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1 07:09 1

摘要:王艳芬,女,1969年6月出生,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副校长。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四)》(以姓氏拼音为序)。

王艳芬,女,1969年6月出生,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副校长。

1993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2001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2002年底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曾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副院长、纪委书记,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等职。2023年7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正局级)、副校长。 2024年9月增选为中国地理学会会士。

王艳芬长期从事土壤生态学研究。聚焦寒区旱区草地土壤碳氮循环与草地可持续发展,发展了土壤碳库系统稳定性理论,主持研编了1:50万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图。

推荐人:傅伯杰院士。

魏国齐,男,1964年9月生,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研究,是我国天然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开拓者。他主持发现四川安岳特大型气田和川中北斜坡太和大气区,提出"储气地质体"概念并推动建成22座储气库,结束了我国"有气无库"的历史 。其研究成果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39篇,出版专著19部(其中第一、二作者14部)。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推荐人:杨树锋院士。

谢周清,男,1972年7月生,海南定安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现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兼环境科学学科点负责人。

1991年毕业于海南中学,200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4年起任教授。曾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德国马普化学所开展学术访问。

主要从事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4次参与南北极科考并指导20余名学生开展极地研究。 在《Nature》《地球物理研究快报》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Nature Geoscience》引用,相关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创新性采用企鹅粪土沉积物揭示南大洋环流变化与生态系统联系,首次在北冰洋中心海域开展甲烷排放实地研究。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徐柏青,男,1968年12月生于安徽东至,民革党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10月参加工作,1992年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地质矿产勘查专业,1995年获该校岩石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研究中心主任、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

徐柏青长期从事青藏高原雪冰-大气化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2005年研制的冰芯包裹气体提取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2009年通过冰芯分析首次获得中低纬度2000年大气甲烷记录。2015年系统阐明青藏高原黑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冰川消融影响,2024年率团队在普若岗日冰原钻取324米冰芯,创全球中低纬度冰芯钻取长度纪录。其研究成果涵盖冰芯氢氧同位素分析、粉尘含量测定及大气演化史重建等领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二次青藏科考等科研项目。2023年10月起正式任现职,为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任政协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民革甘肃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推荐人:方小敏院士。

徐建明,男,1965年4月出生,浙江桐乡人,中国土壤学会会士,美国土壤学会会士,美国农学会会士,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建明于1985年获得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浙江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土壤学博士学位;1991年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1月任教于浙江农业大学;1996年晋升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1997年遴选为浙江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至2005年8月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国家级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6年获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012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2017年获聘为国家水稻产业体系东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岗位科学家;2018年11月当选美国农学会会士;2020年当选美国土壤学会会士;2022年当选中国土壤学会会士。

徐建明长期从事土壤化学与生物化学、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质量与食物安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研究工作。

推荐人:陶澍院士。

徐夕生(1962年1月-),男,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双博士学位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徐夕生长期从事中国东南部壳幔作用与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聚焦花岗岩成岩成矿机理及地幔岩石地球化学,近年来拓展至月球与行星科学领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亚陆缘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岩浆活动及浅部效应”,主导建立广东麒麟地温梯度曲线及壳幔过渡带理论模型。 其课题组在花岗岩水含量研究中采用Perple_X热力学软件,揭示钦州湾紫苏花岗岩结晶条件温度误差为20-60℃,水含量误差0.5-1 wt.%。

徐夕生任国际地科联固体地球成分与演化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担任《岩石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等期刊编委。主编教材《火成岩岩石学(第二版)》入选江苏省“十四五”规划教材,牵头建设“岩石学与岩石成因”品牌课程。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3次,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推荐人:杨经绥院士。

许文良

许文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入选“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地质学报》编委。

1978年至1988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完成本硕博学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转入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在《Nature Geoscience》《岩石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68篇(SCI收录166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培养博士生中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推荐人:徐义刚院士、张培震院士。

闫俊华

闫俊华,男,1973年11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研究工作。主持国际科学基金项目(2003-2006)、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子课题(2003-2005)、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专题(2002-2005)各一项,参加国家科技部973前期专项(核心成员,2002-2004)和广东省基金重点项目(2002-2004)各一项,发表论文2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曾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中国科学院刘泳龄奖(2000),中国科学院彭荫刚奖(2001),广东省青年文明号(负责人,2002)。招生专业:生态学。研究方向:生态系统生态学。2018年8月3日,被列为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杨大文

杨大文,男,196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大文于1983年9月至1988年7月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资源工程专业读本科;1988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读硕士;1990年8月至1992年12月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93年1月至1993年12月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工程师;1994年1月至1995年9月任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水工水文室副主任,工程师;1995年10月至1998年9月在日本东京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读博士;1998年10月至2001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2001年4月至2002年7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文部省教官、讲师;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文部省教官、副教授;2004年7月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大文长期从事流域生态水文机理与规律、分布式生态水文模拟与预测等方面的研究;2003年获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杰出青年水文学家奖。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杨顶辉

杨顶辉,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9-1986.7 云南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0.9-1993.7 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9-1996.6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 年 9 月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2005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获得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和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07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 年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2013至2017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党委书记;2020 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 。

杨顶辉主要从事计算数学和地球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高精度地震学)。

推荐人:潘永信院士。

杨进辉

杨进辉,1971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任丘市,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90年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学习,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岩浆岩成因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建立热液金矿黄铁矿Rb-Sr等时线定年方法,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与中生代花岗岩及金成矿的成因联系,提出"去克拉通化作用"术语。 研发副矿物的原位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为揭示岩浆混合机制提供关键证据。 发表SCI论文200余篇,总引用140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1年第三完成人、2019年第一完成人)、侯德封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推荐人:吴福元院士。

袁训来

袁训来,男,汉族,1965年8月1日出生,安徽省望江县人,理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美国古生物学杂志特别论文奖,第八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第五届中国古生物学会尹赞勋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 。

袁训来198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获理学硕士学位。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地层委员会埃迪卡拉纪地层分会选举委员,《生物进化》科普杂志主编,《Palaeoworld》副主编,《古生物学报》副主编等职。

袁训来长期从事“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和环境背景”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已发表科研论文130余篇,专著2部。主要成果刊登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如“Science”论文4篇、“Nature”4篇、“PNAS”3篇、“Geology”6篇等。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曾联波

曾联波(1967年11月- ),男,湖南沅江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4)。1989年获湘潭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学士学位,199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构造地质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学位 。

长期从事多尺度裂缝形成与预测技术、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力学评价、深层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与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第一作者90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3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3)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担任《Petroleum Science》《石油学报》等期刊副主编,兼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

推荐人:肖文交院士。

张兵

张兵,男,中共党员,1969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和博士学位。IEEE Fellow、中国地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长期从事高光谱遥感研究,在高光谱遥感信息机理、图像处理与多学科应用方面取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科研成果。发表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s、Processings of the IEEE在内的SCI论文300多篇,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承担了科技部、基金委等系列高光谱遥感重大重点项目,包括科技部“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863重大和重点研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类项目3项,以及国防重点专项和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专项项目等二十多项。

总计获得各类科技奖励十余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IEEE 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GRSS)区域领导奖(是首位获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表彰其“在高光谱图像获取、处理与应用中全球杰出引领性贡献”)等。

推荐人:郭华东院士。

张干

张干(ZHANG GAN),1967年4月生于湖南醴陵,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0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研究员,2000-2001年在英国雷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主持建成亚洲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观测网络及广州地化所14C-专用加速器质谱仪技术平台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2014年)及"侯德封"奖(200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研究"(2017-2020),牵头承担"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专项项目"空气毒害物的监测与风险评估"。现任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理事长,兼任《地球化学》《Carbon Research》副主编 。

推荐人:彭平安院士。

张怀

张怀,男,1973年5月19日生,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数值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第八届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怀的研究方向是:地球动力学建模及高性能数值模拟;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地球动力学中的应用;数值地震预报理论模型和高效算法;野外布台和地震学反演。

推荐人:倪四道院士。

张良培

张良培,男,1962年生。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IEEE Fellow、IET Fellow。

长期从事测绘、遥感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被引用77000余次,H指数138,是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出版专著7部 ,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四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国防、863和973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武汉大学优秀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奖励,以及IEEERSS David Landgrebe Award、IEEE TGRS Award、国际光学工程学会TheoreticalInnovation Award、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Boeing Award以及ERDAS Award、3次荣获全球IEEE GRSS数据融合大赛冠军等国际重大奖励。

推荐人:龚健雅院士。

张强

张强,甘肃省武山县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主任。现任全球排放研究计划中国工作组共同主席、CMIP7情景模式比较计划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5年毕业于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00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该校博士学位。2004年赴田纳西大学任访问学者,2006年在美国阿岗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任清华大学副研究员,2012年12月起任教授,2022年担任现职。

研究方向涵盖大气成分变化及气候环境影响,开发多尺度动态排放清单模型(MEIC),聚焦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应对。发表SCI论文270余篇,总被引次数超23000次,H指数80,4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