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母教练的极限赌注!陈若琳顶压拒全红婵退役,巴黎金牌打脸众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9:02 1

摘要:网络世界突然掀起一阵风浪,焦点对准中国跳水队的明星选手——全红婵。2025年下半年,一张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照片引发莫名争议。

编辑:悦宁溪

网络世界突然掀起一阵风浪,焦点对准中国跳水队的明星选手——全红婵。2025年下半年,一张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照片引发莫名争议。

有些人盯着她的脸庞和身形指指点点,说“认不出来了”、“是不是要退役了”,甚至有人建议她改行去练举重。

这些声音无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女子跳水运动员面临“发育关”是正常现象。身体长高、体重增加,对动作精度和压水花技术都是巨大挑战。

伏明霞、郭晶晶等前辈都曾经历过这一关,没有运动员能够绕过去。就连全红婵的教练陈若琳,当年为了控制体重也付出过惊人努力。

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陈若琳没有沉默。她果断站出来为弟子辩护,透露了全红婵不为人知的训练强度:“别人训练完回家休息,她还要绑着沙袋继续翻滚。”

陈若琳不仅是言辞上的回击,更是用实际行动支持全红婵。她坚持自己的训练计划,不因外界噪音而动摇。

陈若琳的执教风格融合了严格要求与母爱般的关怀。她会骑着电动车载全红婵去买日用品,在半夜亲自给徒弟剪头发,比赛前更是变身“人形加油牌”。

陈若琳在2021年成为全红婵的主管教练时,就已经做好了面对压力的准备。她深知正处在运动员巅峰时期的全红婵,一旦出现成绩下滑,自己作为教练必然要负首要责任。

这对师徒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全红婵曾在巴黎奥运会后坦言:“她带了我快4年,然后在这中间我也有矛盾,有跟她吵过吧,也是很不好吧,这期间我觉得她更辛苦一点。”

科学训练方法是突破发育关的关键。北体大专家为全红婵定制了增肌计划,每周增加若干核心力量训练,注重整体体能的提升与水花控制的平衡。

全红婵的经历并非个例。中国运动员似乎总免不了被网络舆论质疑的命运。

张家齐尝试转型直播被批“不务正业”;王楚钦去北大上课被质疑“作秀”;刘翔因伤退赛时被骂是“影帝”;傅园慧走红后又被批评“过度娱乐化”。

对女性运动员的审视尤为严苛。男运动员发福,常被说成是“幸福肥”“接地气”;而女运动员哪怕只是稍微圆润一些,就要被贴上“不自律”“该退役”的标签。

双重标准的现象显而易见。娱乐明星晒名校学历往往被夸“学霸”,而运动员求学就被说是“走后门”;明星跨界玩体育是“多才多艺”,运动员尝试别的领域就成了“不务正业”。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全红婵用无可争议的表现回应了所有质疑。她先后斩获女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与女子单人10米跳台金牌,成为奥运三冠王。

在女子单人10米跳台项目上,全红婵的发挥非常稳定。甚至竞争对手陈芋汐的表现也相当出众,但最终全红婵仍然顶住压力,夺得了这枚宝贵的金牌。

比赛结束后,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了——全红婵没有欢呼庆祝,而是抱着教练陈若琳痛哭流涕。这泪水包含了太多情感:释放压力、委屈和艰辛

巴黎奥运会不是终点。2025年,全红婵仍在积极备战各项赛事。虽然网络上仍有关于她退役的传闻,但事实是,她没有任何退役计划

陈若琳继续担任全红婵的主管教练,这种稳定性对中国跳水队的未来至关重要。

全红婵曾表达过退役后希望回归家庭生活的意愿,但这更多是对未来的设想,而非近期计划。她目前年仅18岁,职业生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全红婵选择体育管理专业,希望将来能帮助更多小队员。这个决定显示了她对跳水事业的热爱和承诺,即使将来退役,也希望能继续为体育事业做贡献。

全红婵的经历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作为一个社会,我们该如何看待那些曾经为我们带来荣誉的年轻人?

我们似乎总在对别人严苛要求,却对自己无限宽容。那些指责全红婵“胖了”的人,自己是否就能永远保持理想体型?那些质疑运动员“作秀”的人,又是否敢站上十米跳台试一试?

我们对运动员的包容实在太少了。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运动员。他们应该有权利拥有普通人的需求和成长轨迹,而不是被绑在“冠军必须完美无缺”的枷锁上。

来源:围棋硕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