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官修的史书《旧唐书·崔义玄传》里就记了这么一笔,“硕真举兵,自号文佳皇帝,攻陷桐庐、睦州”,没什么人山呼海啸地喊万岁,也没见谁给她披上龙袍,她就是往衙门口插了面绸子做的旗,上头拿墨笔写了个大大的“凤”字,跟着就把粮仓给打开了,让饿肚子的老百姓自己进去背粮食
653年十月头上,睦州雉山县那个衙门大门,火光一闪,陈硕真手里就一把割麦子的短镰刀,领着那八百个头上绑着黄布的乡亲们,一下子就冲了进去
当时官修的史书《旧唐书·崔义玄传》里就记了这么一笔,“硕真举兵,自号文佳皇帝,攻陷桐庐、睦州”,没什么人山呼海啸地喊万岁,也没见谁给她披上龙袍,她就是往衙门口插了面绸子做的旗,上头拿墨笔写了个大大的“凤”字,跟着就把粮仓给打开了,让饿肚子的老百姓自己进去背粮食。
这可是正经史书里头一回,也是独一份,蹦出来“文佳皇帝”这四个字,古代想当皇帝的女人可不止武则天一个,偏偏就这个陈硕真,把自己的年号给钉进了官修史书里,虽然就那么十二个字,可她的底细,朝廷的档案里一个字都没提,《通鉴》里就说她“以妖言惑众”
《唐会要》又补了一句,说她“自号太上老君弟子”,再多的话就没了,后人能弄明白的,也就是她在哪儿起的事,睦州那地方,在新安江上头,山多地少,交的租子又重,永徽三年还赶上发大水,老百姓活不下去都往外跑,真就是一把火就能点着的干柴。
刚开始那阵子,打得那叫一个顺,简直不像真的,十月初九拿下了桐庐,十二日又进了睦州,十五日就打到了于潜,官军撒腿就跑,城都不要了,崔义玄写给皇上的报告里也认了,“旬日之间,众至数万,江东大震”,具体的仗怎么打的没细说,但提到了“焚官寺、开府库、释囚徒”,这套路一听就是农民起义军的搞法。
头一场硬仗,是在婺州碰上的,《通鉴》就用一句话讲了这场攻防,“硕真攻婺州,不克,众稍沮”,她带了多少人,攻了几天,死了多少,啥也没写,就给个结果,没打下来,那婺州城墙三丈高,里头有一千二百个府兵守着,是浙东一带的交通口子,这个地方拿不下来,整个江东就活不了。
事情变得快得很,十一月初三的夜里,一颗流星坠落在起义军营地,《新唐书·天文志》里有这个记录,“有星陨于睦州,声如雷”,崔义玄立马抓住这个机会,到处贴告示说这是“天罚妖贼”,同时把各州的府兵都调过来一起打,初五天刚亮,唐军就扑过来了,义军前头的队伍一下子就散了,陈硕真带着剩下的人退到了千里岗山里。
兵败被擒的过程,正史吝啬到只有一个字,“获”,在哪儿被抓的,有没有打斗,一点传奇色彩都没有,崔义玄报捷的折子上写着,“斩首数千,获硕真,余党悉平”,时间就定格在十一月十二,离她竖起那面“凤”字旗,正好两个月。
她是怎么死的,旧唐书就写了“刑于市”三个字,《通鉴》也是照着抄,连是“腰斩”还是“枭首”都没给个准话,唐朝的法律,谋反的头头“都是砍头”,女的也不例外,但史官没去写那些细节,后来传的那些什么木驴,脱光了游街三天三夜的故事,最早是明朝一本叫《稗史汇编》的书里写的,都是后人添油加醋编出来的。
她的年号“文佳”也就这么没了,没有墓志,没有谥册,连个坟头都没有,唯一留下来的,是官军清点战利品时找到的一枚小铜印,一寸二分见方,背面刻着“文佳”两个字,这东西1953年在建德梅城出土,现在浙江省博物馆里放着,编号是“浙博 53-127”
陈硕真之后,江南再也没出过用女人名字当的年号,一直到三十七年后武则天改元“光宅”,史书上没让这俩人有任何关系,可老百姓在《则天外史》里编故事,说武则天晚上看奏报,还提笔批了四个字,“卿不负朕”,当然,这都是小说家的话,正史里可没有。
现在去建德梅城的老街,还能找到一条“文佳巷”,两米来宽,青石板铺的路,走到头就是县江,江水涨起来的时候能淹到脚脖子,听巷口的老人说,那儿原来有个庙,庙墙上嵌着块破石碑,上面写的好像是“文佳皇帝遗爱”,1958年修水库的时候给拆了,那碑太薄,断成了三截,就再也没人见过了。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卷八一《崔义玄传》
2.《资治通鉴》卷一九九,永徽四年十月—十一月条
3.浙江省博物馆:《建德梅城出土唐代铜印报告》,《东南文化》1954年第2期
来源:忆空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