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的核心内容总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1 18:40 1

摘要:古代哲学(前6世纪—公元5世纪):从米利都学派到基督教兴起,探讨自然本源(如水、火、数)与人类理性(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天主教哲学(5—15世纪):哲学与神学交融,以奥古斯丁、阿奎那为代表,围绕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展开。近代哲学(17—20世纪中叶):科

三大历史阶段

古代哲学(前6世纪—公元5世纪):从米利都学派到基督教兴起,探讨自然本源(如水、火、数)与人类理性(如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天主教哲学(5—15世纪):哲学与神学交融,以奥古斯丁、阿奎那为代表,围绕信仰与理性的冲突展开。近代哲学(17—20世纪中叶):科学兴起推动经验主义(洛克、休谟)与理性主义(笛卡尔、康德)对立,最终导向逻辑分析哲学。

哲学定位

罗素将哲学定义为“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领域:内容接近神学(思考未知),方法接近科学(依赖理性)。

古希腊哲学

前苏格拉底学派:泰勒斯(水本原)、赫拉克利特(流变论)、巴门尼德(存在论)。三哲体系

苏格拉底(辩证法与伦理学);

柏拉图(理念论与《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与逻辑学)。

希腊化哲学:斯多葛派(自然法)、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

中世纪哲学

教父哲学:奥古斯丁将柏拉图哲学基督教化,提出“上帝之城”。经院哲学:阿奎那用亚里士多德哲学论证神学,调和信仰与理性。

近代哲学

经验主义:培根(归纳法)、洛克(白板说)、休谟(怀疑论)。理性主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实体一元论)。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先验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尼采(权力意志)。

社会历史视角

强调哲学与社会政治的互动,例如:希腊城邦民主催生辩证思维;宗教改革引发认识论变革。

非传统选材

纳入诗人拜伦、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等非纯粹哲学家,因其思想影响时代。

文风与争议

摒弃学究气,穿插轶事(如笛卡尔与女王通信),但被批“主观倾向过重”。学术地位

与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并列为哲学史经典,1950年助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延伸作品

1959年出版简化版《西方的智慧》,延续同类主题。

中国传播

中译本由何兆武、李约瑟翻译(1963年),罗素曾赠书毛泽东。

《西方哲学史》以“哲学是时代产物”为核心,通过三大阶段、数十位思想家的分析,展现西方理性与信仰的博弈。其历史关联性、通俗文风及个性化选材,使之成为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思想史巨著。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