央视报道,今年产量有望达760吨,同比增长40.7%,产值预计将达到4560万元。
宁夏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销往周边地区
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突破“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主动向产业链下游延伸。
过去行业内企业重生产、轻加工,大多只能赚取初级产品的利润。如今,例如借助生物技术等方式,许多品牌能将鱼加工余料制成胶原蛋白等高价产品,原本千元一吨的边角料增值至数万元,推动产业链走向“养殖—加工—销售—再利用”的绿色循环。
在渠道端,电商兴起,进一步打通“平价吃鲜”的链路:它让渔民得以直连消费者,实现海鲜从出海到餐桌的直达,既减少了中间损耗,也借助规模效应压低了成本。
济南海鲜大市场,店家直播卖海鲜
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也发生了显著转变。以往约有七成消费者习惯去批发市场或鱼市挑选水产,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50%。
但更重要的变革,发生在运输端。
通往“蓝色粮仓”的路
2021年5月官方出台《“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意图构建衔接产销、覆盖城乡、联通国内外的冷链网络,逐步形成“官方搭台、企业唱戏、科技助力、农户受益”的良性循环。
图源:中国政府网
以一条从东南沿海运往西部的海捕黄鱼为例,官方制定了规则,明确渔船冷鲜操作标准、检验检疫流程等制度,并在渔港附近建设大型冷库,在骨干城市布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在县级区域设置冷链中心,以此衔接下沉市场。
目前,全国已分5批布局10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了“四横四纵”通道体系,覆盖全国75%的地区,覆盖率较五年前提升了30%。今年6月,西藏首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入选,补上了全大陆各省最后的拼图。
西藏高原冷链物流港
而在各个节点之间,京东、顺丰等企业负责跨节点流转的全流程落地:从黄鱼上岸后的冰鲜处理、规格分拣起步,统筹航空、铁路、公路的立体运输调度,以及深入县域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在整个流转过程中,大数据与AI能提升仓储管理与运输调度效率,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加密存证,生成扫码可查的黄鱼“电子身份证”。
根据中研网的数据,5年前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率高达20%,也就是说,每五条鱼就有一条在途中被浪费。在冷链的护航下,这个数字降到了8%以下,这意味着更多海鲜能“活”着抵达市场,直接拉动流通效率提升30%。
当前,国内的水产品正沿着“沿海高端化、内陆规模化、全国下乡化”的趋势发展,这是政策顶层设计、市场模式探索和技术革新共同演进的结果。
正如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所测算的那样,一个文明的社会发展系数取决于能量获取、 社会组织、 信息技术和战争能力四个核心指标,而一句简单的“海鲜自由”背后,恰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系数提高的又一见证。
参考资料:
1.《2025水产品流通行业竞争白热化,万亿市场争夺战与投资风口预测》,中研网
2.《农货进城海鲜下乡,拼多多“年夜饭报告”显示县域海鲜消费首次超过北上广》,央广网
3.《美国农业部发布2025年中国水产品报告》,北京海关
4.《从浪尖到舌尖,山东串起全链条海洋产业 “一网鲜”窥见千亿链》。大众日报
来源:吴晓波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