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被人“造黄谣”,32岁的王琳遭受了无休止的网络暴力。过去3年,王琳的生活重心只剩下一个:抓住造谣者,让他付出代价。近日,王琳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维权经历。
“网络暴力以谩骂攻击为能事,轻则逾越道德底线,重则践踏法律红线,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空气,甚至还会成为新闻事件当事人‘无法承受之重’。”
□河南日报评论员 赵志疆
因为被人“造黄谣”,32岁的王琳遭受了无休止的网络暴力。过去3年,王琳的生活重心只剩下一个:抓住造谣者,让他付出代价。近日,王琳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维权经历。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光纤宽带和5G网络,形成全球规模最大、应用广泛、创新活跃、生机勃勃的网络社会。《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
《中国青年报》曾对1000名青年进行问卷调查,其中65.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者身边人遭受过网络暴力。近年来,在不少网络热点事件中,都能看到网络暴力的影子。扣帽子、抡棒子、带节奏……网络暴力以谩骂攻击为能事,轻则逾越道德底线,重则践踏法律红线,不仅严重污染了网络空气,甚至还会成为新闻事件当事人“无法承受之重”。
作为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网络暴力有五个特征: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伤害却是真实的。无论任何人,遭遇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都难免会感到焦虑和恐惧,甚至有可能因此走向极端,酿成悲剧。与此同时,治理网络暴力普遍存在“五难”:查证难、预判难、投诉难、维权难、惩治难。
近年来,公众要求治理网络暴力的呼声日益强烈,相关部门也频频发力。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释放出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的强烈信号。2024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对网络暴力信息作出明确定义,同时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强化了平台责任。
整治网络暴力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既要加强事后追责,更应加强事中干预与事前预防。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提供者与秩序的维护者,互联网企业有必要筑牢“防火墙”、架起“高压线”,维护网络文明与行业发展。近期,抖音已经在谣言治理中使用大模型技术,力求实现对谣言的“发现即管控”。当用户在抖音浏览到容易产生误解的内容,或是搜索谣言相关的信息时,能够通过“AI抖音求真”获知事件的完整信息,了解相关谣言的辟谣内容。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对于司法部门来说,应明确网暴行为认定标准以及诉讼程序等细则,为依法打击网络暴力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对于网络平台来说,应切实增强网暴治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网暴预警、保护、防扩散治理机制,剔除网络表达中的暴力因子。对于普通网友来说,需要提高道德和法律意识,守住指尖上的文明,守住网络表达的底线。
当网络日渐融入人们生活,每个网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将网络空间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明有礼的精神家园。引入法治力量、明确各方责任、强化综合治理,共同构筑网络暴力“防火墙”,网络暴力必将受到有效遏制,网络环境也将因此而更加清朗。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