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至21日,以 “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 为主题的2025年四川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在全省铺开。此次活动由四川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四川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牵头,联动全省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多行政部门,通过 “本土化IP引领、场景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9月15日至21日,以 “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 为主题的2025年四川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在全省铺开。此次活动由四川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四川证监局、省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牵头,联动全省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及多行政部门,通过 “本土化IP引领、场景化体验赋能、长效化机制保障” 的思路,将金融知识与风险提示精准送达基层,形成覆盖 “校园、社区、企业、乡村、商圈” 的全域宣传格局,为四川构建健康金融生态注入强劲动力。
监管统筹:多部门协同发力,筑牢 “顶层设计+基层落地” 双防线
四川金融监管系统以 “系统性谋划、立体化推进” 为核心,构建起跨部门、多层级的宣传体系,确保金融教育 “有方向、有载体、有实效”。
制度先行,夯实协同基础
自2024年建立“四川省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全省已形成金融监管部门、法院、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协作机制。此次宣传周中,这一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四川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阚超在启动仪式上明确提出,要以 “五要五不” 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指引,将金融宣教与基层治理、风险防控深度结合,推动金融知识从 “广覆盖” 向 “深渗透” 转变。
启动仪式造势,打造品牌标识
9月15日的成都启动仪式上,多部门代表及70余家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现场播放《2023-2025四川金融教育回顾与展望》专题片,发布四川金融宣传教育主题曲《金融春天在身边》,同步上线 “锦绣天府 消保护航”H5答题与视频展播活动。值得关注的是,四川自2023年起已累计开展特色宣教活动30余万场,触达消费者超10亿人次,打造的 “川小宝” 吉祥物与金融教育Logo已成为区域特色品牌,显著提升了公众对金融教育的识别度与参与感。
分层推进,精准覆盖重点群体
监管部门明确要求各市州、区县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差异化宣传:针对校园群体聚焦“校园贷”“刷单诈骗”,针对老年群体突出“养老非法集资”“数字鸿沟”,针对乡村居民侧重“反假货币”“惠农金融”。这种 “按需供给” 的策略,确保金融教育不流于形式,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痛点问题。
协会联动:搭建行业桥梁,推动“资源整合+模式创新”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与省保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同作用,成为连接监管与机构的关键纽带,推动金融教育从 “单兵作战” 向 “集团攻坚” 转变。
银行业协会:主题活动引领,激活会员活力
四川省银行业协会牵头开展 “蜀地金融韵,服务万家情” 主题活动,组织会员单位深入基层——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平安银行等机构通过 “金融游园会”“校园课堂”“乡村大喇叭” 等形式,将金融知识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同时依托 “锦绣天府 消保护航”H5平台,发动会员单位引导客户参与线上答题,截至宣传周中期,答题参与人次突破50万,实现 “线上扩面、线下提质” 的双重效果。
保险行业协会:趣味互动破圈,贴近群众需求
省保险行业协会推出 “潮玩消保 智趣同行” 系列活动,包括 “游园嘉年华”“金融消保宣传成果展” 等互动项目。活动摒弃传统说教模式,通过 “消保知识闯关”“保险案例情景剧” 等形式,将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转化为群众易懂的语言与场景,有效提升了保险知识的普及度。
机构实践:特色化创新落地,打造 “四川样本”
全省各类金融机构结合四川地域文化与自身优势,推出一批 “接地气、有新意、重实效” 的宣传活动,让金融教育真正 “活起来、沉下去”。
本土文化融合:让金融知识“有川味”
平安银行成都分行创新推出《川剧话消保》小品,通过川剧唱腔与对白揭露非法中介代理退保陷阱;成都银行南充分行将反假币知识融入非遗漆扇制作,居民在手绘漆扇时同步记忆 “水印、安全线” 等防伪特征;四川银行泸州分行则在纳溪区“村K”大舞台举办 “丝厂年代舞会”,用老歌、灯球营造怀旧氛围,穿插 “识别AB贷陷阱” 等答题环节,让乡村居民在欢乐中掌握防骗技巧。
重点场景突破:精准触达目标群体
校园场景:工商银行成都沙河支行、农业银行成都高新支行走进电子科技大学、成都文理学院,结合“开学季”开展“反诈第一课”,通过“金融大富翁”“消保娃娃机”等游戏,拆解“校园贷”“游戏账号诈骗”套路;成都农商银行彭州敖平支行在红岩学校升旗仪式上开展宣讲,覆盖师生超800人。
乡村场景:浙商银行凉山分行在布拖县基只乡老古村用彝语大喇叭播报反诈提示,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讲解“惠农贷款”正规渠道;邮储银行南充分行联合监管部门走进顺庆区搬罾镇小河坝村,采用 “集中宣讲+入户辅导” 模式,为留守老人送上“金融安全礼包”。
企业与商圈场景:渤海银行成都分行在泰达时代中心写字楼开展“扫楼宣传”,恒丰银行成都分行在高新区设立“川小宝金融知识驿站”,针对企业员工讲解 “对公账户安全”“防范冒充领导转账”;广发银行成都分行、民生银行成都分行则走进中航国际交流中心、交子大道步行街,通过 “答题赢礼品”“反诈投球” 等互动,提升上班族风险意识。
长效化服务:从“活动宣传”到“常态教育”
平安银行成都分行落地“川小宝”金融教育宣传主题网点,设置金融知识大屏互动游戏、海洋球问答区,并发布《三分钟漫画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新书,将网点转化为常态化教育基地;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打造“U心消保” 物料库,供全省2953个网点使用,同时启用 “共富共美 金融驿站”,为乡村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知识普及”双重支持;恒丰银行自贡分行依托 “盐都暖心驿站”,为老年居民提供方言讲座与智能设备教学,助力跨越 “数字鸿沟”。
参与意义:多维价值凸显,助力金融生态优化
各家银行参与此次宣传周,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在公众教育、行业形象、地方发展三个层面产生深远价值。
对公众:提升素养,守护“钱袋子”
通过案例讲解、互动体验,群众对“电信诈骗”“非法中介”“养老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显著提升——内江农商银行推出的“川小宝五色折页”,用红、蓝、黄、紫、青五色区分不同群体需求,老年群体通过 “守好养老钱” 紫页掌握 “三不口诀”;乐山农商银行联合反诈中心走进学校,让300余名师生学会“未知链接不点击”的防护准则,切实降低了金融风险侵害概率。
对行业:树立形象,增强信任度
金融机构通过“走出去”宣传,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华夏银行新都支行开展“行长接待日”,四川天府银行新都支行走进企业讲解“工资卡安全”,这种 “面对面” 的沟通不仅普及了知识,更传递了金融机构 “为民服务” 的理念,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行业公信力。
对地方:赋能发展,服务战略需求
四川作为西部金融中心与自贸港建设重点区域,健康的金融生态至关重要。此次宣传周中,机构针对乡村振兴、小微企业、新市民等群体的精准宣传,既助力了“三农” 发展与实体经济,也为四川自贸港建设营造了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体现了金融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
深度评论:四川金融教育的“创新点”与“未来方向”
此次四川金融教育宣传周,呈现出“本土化、场景化、长效化”三大鲜明特征,为全国金融教育提供了 “四川样本”。
创新点:以“接地气”打破宣传壁垒
IP本土化:“川小宝”吉祥物贯穿活动始终,成为群众熟悉的“金融向导”,避免了金融知识的“生硬感”;
场景融合化:将金融知识与川剧、非遗漆扇、乡村 “村K” 等四川特色场景结合,让知识传递更具文化共鸣;
服务一体化:将金融教育与便民服务(如社保卡办理、智能设备教学)结合,让群众“有收获、得实惠”,提升参与主动性。
未来方向:从 “集中宣传” 到 “生态构建”
尽管此次活动成效显著,但仍需在“精准度”与“长效性”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可依托大数据分析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宣传内容;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监管+协会+机构+社区” 的协同机制,将金融教育融入基层治理,避免“一阵风”式宣传,真正实现 “金融知识常态化普及、金融风险常态化防范”,为四川构建“安全、公平、高效”的金融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从“川小宝”的憨态可掬到川剧小品的生动有趣,从乡村大喇叭的彝语播报非遗漆扇的匠心独运,四川金融教育宣传周用“有温度、有特色”的行动证明:金融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贴近生活的守护”。未来,随着长效机制的完善,四川金融教育必将成为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服务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来源:金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