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案嵌于2025年初启动的“能力提升年”计划。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年度标签,而是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要求,落细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能力现代化与新时代审判工作队伍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
硬核法官养成记
——吉林法院队伍能力进阶纪实
审判质效稳居全国前列,政治轮训浸润全员,党建业务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吉林法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一份关于“人”的思考更显迫切:如何精准破解培训“不解渴”?如何驱动司法精品产出?如何弥补年轻法官“本领恐慌”……
答案嵌于2025年初启动的“能力提升年”计划。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年度标签,而是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要求,落细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能力现代化与新时代审判工作队伍建设部署的重要举措。
吉林法院以锻造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硬核法官为引擎,精准滴灌靶向培训,匠心打造“精品工程”,铺实“传帮带”阶梯,全力锻造了一支与时代同频的硬核法官队伍。
筑基:修好硬核法官的“必修课”
位于中朝边境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八道沟人民法庭,庭长郭盛洋对“本领恐慌”有着深切体会。
2025年初春,郭盛洋像往常一样走村入户排查纠纷,被一群面色焦灼的工人围住。为首的劳务公司负责人老刘紧紧抓住他的胳膊:“法官!您可要给我们做主啊!”
“别急,慢慢说。”郭盛洋安抚道。
事情还得从2024年说起,湖南省某路桥劳务公司分包北京某建筑公司在长白县某高速标段的劳务。工程验收合格后,双方于当年11月结算确认建筑公司应付66万余元劳务款。然而,建筑公司支付50万元后,以工期延误为由拒绝支付剩余16万余元尾款。双方多次协商均因分歧严重无果而终。
郭盛洋意识到,若简单就案办案,不仅劳务公司难以足额获偿,还会导致在建“交通命脉”停摆。
面对这起“保民生”与“护发展”交织的复杂纠纷,亟须法官展现兼顾各方、防范风险的政治判断力与大局观,而这正是法官亟待补强的关键能力。
正当郭盛洋苦无良策之际,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适时推出的“精准滴灌”式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案件化解注入了新思路。
全新的培训模式聚焦法官在政治能力与复杂案件审判中的短板,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与实战推演,淬炼法官突破办案思维定式、精通调解策略、驾驭文书说理等综合能力。
正是这种聚焦实践的培训,引导郭盛洋跳出传统审判思维,将单一的是非判断,延伸至“如何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相统一”的综合考量。
培训中,郭盛洋记下了厚厚笔记,反复揣摩培训中所授的多元解纷策略。这份学到的硬核“必修课”,很快迎来了实战检验。
回到八道沟法庭,郭盛洋第一时间召集了镇政府代表和司法所调解员,组成联合调解组,图纸铺满桌子,合同、单据叠在一旁。
“光说不行,得去现场。”郭盛洋说道。
郭盛洋随即开赴施工一线,一段段勘验路基、一处处复核土方,卷尺拉出来的数字、图纸上勾画的痕迹,都成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与此同时,司法所调解员反复和劳务公司释明相关法律规定,镇政府人员则跟进建筑公司,强调农民工工资保障及企业诚信责任。
渐渐地,双方语气软了、距离近了。最终,劳务公司和建筑公司达成一致意见,建筑公司分期支付剩余款项,镇政府提供履约监督。
几天之后,劳务公司账户上如期收到全部欠款。而身后的高速工地上,桩机未停、塔吊照转,一场“风波”就此消弭于无形。
“过去面对复杂纠纷,可能更倾向于程序化处理,或因经验不足导致调解周期长、效果差。现在,运用学到的方法能更快找到解决路径。”郭盛洋感慨道。
吉林法院“精准滴灌”的模式,为法官队伍注入政治与专业双重动能,由此打通审判质效跃升新通道,让司法为民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中,吉林法院12项指标同比趋优,11项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其中案-件比、执行完毕率等4项指标优于合理区间。
就像老刘在感谢信中写的那样,“人民法官将‘如我在诉’的精神践行始终,不仅避免了当事人诉累,更有效修复了各方关系,彰显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同时,更让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司法温度。”
砺技:锤炼硬核法官的“基本功”
“法官对庭审活动的驾驭,并非简单机械地执行法律、司法解释和相关制度规定的条文要求,而是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规范、有序、高效地完成庭审,这是办好案件的基本要求。”今年7月,在距离八道沟法庭400公里外的长春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民事庭庭长包蕴琦分享着一起民事公益诉讼案的庭审心得。
2023年,吉林省首例以植树造林方式,用林业生态效益替代赔偿国家矿产资源损失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就此落定。这场入选第七届全国法院“百场优秀庭审”的案件,正是包蕴琦在吉林法院“精品工程”中苦练硬核“基本功”的成果。
曾几何时,优秀成果示范不足、干警精品意识不强,制约着吉林法院司法公信的进一步提升。
为此,吉林高院以“精品工程”为突破口,聚焦“优秀裁判文书”与“优秀庭审”评选,通过树立标杆,锤炼法官驾驭庭审、应对复杂局面的“基本功”。同时,将打造精品的成效与法官评价晋升紧密挂钩,激励钻研业务、争创精品,让优秀人才和卓越能力自然涌现。
“法官一言一行是当事人感受公正的最直接窗口。这起案件正是考验司法智慧、探寻情理法相统一的绝佳考场。”包蕴琦回忆说。
2012年,赫某在未获采矿许可的情况下,在临江市六道沟镇仁德村非法开采硅藻土6193.43吨,并造成耕地被破坏。2021年5月,赫某因非法采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3万元。2023年10月,白山市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赫某修复采坑、赔偿生态损失及矿产资源损失等。
庭审中,在审判长包蕴琦规范、中立的引导下,赫某聚焦核心议题,坦诚沟通、当庭认错,并与林业部门最终达成替代性修复方案,出资出力在某林场造林三年,栽植云杉6680株。
裁判不是终点,落实才是硬道理。吉林法院将每一次判决的“最后一公里”作为检验硬核法官成色的试金石。
民事判决生效后不久,正值春耕时节,包蕴琦实地查看了受损土地修复情况,已是另一番景象。矿坑全部回填修复,曾经的疮痍之地化作平整连片的农田。刑满释放后的赫某正躬身田间,有序地播撒着种子与肥料,田野间焕发着勃勃生机。
“过去没意识到非法采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内心充满悔恨。现在,法院给了我弥补的机会,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我们的家园,我一定用实实在在的汗水弥补过错,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赫某说道。
“精品工程”在吉林法院的实践远不止于“赫某非法采矿案”等个案标杆,更在于清晰定义“高水平”标准,并通过精研案例精华,提炼实战“金钥匙”,最终提升司法产品“含金量”,有效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吉林法院上诉率同比下降了4.01个百分点;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同比下降了5.93个百分点。
传承:滋养硬核法官的“成长剂”
2012年8月,孙大姐满怀憧憬踏入长春某食品公司。入职后,孙大姐几次提起签劳动合同的事,经理范志(化名)总以“小公司讲信任,白纸黑字太生分”为由搪塞。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4年4月,范志将孙大姐叫进办公室,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热络,“最近公司效益不太好,你先放个假,等通知再来”。
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孙大姐的电话询问却总是石沉大海。孙大姐才明白,奉献了青春的“饭碗”碎了。更让孙大姐想不到的是,还有9名工友同遭此境。
孙大姐等人一商量,毅然向劳动部门申请仲裁,却收到《不予受理通知书》。孙大姐等人一气之下将公司诉至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兰家人民法庭,请求确认劳动关系并支付经济补偿。
案件受理后,卷宗摊开在兰家法庭法官黄巍面前,未签合同导致的劳动关系确认难题、补偿金计算障碍、关键证据的零散缺失……如同重重迷雾,让这位年轻法官一时难以厘清头绪。
而这时,兰家法庭庭长赵旭光的指点迷津让黄巍看到了曙光。赵旭光将这起系列案件当作一本“活教材”,精准点出案件的关键在于“固定事实、锁定劳动关系年限”,并从中找到调解的突破口。
在赵旭光的带领下,调解策略迅速成型。随后,赵旭光将孙大姐等人和范志一同约到了法庭调解室。
“公司效益不好,实在是没办法。”调解中,范志反复强调着。
孙大姐等人则难掩激愤,眼看调解陷入僵局。黄巍紧锁眉头,思考着如何破解僵局。
此时,赵旭光开口说道:“范总,效益不好是客观困难,但孙大姐她们这么多年的汗水,实实在在撑起了公司运转。若依法判决,你失去的恐怕不只是这笔补偿金,更是诚信根本。”
紧接着,赵旭光转向孙大姐等人,语气恳切:“回想你们在公司这些年,管吃管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公司也坚持发了工资。现在,也需要大家体谅一下公司的难处。我们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承受的方案,如何?”
这番话,既点明了法律后果的严重性,又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寻求务实解决方案。黄巍在一旁全神贯注,这堂“调解课”让她明白解决纠纷不能只看法条,更要在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的桥梁。
“相信公司不会失信于我们。”孙大姐等人商量后,同意范志提出的履行方案。
达成调解协议后,范志从其他合伙人处筹集资金,并严格依照协议约定,按时完成了所有款项支付。
得益于庭长赵旭光的“传帮带”,黄巍迅速成长为办案骨干,调解成功率攀升20%,平均审理周期压缩20%。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已然能够从容应对、精准施策。
这也正是吉林法院“能力提升年”的一项务实举措,以资深法官的丰富审判经验践行“传帮带”,既传递司法为民初心,更锻造善做群众工作、精于定分止争的硬核法官队伍。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勤奋蹄。
吉林法院质效跃升的背后,是法官办案能力、群众工作本领的集体爬坡。这支历经锤炼的硬核法官队伍,正以更扎实的专业功底、更深厚的为民情怀,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着群众急难愁盼,努力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实质解纷答卷。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记者:孙兵
见习编辑:贺晴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