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场景:红光机械厂办公室,杂乱的文件堆在办公桌一角,墙上挂着泛黄的工厂全景图,桌上的计算器旁放着一张红色标记的工资表。
主要人物
1. 陈建国:45岁,红光机械厂老板,务实但面临经营压力,重视成本控制,对技术价值认知摇摆。
2. 周师傅:40岁,资深修理工,从业十五年,擅长维修进口机床,技术精湛、性格耿直,坚守自身价值。
3. 老王:58岁,红光机械厂机修组组长,经验丰富但创新不足,认可技术价值,性格直爽。
4. 林会计:38岁,红光机械厂会计,严谨细致,负责公司财务核算,多次向陈建国反映资金压力。
5. 李大海:46岁,同业友厂老板,消息灵通,重视技术人才,与陈建国既有竞争也有往来。
6. 小张:22岁,红光机械厂年轻工人,好奇心强,关注工厂里的新鲜事,爱传播消息。
第一幕:面试风波
场景:红光机械厂办公室,杂乱的文件堆在办公桌一角,墙上挂着泛黄的工厂全景图,桌上的计算器旁放着一张红色标记的工资表。
时间:周一上午9点
(办公室门被推开,老王领着周师傅走进来。周师傅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肩上挎着帆布工具包,手里攥着一份折得整齐的简历。陈建国从文件堆里抬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陈建国:(手指敲了敲桌面)坐吧,简历我看看。
(周师傅把简历递过去,陈建国翻开,目光停在“从业十五年,擅长维修进口机床”那行字上,又抬眼扫了下周师傅沾着机油的工装鞋。)
陈建国:之前在哪家厂干?主要修什么机器?
周师傅:(声音沉稳)前几年在南方的外资机械厂,专修德国、日本的进口机床,像马扎克、德玛吉这些型号都熟。
老王:(在一旁补充)陈总,周师傅刚进来的时候,我跟他聊了两句,他说上个月还帮张老板的厂修好了进口镗床,那机器之前请专家来看,开价五万呢。
陈建国:(眉头微蹙)张老板那边我知道,不过咱们厂跟他们不一样,规模小,预算有限。你期望月薪多少?
周师傅:(身体坐直)八千,陈总。我修机器不只会修,还能帮厂里省成本,比如零件能修就不换,避免不必要的开支。
(陈建国没说话,拿起桌上的对讲机喊了一声。)
陈建国:小张,把三号车间那台卡壳的铣床推到维修区,让周师傅看看。
(十分钟后,维修区。铣床旁堆着拆下来的零件,老王手里拿着扳手,额头上还挂着汗。周师傅蹲下身,先从帆布包里掏出万用表,表笔搭在机器接口上,看了眼数值,又侧耳贴在机床外壳上,轻轻转动机器开关。)
周师傅:(抬头)应该是齿轮缝里卡了东西,不是大问题。
(他从工具包里摸出一根细铁丝,弯成小钩,伸进齿轮缝隙里,手腕轻轻一挑,“咔哒”一声,一小片铁屑掉在地上。接着他按下启动键,齿轮转动的声音平稳流畅,之前的异响消失了。)
老王:(凑过去看)嚯,还真是!我早上捣鼓了仨小时,还以为得换主轴,至少得花两万块。
(陈建国站在一旁,脸上没什么表情,心里却打起了算盘。他走到周师傅身边,递过去一瓶水。)
陈建国:周师傅手艺确实不错,但厂里这个月订单少了三成,财务刚报来的工资表,负数都快盖过正数了。这样,我先给你开六千,要是干得好,下个月就涨到八千,你看怎么样?
周师傅:(接过水没喝,脸色沉了下来)陈总,我这手艺不是凭空来的,十五年里我跑遍了十几个城市学技术,光买维修资料就花了好几万。刚才这机器,我十分钟解决问题,帮厂里省了两万,您觉得我的手艺不值八千?
陈建国:不是不值,但厂里现在确实有难处,你就不能先委屈一下?
周师傅:(把水瓶放在桌上,拿起帆布包)陈总,我靠手艺吃饭,也得维护手艺的价值。六千块,我不能干。
(周师傅转身就走,帆布包带子甩过桌面,带倒了一个空水杯,“哐当”一声。老王想拦,却被周师傅摆手拒绝。陈建国看着周师傅的背影,手指捏着那份简历,指节泛白。)
第二幕:流言与动摇
场景:红光机械厂食堂、仓库
时间:周一中午至下午2点
(食堂里,工人们围着桌子吃饭,餐盘里的白菜汤飘着几滴油花。小张端着餐盘凑到老王身边,压低声音。)
小张:王师傅,早上那周师傅也太牛了吧!我刚才路过办公室,看见他包里还有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机器型号,还有维修笔记呢。
老王:(扒了口饭)那是,人家可是修进口机床的老手。刚才陈总压工资,人家直接走了,换我我也走,这手艺去哪找不到八千的活?
(邻桌的两个工人听见,也凑了过来。)
工人甲:我听说张老板的厂上次那台镗床,坏了半个月,专家来了说要换核心部件,开价五万。结果周师傅去了,半天就修好,就收了八千,张老板还说赚大了。
工人乙:咱们厂那台铣床,要是真换主轴,不光花两万,还得停工三天,订单都得拖。周师傅十分钟就搞定,这省下的钱可比他工资多得多。
(陈建国端着餐盘坐在角落,工人的话句句飘进他耳朵里。他扒了口白菜,没什么味道,心里却乱糟糟的。这时林会计走过来,坐在他对面。)
林会计:陈总,上午的工资表您看了吗?这个月要是再按原计划发工资,资金链就真的要断了。刚才银行那边又来电话,问贷款的事。
陈建国:(叹了口气)我知道,可刚才那修理工……算了,先不想这个,下午你跟我去仓库盘货,看看有没有能处理的旧零件。
(下午1点,仓库。昏暗的仓库里堆着各种旧机器,灰尘在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里飞舞。陈建国蹲在一台报废的冲床旁,伸手摸了摸锈迹斑斑的机身。)
陈建国:(自言自语)去年请人来看,说零件全得换,不如买新的,就一直堆在这了。
(他突然想起早上周师傅走的时候,路过仓库门口,瞥了这台冲床一眼,说了句“电机没坏”。当时他没在意,现在却觉得心里咯噔一下。他站起身,绕到冲床后面,想看看电机的位置,却被一堆纸箱挡住。)
(这时手机响了,陈建国掏出一看,是李大海打来的。)
陈建国:(接起电话)李总,什么事?
李大海:(电话里的声音很热闹)建国,听说你那来了个厉害的修理工?我厂里的铣床卡壳了,修了两天都没修好,让他过来看看呗,工钱好说,八千一万都行。
陈建国:(心里一沉)他……走了。
李大海:(愣了一下)走了?怎么回事啊?我刚从张老板那听说,那师傅修机器有一套,能省一半成本,人家要八千真不贵。你怎么不留住他?
陈建国:(攥紧手机)厂里最近资金紧,想压点工资,他不同意。
李大海:(叹气)建国啊,你这就糊涂了!现在好的修理工多难找,尤其是会修进口机床的。我去年为了找个靠谱的师傅,花了一万二都没留住。你倒好,把八千的师傅放走了,以后机器坏了,有的你头疼。
(挂了电话,陈建国站在仓库里,看着那台冲床,心里满是悔意。他想起去年冬天,车间的锅炉坏了,找了个师傅修了三天,花了八千块,结果过了俩月又坏了。那师傅当时说“这锅炉老了,就得这么修”,现在想想,说不定也是小毛病,只是自己没碰到懂行的人。)
第三幕:挽回与醒悟
场景:红光机械厂门口、陈建国办公室
时间:周一傍晚至晚上7点
(傍晚6点,夕阳把工厂的影子拉得很长。陈建国锁车间门的时候,风卷着落叶滚进来,落在那台刚修好的铣床上。他走过去,伸手按了下启动键,齿轮转动的声音依旧平稳。)
陈建国:(看着机器,想起周师傅挑出铁屑时眼里的光)那眼神,跟我年轻时刚进工厂,摸到第一台机床的样子一模一样。
(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跟着老厂长学手艺,老厂长总说“手艺这东西,看的不是时间,是能不能解决问题”。那时候他觉得,有手艺就能安身立命,可后来当了老板,眼里只剩下成本和利润,却忘了手艺的价值。)
(陈建国突然掏出手机,翻出老王早上给他的周师傅的联系方式。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拨了过去。电话响了三声,接通了。)
周师傅:(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嘈杂,像是在公交站)喂,哪位?
陈建国:(深吸一口气)周师傅,我是红光机械厂的陈建国。上午的事,是我不对,我想跟您道歉。
周师傅:(沉默了几秒)陈总,没什么好道歉的,大家都是为了生活。
陈建国:周师傅,我知道您手艺好,也知道八千块不多。早上我是被厂里的资金压力冲昏了头,没考虑您的感受。您看,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按八千的月薪给您开,另外,您要是能帮厂里优化机器维护,我再给您发奖金。
周师傅:(又沉默了一会儿)陈总,我现在已经在去下一家厂的路上了,人家也给八千,还包吃住。
陈建国:(急忙说)周师傅,我知道我现在说这些有点晚,但我是真心想请您回来。咱们厂虽然规模小,但以后肯定有发展。您要是回来,我给您配个专门的维修间,需要什么工具,我都给您买。另外,早上您说仓库那台冲床电机没坏,我想请您回来看看,要是能修好,也能给厂里省不少钱。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会儿,传来公交车报站的声音。)
周师傅:(声音缓和了些)陈总,我明天早上要去那家厂面试。这样吧,要是明天面试不顺利,我就去您厂里看看。
陈建国:(连忙说)好!好!那我等您消息。您要是过来,我亲自去门口接您。
(挂了电话,陈建国松了口气,靠在车间门上,看着夕阳慢慢沉下去。老王走过来,递给他一根烟。)
老王:(点燃烟)陈总,留住周师傅了?
陈建国:(接过烟,点上)还没定,但有希望。早上是我错了,总想着压成本,却忘了好的技术能帮厂里省更多钱。
老王:(笑了笑)您能想通就好。周师傅这样的人,看重的不只是钱,还有对他手艺的尊重。您要是真心待他,他肯定能为厂里好好干。
(晚上7点,办公室里还亮着灯。陈建国翻开林会计送来的财务报表,在工资预算那栏里,把修理工的薪资从六千改成了八千,又在旁边加了一行“维修优化奖金”。他看着报表,心里突然踏实了很多。)
(这时手机响了,是周师傅发来的短信:“陈总,明天上午我去厂里看看,要是合适,我就留下。”陈建国看着短信,笑了,他回复:“好,我明天早上在门口等您。”)
(陈建国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工厂的夜景。他知道,留住周师傅只是第一步,以后他要学会尊重技术,尊重每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因为他明白,真正的经营,不是一味地压成本,而是懂得珍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
来源:橘子洲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