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相承,纸墨留芳——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韦启美赠书概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10:05 1

摘要:化私为公、嘉惠艺林。2024年9月,韦启美先生家属向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捐赠韦启美生前藏书等文献资料。这批捐赠文献包括图书、报刊、手稿、照片、证书等,其中的图书报刊部分共计1827册/份,分别为图书490册、期刊559册、报纸778份,已于上学期完成编目加工等基

韦启美与藏书

化私为公、嘉惠艺林。2024年9月,韦启美先生家属向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捐赠韦启美生前藏书等文献资料。这批捐赠文献包括图书、报刊、手稿、照片、证书等,其中的图书报刊部分共计1827册/份,分别为图书490册、期刊559册、报纸778份,已于上学期完成编目加工等基础整理工作,并在基藏库设立专题书架。该批藏书不仅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韦启美先生在美术教育、艺术创作及学术研究方面的学术轨迹与精神风貌。

韦启美,1923年9月生于安徽安庆,1942年至1947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1947年至1993年在北平艺专及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学工作,1983年被评为教授,曾任油画系教研组长及油画系研究生班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韦启美深耕美术教育近半个世纪,不仅在油画艺术创作方面成绩斐然,更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为中央美术学院乃至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韦启美先生逝世15年后,其家属化私藏为公用,慷慨地将韦启美这批饱含记忆与心血的藏书捐赠给图书馆,丰富了图书馆的专题馆藏。

文脉相承,纸墨留芳。这批藏书既是书籍的汇聚,也是思想与精神的延续,为学术界研究韦启美的治学思想、教育理念及艺术实践,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

韦启美赠书概述

1

阅读之道:开卷有益,博收成趣

韦启美先生的藏书体系展现出其“以艺为核、兼收并蓄”的治学取向,也真实反映了他将阅读视为艺术生命的重要源泉。韦启美自小学画,虽无名师指引,一本《芥子园画谱》却成为他艺术启蒙的“真经”,影响其艺术生涯深远。韦启美自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并信奉“开卷有益”,他曾回忆,“还是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就常在放学后和同学一道去离学校不远的安徽省立图书馆读书”[1]。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图书馆便是他心灵的灯塔,也是他精神世界的栖居之所。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后,他依然保持阅读的热情。他说:“我是学院阅览室的常客,经常翻阅报章杂志。我近年的漫画中经济题材占了很大比例,我冒昧地估计,大概没有一个油画家能像我这样有兴趣和耐心地阅读有关经济的报道和论述[2]。”这段话不仅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敏锐触觉,更反映出其“以读促创”的创作姿态。在他看来,阅读与创作并非割裂,而是彼此滋养、相辅相成。进入新时期,他以开阔的视野反思历史,打破僵化创作模式,确立了“简约、诗意”的艺术追求,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探索热情和锐意进取、勇于革新的创造精神。2007年,韦启美荣获中国文联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基金理事会颁发的“第六届造型和表演艺术成就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艺术与学术积淀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半世纪如一日耕耘精神的深情礼赞。

这批藏书不仅承载着韦启美先生的阅读印记和藏书之乐,也是他一生精心收藏和研习的宝贵组成部分。藏书时间跨度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二十一世纪,横贯中西,主题丰富,涵盖了美术教学创作的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类、美术技法与教学类、美术作品集以及漫画与幽默类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涉猎历史、文化、科普等类别,体现出其跨学科的博收成趣与深厚的人文积淀。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藏书中有一批苏联及西方国家的出版物,构成了韦启美艺术创作的重要知识基础和审美参照。其中,包含大量苏联及俄罗斯画家的画册或作品集,涉及众多重量级艺术家,如列宾、苏里柯夫、萨夫拉索夫、谢罗夫等的作品,内容涵盖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风景画、肖像画等。此外,还有诸多群体或专题类画集,如《苏联画家的风景画》、《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画集》、《国立普希金美术陈列馆》等,展现了苏俄现实主义绘画的典范与演进脉络。这些文献所蕴含的造型传统、纪实精神与人民性立场,与韦启美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向高度契合。此外,韦启美还收藏西方艺术家,如斯拉维切克(捷克)(图1)、莱热(法国)(图2)、斯坦伦(法国)(图3)、施皮茨韦格(德国)(图4)、米勒(法国)等的作品集,展现出他兼容多样风格与视觉语言的开放视野。

图1-图4

该批藏书中,漫画和幽默类图书期刊占据了重要地位,体现出韦启美先生对生活趣味与大众文化的关注。例如,藏书中的图书《论漫画》(图5)、《漫画选集》(图6)、《中国科学漫画精品集》(图7),以及《幽默大师》、《漫画月刊》、《中国漫画》等期刊杂志。这些作品内容轻松活泼,形式生动,以漫画的形式反映社会生活、讽刺不良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等。这些文献伴随着他的漫画创作之路不断积累,不仅为其艺术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也映照出他始终坚持贴近生活、表现现实、服务大众的创作初心。

图5-图7

2►

教学之道:要攀登,不要风头

“我只能把师生间的坦率的讨论当作教学中的一个理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我首先要收起我背后的光环,我应找到与学生交流的更多的交叉点”[3],这是韦启美在阅读学生毕业文章时的感言,映射出他一贯平等、真诚的教学态度。在他看来,真正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

韦启美先生长期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尤其专注于素描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三十余年如一日。他将艺术教学视为一种长线培养而非短期效应,始终坚信:“素描是培养基础造型能力的重要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他留下大量手写笔记与教学札记,如《讲素描》(一)(二)(三)、《素描是画人体的基础,也是为创作准备素材的作品》、《扎实地掌握素描造型规律》、《准确的轮廓是正确表现形象的基础》等[4]。这些凝结着深厚教学经验的文字,不仅是技法总结,更是一种“为学为师”的写照。在教学方法上,韦启美强调循序渐进、扎实训练,不追求技巧的浮艳,而注重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内化提升。他曾说:“教学中我给自己的任务,更多是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保持攀登的勇气”。

从韦启美先生收藏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可见一斑。其所保留的很多技法类书籍,如《素描教学》(图8)、《苏联高等美术学校素描:苏里科夫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学总结》(图9)、《人物写生》、《油画人体写生教学》和《王式廓素描选》(图10)等,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指导。同时,他也收藏大量作品类与艺术史类文献,如《中国当代经典美术全集·油画卷》(图11)、《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作品集》和《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图12)等,也有艺术史类文献,如《中国美术史纲》(图13)、《中国古代美术》(图14)和《20世纪北京绘画史》(图15)等,可视为他教学理念的文化根基与学术支撑。

向上

图8-图15

“要攀登,不要风头”,这句朴实的话语,正是韦启美教学精神的真实写照。他在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倾注心力,为人做事却极为平淡,始终不以个人声誉为念。即便在艺术界已有广泛影响,他也未曾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面对外界的邀约与赞誉,他总是婉言谢绝。这份坚守初心、不逐虚名的教育者品格,就像冬日里的一杯热茶,带着淡淡的清香,却足以温暖整个心房,这正是他给予学生最深远的影响与最宝贵的馈赠。

3►

创作之道:让生活去占满画面

韦启美先生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强调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他在多个场合提出“让生活去占满画面”,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艺术创作中。他曾说“我遵从生活的指令和自己感受的絮语,宁愿每一张创作都是走进一次陌生的旅程,都是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点上”[5]。这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源泉的尊重,也映射出他不断探索、不断更新的艺术姿态。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韦启美先生就敏锐地感知到社会变革中的新生活气息。在当时众多画家仍沉浸于对历史的反思之际,他已将目光投向都市现实,以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现代社会景象,通过“现实主义叙事”,表达对生活与自然的深切体悟,创作出《秋天的公路》、《班机上》和《附中的走廊》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想必他常自问:“我能捕捉蕴含着巨大潜能的生活深处的亮点吗?发现生活中的亮点,也许应首先除掉眼中的盲点吧”。在不断重塑生活图景的过程中,他探索出一套融合现实质感与诗意表达的简约美学。同样,他的漫画创作也独具表达力,他认为漫画虽然轻巧,却能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思想感情。他笔下的荒诞,往往扎根于现实,想象虽跃然而出,却不脱离人间烟火。

这份“生活是最可信赖的艺术对象,是艺术不可须臾离开的土壤”的艺术信念也体现在他广泛涉猎的参考资料之中。他收藏了大量报刊、画册、展览图录,涵盖社会、文化、时政等多方面内容,是他了解时代、汲取灵感、把握创作脉动的重要资源。他收藏的如中国画技法入门系列《怎样画云》(图16)等、《“子恺杯”第五届中国漫画大展作品集》(图17)以及《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图18)作品集等,均体现了他对现实主义艺术语言的坚守与探索。他善于从日常中提炼艺术素材,总是选择那些“不知该如何下笔”的构思。他曾说,“正是在这种创作中,才感觉是自己在画画,而不是画在指使我”。这份对真实生活的深入体察与艺术表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形成了一种兼具现实张力与诗性光辉的独特风格。

图16-图18

4

结语

综上所述,韦启美先生的藏书不仅是其个人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同时映射出中国美术教育、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追求。在这批藏书中,不少书籍附有韦启美亲自编写的索引和整理笔记(图19),部分藏书还可见其亲笔签名,体现了他对自身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与珍视。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得以清晰勾勒出这位艺术家、教育家、学者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旨趣、教学理念与创作信念,感受到其“以读为基、以教为业、以生活为源”的学术态度与人格风范。

基于上述原因,图书馆在基藏库为这批藏书建立了专题书架(图20),以便于促进对韦启美先生美术思想、教育理念、艺术作品等方面的整理与研究。聚书不易,凝聚的是一位艺术家一生的学术积累与精神追求,也是高校图书馆守护学术文脉、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体现。

韦启美先生曾在《一个持画笔的人的断想》文章中深情地写道:“艺术的道路应像信鸽的飞行,它穿过云层,穿过雷雨,穿过旋风,穿过晴空,不论升降回旋,不论滑翔或鼓翼,永远向着既定的方向奋飞”,这份将艺术创作视为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的信念,像一盏不灭的灯,在心中温柔地亮着,我想这也正是他留给后人最深沉的启迪与激励。

图20 韦启美赠书专题书架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韦启美.[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69-70页.

[2] 韦启美.怎么画——我的几点思考[J].美术研究, 1992(2):2.

[3] 韦启美.读毕业生文章有感[J].美术研究,1983,(03):49-50.

[4] 韦启美.韦启美的素描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81页.

[5] 韦启美.一个持画笔的人的断想[J].文艺研究,1984,(02):96-101.

韦启美先生手稿等其他类型捐赠文献

正在有序整理中,

敬请期待……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