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小沙湾水厂,晨光穿透薄雾,一级泵站斜坡作业区传来新设备运转的轻响。王文斌蹲在刚投用的倒运装置旁,指尖顺着金属轨道细细检查,不时用扳手微调固定螺栓——这个他主导研发的新装置,在2025年3月刚完成调试,如今已成为斜坡作业的“安全屏障”。
秋日的小沙湾水厂,晨光穿透薄雾,一级泵站斜坡作业区传来新设备运转的轻响。王文斌蹲在刚投用的倒运装置旁,指尖顺着金属轨道细细检查,不时用扳手微调固定螺栓——这个他主导研发的新装置,在2025年3月刚完成调试,如今已成为斜坡作业的“安全屏障”。
从1991年青涩入职到2025年持续创新,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他的身影始终与泵站的机组、管线相伴,用坚守与创新守护着矿区供水的“生命线”。
坚守初心:从学徒工到“活图纸”
时间拨回到1991年,刚入职的王文斌站在小沙湾水厂泵站机组前,看着密密麻麻的管线和闪烁的仪表,手心攥出了汗。“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看不懂就钻,学不会就练。”他暗自下定决心。
白天,他跟着师傅爬管道、查线路,手掌被工具磨出茧子,随时拿着笔记本,把设备参数、操作诀窍一字一句记下来,连师傅拧紧螺栓的力度、听机组异响的角度都不放过;深夜的值班室,他的办公桌上总摊着电气原理图,台灯下铅笔在图纸上反复勾勒,把抽象的符号与现场的设备一一对应,常常琢磨到深更半夜。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阀门的控制逻辑,他蹲在设备旁对照图纸研究,直到双腿发麻站不起身,师傅发现时,他的笔记本上已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
“泵站的管线走向、阀门型号、机组脾气,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同事们这样评价。2007年,王文斌凭借过硬的技术被厂里任命为一级泵站站长,接过站长接力棒的那天,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设备会坏,技术会变,但把泵站当家守的心思不能变。”
匠心攻坚:泵站设备的“革新者”
在王文斌眼中,泵站的设备就像并肩作战的战友,既要“护其周全”,更要“助其变强”。三十多年来,他带着“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韧劲,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一直以来,王文斌的技改始终贴着“实用”标签。2007年,为解决滑环式供电系统频繁打火停机问题,他借鉴火车电力连接器的成熟设计,将滑环式改为插头式,让故障率直降为零,每年节省维护成本8万余元。2010年,针对传统对管作业需4人8小时才能完成、还存在高风险作业的难题,他带队研发出液控对管系统,实现单人精准操作,使效率提升30%,这项技术创新摘得公司优秀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2025年,由王文斌主导研发的倒运装置的顺利投运,更是他创新路上的又一突破。在一级泵站斜坡区域,搬运物资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以往搬运检修配件、工具全靠人工肩扛手抬,3个人半小时才能完成一次搬运,还存在坡面湿滑可能出现磕碰风险。2024年底,51岁的王文斌看着工友们吃力搬运物资的身影,又犯了“较真”的劲:“必须想个办法,让大家少受累、更安全。”他每天泡在作业区测量坡度、记录搬运轨迹,经过1个多月反复测算,他提出“加装倒运装置”方案,在斜坡铺设轨道,搭配可移动小车,实现重物自动运输。如今,单人操作按钮就能完成搬运,效率提升60%,工友们都说:“王站长的新装置,真是给我们装了‘安全锁’!”
从优化阀门密封工艺到倒运装置建成,王文斌牵头完成的大小技改有数十项,每一项都印着“实用”二字:“技术革新不是为了花哨,是为了让泵站跑得更稳、更省、更安全。”
薪火相传:技能传承的“播火者”
“一个人能守多久?得让更多人学会‘掌舵’,泵站才真的稳。”作为共产党员,王文斌把技术传承当作另一场“攻坚战”。2015年他整理出二十年来的巡检笔记、故障处理方案,编制出厚厚的《泵站运维手册》,扉页上写着:“多看机组‘脸色’,多听设备声音,比图纸更准。”
在泵站的检修现场,总能看到王文斌带徒弟的身影。他不喜欢“照本宣科”,时常指着正在运行的机组提问:“你听,这台泵的声音和昨天有啥不一样?”青年员工赵志辉记得,第一次独立处理阀门卡涩时,他手忙脚乱,王文斌没直接上手,而是递过扳手:“你先拆,拆坏了我兜底,但得说出三个可能卡涩的原因。” 如今,赵志辉已成为技术骨干,他说:“师傅教的不只是技术,是‘敢碰硬’的底气。”
2016年王文斌还在小沙湾水厂里办起“泵站学堂”,把课堂设在机组旁、控制柜前。他用粉笔在管道上画流程图,拿扳手演示拆装技巧,把枯燥的理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操课。他编写的《机电设备疑难杂症录》成了新员工的“掌中宝”。2025年研发倒运装置时,王文斌也没忘了“带徒弟”——特意让年轻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从轨道安装到参数设定,每一步都详细讲解:“这套装置的原理不复杂,但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设计,下次遇到新问题才能自己想出办法。”
暮色中的泵站里,机组轰鸣声渐缓,王文斌站在中控室前,看着屏幕上平稳跳动的水压曲线,像看着熟睡的战友。三十多年间,从“守设备”到“带队伍”,从“学技术”到“搞创新”,他把青春刻进了泵站的钢筋铁骨里。如今,已不再年轻的他,依然每天仍最早到岗、最晚离开,因为他知道:这条供水保障线,连着准能矿区的生产脉动,更连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只要泵站还在转,我就守在这里。”王文斌的话语,像泵站的水流一样坚定。这位“先锋兵”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平凡岗位上的执着,终将汇成不凡的力量,滋养着事业的根脉,奔腾不息。
来源:准能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