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在于损伤后引发的继发性病理过程,如铁死亡(ferroptosis)和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损失、神经回路中断和再生能力受限。当前的治疗手段仍面临巨大挑战,亟需能够同时靶向多病理机制的新型策略。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其主要原因在于损伤后引发的继发性病理过程,如铁死亡(ferroptosis)和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性损失、神经回路中断和再生能力受限。当前的治疗手段仍面临巨大挑战,亟需能够同时靶向多病理机制的新型策略。
近日,四川大学郭刚教授、陈海锋副教授和石河子大学韩博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MCPAD的可注射自修复纳米复合水凝胶,该水凝胶搭载二甲双胍纳米颗粒(Met@PLGA NPs),并融合酚类动态交联网络(CPAD),能够协同抑制铁死亡、清除活性氧(ROS)并调节免疫微环境。实验表明,MCPAD在体外显著提升神经元存活率,在体内减少ROS积累、胶质瘢痕和炎症因子表达,同时促进轴突再生与突触重塑,最终实现运动功能恢复和组织结构保护。
示意图1.MCPAD水凝胶搭载二甲双胍,重塑损伤微环境以支持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修复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对Met@PLGA NPs和MCPAD水凝胶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颗粒粒径均匀、分散良好,水凝胶具有多孔结构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包括剪切稀化、自愈合性和组织粘附能力(图1A–M)。此外,水凝胶在体内降解缓慢,能持续释放药物,并表现出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图1N–Q)。
图1. Met@PLGA和MCPAD的制备与表征。(A–B)PLGA NPs(A)和Met@PLGA NPs(B)的代表性照片、透射电镜图像和粒径分布。(C)水凝胶的照片和扫描电镜图像。(D)MCPAD的扫描电镜图像。(E)水凝胶在1%至1000%应变范围内的应变扫描。(F)水凝胶在0.1–100 rad/s频率范围内的频率扫描。(G)水凝胶在1–100 s⁻¹剪切速率下的剪切稀化行为。(H)水凝胶的可注射性。(I)水凝胶在1 Hz固定频率下交替应变扫描(1%和600%交替进行5个循环)。(J)用水罗丹明B(红)和亚甲基蓝(蓝)染色的水凝胶自愈合行为。(K)水凝胶与脊髓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L)水凝胶粘附于小鼠组织表面的照片。(M)水凝胶的可撕裂和拉伸性能。(N)水凝胶在25°C水中的溶胀性能(n=3)。(O)水凝胶在37°C PBS中的降解性能(n=3)。(P)小鼠皮下注射后残留游离Cy5.5和CPAD的荧光分析(n=4)。(Q)水凝胶在37°C PBS中二甲双胍的累积释放曲线(n=3)。
在功能验证方面,MCPAD在RSL3诱导的铁死亡模型中显著抑制细胞内Fe²⁺积累和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同时上调抗氧化蛋白GPX4和xCT,下调铁摄取受体TfR1,有效恢复线粒体膜电位(图2A–J)。此外,水凝胶表现出强烈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能清除ROS、提升谷胱甘肽(GSH)水平,并促进巨噬细胞向抗炎M2型极化(图3A–N)。
图2. MCPAD在体外抑制铁死亡、脂质过氧化(LPO)并调节线粒体膜电位。(A)不同浓度二甲双胍(Met)水凝胶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n=7)。(B)RSL3处理的PC12细胞与不同材料共孵育后的代表性荧光图像。Fe²⁺用亚铁橙染色,细胞核用Hoechst 33342(蓝色)染色。(C)Fe²⁺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n=5)。(D)上述处理下PC12细胞中MDA的相对水平(n=3)。(E)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处理下PC12细胞中GPX4、xCT和TfR1的表达。(F–H)Western blot检测的GPX4(F)、xCT(G)和TfR1(H)相对蛋白水平量化(n=3)。(I)上述处理下PC12细胞的代表性荧光图像,线粒体膜电位用JC-1检测。(J)JC-1聚集体与单体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n=3)。
图3. MCPAD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炎活性。(A)RSL3处理的PC12细胞与不同材料共孵育后的代表性荧光图像,ROS用DCFH-DA(绿色)染色。(B)PC12细胞中ROS水平的量化(n=8)。(C)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细胞中ROS表达。(D–E)上述处理后PC12细胞中过氧化氢(H₂O₂)(D)和谷胱甘肽(GSH)(E)的相对水平(n=3)。(F)水凝胶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n=3)。(G)CD11c⁻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s)中CD86⁺和CD206⁺细胞比例的量化(n=3)。(H)不同处理下CD86⁺和CD206⁺细胞在CD11c⁻ BMDMs中的比例。(I)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中iNOS表达。(J)Western blot检测的iNOS相对蛋白水平(n=3)。(K–N)BV2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0(K)、TNF-α(L)、IL-6(M)和IL-1β(N)的水平(n=4)。
通过RNA测序分析,研究发现MCPAD处理可显著改变损伤区域基因表达谱,富集于细胞外基质交互、脂质代谢和炎症相关通路,并逆转铁死亡、氧化应激和铁离子转运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图4A–L)。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MCPAD能显著减少损伤区域的铁沉积和脂质过氧化,降低炎症因子表达,同时促进神经干细胞激活和神经元存活(图5A–N)。
图4. 损伤后5天(dpi)不同处理组脊髓RNA测序分析。(A)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韦恩图。(B)SCI组与 Sham组DEGs的火山图。(C)MCPAD组与SCI组DEGs的火山图。(D)MCPAD与SCI组在5 dpi的GO富集分析。(E)MCPAD与SCI组在5 dpi的KEGG富集分析。(F–H)SCI与Sham组在5 dpi的NF-κB通路(F)、JAK-STAT通路(G)和铁死亡通路(H)的DEGs热图。(I–K)MCPAD与SCI组在“铁死亡”(I)、“铁离子转运”(J)和“氧化应激响应”(K)通路的GSEA分析。(L)MCPAD调控细胞内铁平衡的机制模型。
图5. MCPAD在损伤后5天通过清除ROS、抑制铁死亡和调节脂质过氧化促进脊髓功能恢复。(A)不同处理组脊髓横截面荧光染色图像:4-HNE(红)、GFAP(绿)、NeuN(洋红)、DCFH-DA(ROS,绿)、iNOS(绿)/CD206(红)、Nestin(绿)/Tuj-1(红),细胞核DAPI(蓝)染色。(B–C)4-HNE(B)和NeuN(C)水平的量化(n=3)。(D)ROS水平的量化(n=3)。(E)iNOS和CD206水平的量化(n=3)。(F)Nestin和Tuj-1水平的量化(n=3)。(G)Western blot检测损伤脊髓中iNOS、4-HNE、GPX4、xCT、TF、TfR1和FTL的表达。(H–N)iNOS(H)、4-HNE(I)、GPX4(J)、xCT(K)、TF(L)、TfR1(M)和FTL(N)的相对蛋白水平(n=3)。
在功能恢复方面,接受MCPAD治疗的大鼠在倾斜平面测试、BBB评分和步态分析中均表现出显著改善,损伤区域结构更完整,炎症浸润较轻(图6A–I)。组织学分析显示,MCPAD还能促进髓鞘再生、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并显著提升突触和轴突标志物表达(图7A–J,图8A–F)。
图6. MCPAD在损伤后8周(wpi)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A)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建立及疗效评估时间线示意图。(B)倾斜角度量化分析(n=9)。(C)倾斜平面测试示意图。(D)大鼠在8周开放场中的BBB评分(n=6)。(E)大鼠在8周内的相对体重(n=6)。(F)不同处理组大鼠脊髓照片、H&E染色和尼氏染色图像。(G)8 wpi时CatWalk测试代表性步态图。(H–I)步长(H)和摆动速度(I)的量化分析(n=5)。
图7. MCPAD促进髓鞘再生和神经元成熟,并调节炎症微环境。(A)8 wpi时不同处理组大鼠脊髓横截面LFB髓鞘染色图像。(B)MCPAD与SCI组在TNF通路和神经活性通路中的DEGs热图。(C–G)不同处理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GF-β1(C)、IL-10(D)、TNF-α(E)、IL-6(F)和IL-1β(G)的水平(n=6)。(H)纵向脊髓切片中GFAP(红)和NeuN(绿)共染代表性图像。(I–J)GFAP(I)和NeuN(J)水平的量化(n=3)。
图8. MCPAD促进损伤脊髓的轴突和突触再生。(A)纵向脊髓切片中GFAP(红)和NF200(绿)共染代表性图像。(B–C)GFAP(B)和NF200(C)水平的量化(n=3)。(D)纵向脊髓切片中Syn-1(红)和MAP2(绿)共染代表性图像。(E–F)Syn-1(E)和MAP2(F)水平的量化(n=3)。
综上所述,MCPAD通过其独特的酚类抗氧化网络和二甲双胍的持续释放,协同调控铁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和炎症反应,为脊髓损伤提供了一种多靶点、高效且生物安全的治疗策略。该研究不仅展示了材料设计的创新性,也为未来神经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