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AI初创热潮:美国主导之外的“第二根据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2 09:14 1

摘要:中德工业AI沙龙:德国企业如何将一份装配SOP从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这项技术已在德国家电、汽车工厂验证。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一起加速装配工艺!

近期活动预告:

中德工业AI沙龙:德国企业如何将一份装配SOP从数周缩短到几分钟。这项技术已在德国家电、汽车工厂验证。后台私信“666”,添加客服微信,一起加速装配工艺!

引言

在算力和模型规模的竞赛中,美国科技巨头的优势几乎不可撼动。德国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走向另一条路径。

过去两年,一个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德国创业者把AI带入他们最熟悉的领域——制造业、医疗和能源。

目标不是证明参数能堆到多大,而是解决“工厂少停几分钟”“医生少漏一次诊断”这样的具体问题。

最新 Bitkom 调研指出,截至 2025 年,约75% 的德国企业已经或正在考虑采用 AI 技术,其中工业与医疗等高监管领域的应用尤为受到关注。

在这样的语境下,“德国或许正在成为全球AI的第二根据地”这一说法逐渐流行。

(一)

为什么是德国

德国的产业基础雄厚,但真正塑造AI路径的,是本地市场对可信与可控的极致要求。

企业在采购AI时,并不关心模型参数有多大,而是关心能否解释、能否追责、能否无缝嵌入现有的PLC、MES、ERP系统。

如果这些前提无法满足,再先进的算法也难以进入工厂。

这种特点在代表企业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近年来,不少德国AI公司频繁出现在 《Handelsblatt》“德国最有前景AI公司”榜单 或 德国工业大奖 的入围名单中:

Aleph Alpha,被称为“欧洲最强大模型公司”,在欧洲站稳脚跟,靠的正是对合规性和可控性的强调——在这里,客户愿意为“可信”买单。

DeepL,全球最常用的AI翻译工具之一,避开通用大模型竞争,把翻译这一高频需求打磨到极致,依靠稳定现金流实现自我造血。

在工业AI场景中,更多初创选择“轻颠覆、重嵌入”的路径。

比如 Deevio,曾获“德国工业大奖”提名,为制药厂提供基于AI的瓶安检系统;36ZERO Vision 入选《福布斯》欧洲AI创新企业榜,通过边缘视觉AI提升装配线检测精度;Gestalt Robotics 则与德国铁路合作,引入“相机门”系统实现列车自动巡检。

这些公司不谈“重新定义工厂”,而是把AI作为工业系统中最可靠的组件。

(二)

制度与资本:慢变量反成护城河

长期以来,德国严格的监管常被视作创新桎梏,但在AI领域却意外成了护城河。

可审计、可追责的要求,使“可信AI”成为稀缺资源,也迫使初创从一开始就把合规与可控性作为核心卖点。

资本结构同样不同。德国没有硅谷式的融资洪流,却形成了产业资本深度介入的模式。

博世、西门子、大众等巨头不仅是潜在客户,也是投资者。

例如,西门子通过其“Industrial AI Fund”入股多家初创,直接把技术导入工厂。

这样的双重身份,为初创提供更稳健的成长路径。

与此同时,本土算力设施也在补齐。2023年启用的 Jupiter Exascale 超级计算机,是欧洲最快的超算之一。

(三)

被迫的务实:局限反而塑造机会

德国AI的发展并非一路顺风。

算力不足、人才紧缺、融资环境偏冷,导致许多企业在B/C轮融资时遇到瓶颈。

根据德国AI协会2024年调查,超过20%的初创认真考虑过将总部迁出本土。

然而,正是这种压力,倒逼初创更早聚焦在ROI可验证的高价值场景——例如工业与医疗。这些领域有两个共同特征:

投资回报可被快速验证;合规与安全门槛高,技术护城河更稳固。

一个近期案例是:柏林初创 Nyris 在获得宝马和空客的战略投资后,直接将其视觉检索AI嵌入零部件检修流程。

据创始团队透露,“选择在德国坚持下来,是因为这里能最快验证价值——客户要的不是概念,而是停机能不能少一小时”。

换句话说,短板迫使德国AI走上了“工程务实”的路线,而这恰恰可能成为机会。

尤其当这种模式与中国制造的“规模效率”结合时,验证周期能被显著缩短,试点更快放大为规模化应用。

德国的局限,反而可能成为中德合作的契机。

(四)

结语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负责人在谈到超算“Jupiter”时说:


“我们终于可以在欧洲完成此前必须依赖美国的工作。”

德国工业智库

德国工业智库是服务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交流合作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产业。以德国先进技术及项目经验为源头联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以深度行业研究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解析中国市场,致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标的挖掘、项目合作对接、投融资咨询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来源:德国工业智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