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 | 《东坡文化研究》第二辑目录和摘要 | 2509-091(总第3210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2 04:39 1

摘要:欢迎来到“凤凰学术”,这是凤凰出版社为您精心打造的全新栏目。本栏目聚焦凤凰社出版的学术刊物,每一期内容都包含学界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深度剖析前沿话题,展现扎实的学术成果。在这里,您既能领略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能汲取创新的学术理念。无论您是专业学者,还是学术爱好者,

欢迎来到“凤凰学术”,这是凤凰出版社为您精心打造的全新栏目。本栏目聚焦凤凰社出版的学术刊物,每一期内容都包含学界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深度剖析前沿话题,展现扎实的学术成果。在这里,您既能领略严谨的治学态度,又能汲取创新的学术理念。无论您是专业学者,还是学术爱好者,“凤凰学术”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学术殿堂的大门,一同开启思想碰撞之旅。

《东坡文化研究》由谭新红主编、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办,主要收录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以及海外苏轼研究成果的翻译作品。本辑内容包括东坡的“思想学术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文献考证研究”“传播接受研究”以及“外文研究译介”等,展现了东坡文化研究的海内外最新成果,所收文章在新方法的运用、新领域的开拓以及新文献的发掘等方面,均体现出一定的前沿性。

目录与摘要

【思想学术研究

家庭环境对苏轼成长的影响/王兆鹏

摘要:苏轼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与其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分不开。苏家虽以务农为主要经济来源,但家境相对殷实,成长环境自由宽松,家庭长辈的乐善好施、孝顺友爱,深刻地影响到苏轼的为人。父母注重其品格教育,在母亲程氏的引导下,苏轼自幼便树立起为国为民的情怀;父母也重视其文学教育,苏洵曾亲自指导苏轼作文,为他日后成为一代文豪打下了坚实基础。苏轼自幼聪慧,酷爱读书,记忆力惊人,善于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书本知识;其酷爱书画、游山玩水、兴趣广泛的特点,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而且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也为他成为百科全书式人物奠定了基础。苏轼的成功还得益于贵人的提携,在父亲苏洵的谋划下,苏轼得到了张方平和欧阳修等前辈的扶持奖掖,顺利进入人生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宋代文学 苏轼 家风 家教

苏轼的文统、仁统与韩愈的道统/阮忠

摘要:苏轼没有直接论说过儒学道统,但他梳理过儒学的文统与仁统,所提及的“文教衰落”,换言之是“道丧文弊”,体现出“文”与“道”俱;又因“道”以仁义为内涵,故文统、仁统、道统“三统”相与为一。他认为的积德当以文章为藻饰,庇民当以仁义为基扃,本质仍然是“文”与“道”俱,二者不可分离;而行仁,在他看来宜深结天下,他将自己的平生功业最后归于“经学三书”,所守根本依然是仁义。在这个意义上,苏轼像欧阳修一样,也是儒学道统的继承与维护者。

关键词:苏轼 韩愈 文统 仁统 道统

论苏轼的教育观念及其当代启示/沈茗筠 由兴波

摘要:在苏轼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其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传承到苏家后辈。苏轼本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广泛阅读的兴趣爱好,塑造了他独特的教育观念。苏轼教育观念的内涵,可归结为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两方面,并体现在他对门人弟子倡导“和而不同”的教育理念上。苏轼的这些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当代青年树立理想信念,奋发有为,培养坚韧毅力,珍视生命。研究苏轼的教育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教育的维度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苏轼,同时也为应对和解决当前教育环境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苏轼 教育观念 启示

论苏轼音乐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再接受/李雷蕾 闫赵玉

摘要:庄子思想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对苏轼的音乐观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庄子以“法天贵真”为基石,强调音乐应顺应自然、体现本真。苏轼偏爱自然音声,倡导“自然”音乐观,正与庄子思想相呼应;其次,庄子的“大美”与“淡然”思想,与苏轼的“淡美”音乐观相契合,展现“似淡而实美”的审美理念;最后,“与乐一体”反映了苏轼的听乐心境,揭示了音乐与心灵深度交融的审美境界。苏轼的音乐观由庄子出而变化之,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音乐与自然和谐共生、心灵共鸣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苏轼 庄子 音乐观 淡美 心斋

文学艺术研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研究的视角转换/曹明升

摘要:经过宏观上的定量分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宋词中的第一经典名篇。如果转换视角,考察一下创作层面,就会发现《词律》《钦定词谱》皆不以此词为《念奴娇》的正体,主要原因在于依“大江东去”体式来填词的宋人并不多。这说明话语中的经典不一定是创作中的典范。在不同的文献记载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存在不少异文,当读者选择一种文字样态作为“定本”时,会对其他形态的异文产生质疑。其实这是对作品的关注,有利于经典化的推进。从选录情况与理论批评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清初并未掀起接受高潮,甚至还遭受不少批评。可见作品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会有上升,也会有下降,会有盛赞,也会有批评,并非一条向上的直线。

关键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经典化 研究视角

苏轼作品中“家”之意象的三重内蕴/刘汉君

摘要:“家”是苏轼作品的重要意象。他的乡土情结、归隐之念都呈现在他对“家”之意象的塑造中。苏轼之“家”具体包含三重内蕴:一是作为故乡的“家”,这是身份认同层面的家园;二是认他乡山水为“家”,这是由自然审美而获得的家园;三是作为家园感的“家”,也就是一种自然审美存在状态。三重内蕴相互联系:前两者是“家”之意象的具体呈现,最后一种是“家”之意象的建构标准与审美特征。

关键词:苏轼 家 自然审美 “无何有之乡”

破体与融通:“诗画一律”的发生机制及其艺术创新/桂静妍 王晓骊

摘要:“诗画一律”是苏轼提出的重要美学理论。在前代文化高峰的压力下,北宋文艺创作者不得不另辟蹊径,以“物一理也”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尝试对不同艺术活动进行破体融合,形成了文艺创新的时代大潮。从“尊体”到“破体”,再到“融通”的转变,形成了“诗画一律”的发生机制。苏轼认为在形式的表层区别之下,诗与画存在审美风格、创作构思、审美理想等方面的相通之处。苏轼深刻把握诗画同构和文艺活动本质相通之理,开拓了文化创造的新领域,对后代诗歌和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诗画一律 苏轼 发生机制 艺术创新 破体

文献考证研究

百十二卷本《苏文忠公集》考论兼论《东坡大全集》的源流/江枰

摘要:国家图书馆所藏一百十二卷本《苏文忠公集》,四库馆臣等误记为一百十四卷,实为明仁宗时未刻完之洪熙本的少量续添本,其底本为南宋前期以《东坡七集》和《东坡外集》为主体合编的《东坡大全集》。它虽不是完本,却是目前所见唯一具有《东坡大全集》特征的版本;也是明代以来多种苏轼全集的源头,现行版本的一些样态和谬误正来自此本。更重要的是,此本为考察苏轼全集合编本的形成与流变提供了依据;如进一步探究其与分集本的关系,厘清相关问题,则完整的苏集版本源流史将得以呈现,因此值得特别重视。

关键词:百十二卷本《苏文忠公集》 《东坡大全集》源流

苏轼知徐州行程路线考/郑腾尧

摘要: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被移知永兴军河中府,他在当年的十二月出发赴任。在行至陈桥时,又接到改知徐州的命令,于是在东京逗留了两个月左右,后沿汴河南下赴徐州。在自密州至徐州的路途中,苏轼行走的总路程约2292里,从熙宁九年十二月至次年四月,总共耗时三个多月(包含在东京停留的时间)。苏轼在路上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交通路线与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这些作品可以反映他在途中真实的行旅状况及北宋的交通情况,而在题材的选择、意象的运用、核心思想的表达等方面,行程经历则对文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苏轼 徐州 路线 文学地理 文学交通

苏适年谱简编/袁志敏

摘要:苏适,字仲南,苏辙次子,世家眉山。初以其父苏辙郊恩步入仕途,历承奉郎、信阳军司录事、广信军通判等职,官至承议郎。为政以德,关心民瘼,德行操守俱佳。然《宋史》无专门传记,其他宋代传世文献对其事迹记载亦显得简略、分散。《宋故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的出土则有了其生平行履的详细论述。以此墓志为中心,并考诸文献,可梳理苏适的生平行迹。

关键词:北宋 苏适 行履 年谱

【传播接受研究

朝鲜王朝《承政院日记》中有关苏轼的记事/[韩]安熙珍

摘要:朝鲜王朝时期,苏轼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中国文人。这是因为当时朝鲜整个国家的统治理念完全倾向于宋明理学。尽管如此,朝鲜王朝的众多君臣们还是经常背诵苏轼的文章,并始终尊重他。特别在考察了《承政院日记》后的结果表明,苏轼的文章如《上神宗皇帝书》等,几乎都被朝鲜的官僚大臣所背诵。而且从其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开放性和合理性可见,朝鲜群臣对其熟悉、喜欢、背诵的程度几乎像经文一样。朝鲜的大臣和官僚们在给国王上书或对话的过程中,频繁引用苏轼文章的句子,以此来证明自己意见的正当性;尤其是在涉及君臣之间的沟通这一话题时,引用了苏轼的文章,进一步赋予自己意见的合理性;在强调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掌握民心的重要性时,也会引用苏轼的话。苏轼一生中共经历了三次流放,因此具有了解百姓痛苦、站在百姓立场看待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卓越视角。直到今天,苏轼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善良且优秀的文人、政治家、思想家。朝鲜官僚普遍认同苏轼的合理思考,因此君臣之间在讨论政事时,官员们经常用苏轼的言论作为自己意见的依据。

关键词:苏轼 朝鲜王朝 《承政院日记》《上神宗皇帝书》

被忽略的“渔父”: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文图关系新探/姚东

摘要:绘画是苏轼《后赤壁赋》文学传播的重要媒介。学界在考察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文图关系时,注意到图像对文本内容的艺术再现和对文本意蕴的补充作用,相对忽视了文本与图像内容的差异。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向渔父取鱼”与《后赤壁赋》“客举网得鱼”内容相异,实际暗含文图转译的困境。但从画作构图、绘画史、文学史等角度,可以说明渔父入图的合理性。画者、观者和研究者都是文学的接受者,画者与观者对文图转译“忠实性”有不同的标准,观者更注重从自己的文学阅读经验欣赏绘画,而研究者在处理文图关系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后赤壁赋》的强势影响。

关键词:《后赤壁赋图》 渔父 文图关系 文图转译 文图相异

晚清学术转型中的东坡身影以张之洞金石活动为视角/管仲乐

摘要:张之洞作为晚清政治领袖,同时也是这一时期学术的重要推动者,他以主要身份介入了晚清时期两个重要的学术之争-“唐宋诗之争”与“碑帖之争”。并且在这两个论争中都以苏轼为基点,力求实现变革。在文学上,以苏诗作为标志,推动宋诗运动,主张“唐宋兼采”;在金石学上,推广碑学,并将苏帖与碑学融为一炉,实现了碑、帖二学的有机融合,苏轼因之成为张之洞学术与创作的重要符号。可以说,张之洞借助苏轼破除鸿沟,推动一种崭新的金石学面貌的形成,其背后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政治观念的呼应,蕴含着对当时政治、学术走向的关切,折射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晚清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复古与求新的思辨。

关键词:张之洞 金石学 苏轼 碑帖之争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的明中后期接受/杨崴

摘要:《黄州快哉亭记》素被当代学界认定为苏辙名作,但此文在宋元时期的受关注程度未与后来的名作地位相配,其接受史实肇始于明清。明代中后期,王守仁、王宠、茅坤拉开了《黄州快哉亭记》接受史的序幕。王守仁既为名噪一时的哲学家,在评点时便从其“心外无物”的哲学主张出发,称许《黄州快哉亭记》中张梦得不为物累的自得心态。受王守仁心学影响,王宠在评点《黄州快哉亭记》时除提点文章结构外,又以“闲笔”之语来表达对苏辙随性洒脱笔法的认可。稍后的茅坤则以《黄州快哉亭记》为例,反拨当世文人对“宋调”的一味贬斥,力证“入宋调”的文章中也有可媲美唐诗丰富内涵及深远意境的佳作。其中,王守仁及茅坤的批语对后世影响尤深。

关键词: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 明代中后期 接受美学

【外文研究译介

中国年画中苏轼形象的重塑/[俄]塔·伊·维诺格拉托娃 著 吕卉 译

摘要:俄罗斯冬宫博物馆收藏了一张中国杨柳青年画,这是目前市面所见的唯一一张描绘苏轼形象的年画作品。年画左侧《苏老泉》描绘了苏洵教育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情景,年画右侧《教子道》中的老者形象为苏轼,两侧画面人物反映了苏轼受教的开端与结果。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尊崇的典范,由宋至清,苏轼都是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苏轼重返翰林院是明代中国风俗画的流行题材,清代扬州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绘画市场的形成和绘画作品的商业化,苏轼形象开始由精英阶层向大众普及,民间有机会接触高雅文化,知识商品化成为16世纪的显著特征之一。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苏轼形象来源于扬州著名画家黄慎,是当时中国经济与文化南北交流的成果之一。

关键词:年画 苏轼 形象 重塑

作为诗材的日常之音:苏轼描绘的声音世界/[日]中纯子 著 王睿 译

摘要:苏轼在黄州的诗中,出现了许多直接表现人类生活的声音,这不仅为诗歌增添了声响的色彩,也描绘出与声响密切相关的苏轼的内心感受,显示出其在不得志的境遇中仍保持积极的心态。黄州诗中的日常之音,传达出他对友人的思念,如拄杖声、新瓦响、对床声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风景,而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事物。黄州的鼓角声象征其苦难生活,且代表了送别的温情,与杜甫笔下的鼓角声意义不同。他晚年被贬岭南及海南时,对日常之音的热爱依旧,如在海南听到邻舍儿童的诵书声。他还用日常之音将哲思与现实相连,如《瓶笙》中的开水沸涌声,黄州词中伴随江声的鼾声。苏轼对日常之音的描绘,影响了黄庭坚、杨万里、陆游等诗人,成为宋代文学作品的精华。

关键词:苏轼 诗歌 声音

栏目:凤凰学术

栏目策划:郭馨馨

排版:小张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