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996年上海市与云南省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产业合作、健康扶贫、教育扶智、劳务协作、金融支持、民生帮扶等举措持续落地,七彩云南大地上,沪滇携手的协作成果丰硕。
跨千里续深情,携山河以致远。
自1996年上海市与云南省建立对口帮扶协作关系以来,产业合作、健康扶贫、教育扶智、劳务协作、金融支持、民生帮扶等举措持续落地,七彩云南大地上,沪滇携手的协作成果丰硕。
围绕“中央要求、云南所需、上海所能”,沪滇两地不断完善对口协作机制,2018年启动的上海“双一百”村企结对精准扶贫行动,成为政企协同助力云南乡村发展的重要抓手。
其中,上海国际集团结对帮扶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出水寨村的实践,正是这一行动的生动缩影——依托“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协作理念,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推动出水寨村实现脱贫,为村企结对帮扶积累了实践经验。
激活内生动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
然而,对于地处海拔1680米山区的出水寨村而言,常年依赖小水窖蓄水的现实,成为当地发展农业的“拦路石”。在沪滇协作框架下,上海国际集团与当地联动,从理念引导、机制构建、模式推广到渠道拓展,逐步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让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产业建设中。
针对部分村民发展意愿不强的问题,两地协作团队以“转观念、转作风”为核心,通过田间座谈、收益测算、案例分享等方式,引导村民挖掘当地资源潜力。
“不能盲目跟风种,要选适合自己的”
“产业是自己的事,得主动干”
……
这样的共识在一次次耐心沟通中逐渐形成,村民从“被动接受帮扶”转向“主动寻找发展路径”,为产业扶贫奠定了思想基础。
爱心桑园
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作为上海国际集团旗下具体落实“双一百”行动的单位,利用现代企业运营思路,与当地村委会共同设计产业发展机制:参考基金运作逻辑,确立“公司出大头、农户出小头”的帮扶规则,鼓励农户共同出资参与产业;明确农户在种植、养殖环节的主体责任,协作方则提供技术支持与资源对接。
“农户投入了资金,才会把产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出水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双江的这句话,道出了机制设计的初衷。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让产业发展有了持续动力。
“爱心桑园”帮扶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由于桑树种植既可缓解当地喀斯特地貌土地养分不足的自然难题,又可不受制于村里劳动力短缺的现实难题,2019年,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与当地村委合作,分两期完成170亩桑园种植。
项目实施中,桑苗由协作方提供,蚕种则由村民自行购买 —— 这一设计既降低了村民初始投入门槛,又通过 “自主出资” 激发劳动积极性。截至目前,出水寨村养蚕产业已实现总收入近 70万元,成为 “因地制宜选产业” 的成功案例。
与此同时,两地协作团队注重提炼可复制的经验,推动特色产业从桑园种植“单点突破”向万寿菊种植、土鸡养殖等“多点开花”延伸。村民带头人的成功经验推广至更多家庭, “庭院经济”正在悄然带动,“小庭院”逐渐变成“增收园”。
非遗“活”起来:从“指尖技艺”到“市场名片”
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非遗资源,但长期以来,部分非遗技艺因“藏在深山”面临传承与发展难题。
2019年,上海国资经营公司发起“文化遗美”非遗走访项目,以非遗为纽带,通过资源链接、创新赋能、市场对接,让云南大山里的非遗技艺逐步转化为带动村民增收的“经济资源”。
这一年,位于丘北县官寨乡的省级水竹伞制作技艺传承人张荣华和位于丘北县曰者镇的县级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姚信迎来了上海国际集团的走访,采购、展览、报道等探索与扶持,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进而了解此地的自然人文之美。
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姚信
此后每一年, “文化遗美”项目的志愿者都会走进云南探寻大山里的文化瑰宝,火草纺织、弦子舞、民族刺绣、坡芽歌书等非遗陆续得到传播。
2024年,“文化遗美”项目聚焦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以“沪滇非遗对话”为主题,促成佤族织锦与上海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交流。同时,邀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团队,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为佤族织锦注入新活力,助力传统技艺符合市场需求。
今年,结合云南“北回归线上动植物王国”的地理优势,“文化遗美”项目还推动当地道地中药材与中医药文化融合,通过对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非遗精制花茶制作技艺,在产品研发、设计赋能、两地非遗牵手等方面提供支持,让非遗与特色产业形成联动。
佤族织锦技艺传承人李宪兰(右一)
如今,在沪滇协作的推动下,水竹伞、银器、刺绣、织锦等非遗技艺逐渐从“指尖”走向“市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扶贫更扶志:在“爱心课堂”里种下“希望种子”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
人的培养,始于教育。在沪滇协作中,两地聚焦出水寨村教育需求,通过红色思政引领、奖助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升级,为当地孩子搭建“成长阶梯”,让教育成为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火种”。
“一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建筑群,是上海特有的中西合璧民居形式。1921年夏天,13位平均28岁的青年在上海的兴业路76号点燃了革命星火……”
在出水寨村小学,红色舞台剧《江姐》落幕时,孩子们齐声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由上海国际集团“扬帆”青年志愿者在出水寨村村小现场为孩子们带去的思政课场景。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江姐》到国家情怀。上海国际集团的志愿者们充分利用上海“红色文化高地”的资源优势,给孩子们讲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故事,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家国情。而石库门建筑拼装模型,则让2000公里外的孩子对“党的诞生地”产生向往,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听党话跟党走,长大报效祖国”的萌芽。
志愿者在上思政课
这所学校的校长说:“希望孩子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触更多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也是沪滇教育协作的方向。
除了思政课,上海国际集团发起的“资善圆梦”计划,在出水寨村小学和曰者中学设立奖助学金,聚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针对学校基础设施短板,协作团队还实施“爱心饮用水”项目,让全校530余名师生喝上了安全甘甜的饮用水。
“孩子是村里的未来,只有他们接受好教育,乡村的明天才会更好。”出水寨村村民的心声,正是沪滇教育扶智工作的初心。
对口帮扶的小学
在国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沪滇协作持续深化,上海国资力量的参与成为重要支撑。
8年来,出水寨村的变化清晰可见:硬化道路贯通村落,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村“两委”治理能力在协作中不断增强,乡村现代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山多地少、无田水乏的自然条件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看似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他们找到了交点。(文中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来源:人民网上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