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雷军、董明珠、余承东、王传福等企业家纷纷涌向前台,通过个人IP的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并有效转化为企业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信息过载、信任稀缺、体验至上的时代,企业家个人IP已从“锦上添花”的营销工具,演变为企业破局同质化竞争、实现低
□袁金星
近几年,雷军、董明珠、余承东、王传福等企业家纷纷涌向前台,通过个人IP的塑造,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并有效转化为企业的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在信息过载、信任稀缺、体验至上的时代,企业家个人IP已从“锦上添花”的营销工具,演变为企业破局同质化竞争、实现低成本获客的战略级武器。为此,我们要把握企业家IP化的时代趋势,从IP认知的新视角,引导河南企业家打造个人IP,形成IP矩阵,催生“裂变效应”,为全省商业生态注入新动力,也为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提供更多新动能。
科学认识企业家IP化背后的三重逻辑
企业家IP指具有独特魅力和商业价值的企业家个人品牌,其通过企业家的个人特质、价值观、经验等元素,赋予企业独特的个性和情感,是企业品牌人格化的重要体现。进入数智化和视频化的流量时代,企业家IP化正在成为中国商业生态的显著现象,这种变化背后主要蕴含着三重逻辑。
逻辑之一:商业信任体系由“企业背书”向“人格担保”的范式转变。商业的本质是信任的争夺。传统商业社会的信任建立在“企业—产品—消费者”的线性链条上,品牌是核心信用符号。但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消费者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商品和服务,信任的建立逐渐从对“组织”的依赖转向对“个人”的认同,决策路径也从“知名品牌→可靠产品”转向“可信的人→可信的产品”,这种信任重构要求企业家从“幕后管理者”转型为“价值传递者”,而企业家个人IP就成为新型信任关系的核心载体。雷军通过年度演讲和“与用户交朋友”的人设,使小米SU7预售首日订单突破9万辆,其个人IP无疑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印证了企业家个人IP对商业信任体系的重构力量。
逻辑之二:企业家精神由商业实践向时代精神的外化转变。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传统企业家精神聚焦“创新、冒险、责任”三大特质,其传播载体局限于商业成果本身。但进入价值观驱动消费的时代,公众要求企业家精神可视化、可感知且具社会价值,这时个人IP就成为精神外化的战略工具。马斯克用“火星殖民”的梦想叙事将个人IP转化为技术创新的精神图腾,曹德旺“实业报国”的理念经由个人IP传播成为社会精神的时代注脚。企业家个人IP这种可感知、可传播的载体形式实现了企业家精神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使公众形成强大的精神共鸣,推动企业家突破传统商业领袖的功能局限,成为时代精神的诠释者和引领者。这既是企业家精神传承创新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社会价值期待变迁的必然选择。
逻辑之三:新型生产要素由“附属品”向“硬资产”的进阶转变。传统经济中,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数字经济时代大幕拉开之后,直播电商、私域流量、知识付费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数据要素开始超越传统要素的基本属性、作用形态和增值方式,成为抢占领先跑道的战略资源,企业家个人IP成为承载流量、粉丝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枢纽。董明珠通过个人IP将格力从传统制造商重塑为智能制造代言人,其个人流量直接转化为渠道优势和供应链议价能力;2024年4月,雷军小米SU7发布会直播超过1.1亿人观看,目前雷军抖音粉丝已经突破4000万,为小米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忠诚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案例昭示着:传统生产要素的权重分配正在被快速颠覆,企业家个人IP已成为比厂房设备更“硬”的资产。
打造河南企业家IP矩阵的五个维度
当前,企业家个人IP的集体觉醒已经超越营销范畴,成为新商业时代发展的重要标识。在河南,于东来个人IP和胖东来商超品牌的双向奔赴,带火了许昌一座城;UU跑腿乔松涛个人IP的持续输出,赋能企业成为被估值百亿的准独角兽等,都说明企业家个人IP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要把鼓励和引导河南企业家打造个人IP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形成河南企业家个人IP矩阵式发展态势,多“出圈”、多“破圈”,全面激发中原大地创业创新创造活力。
政策维度——制定企业家个人IP建设专项支持政策。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河南省企业家个人IP培育行动方案”,明确政策目标、支持对象和实施路径,引导企业将企业家个人IP建设纳入品牌发展战略。二是建立企业家个人IP建设税收抵扣机制。明确企业家用于个人IP建设的设备采购、媒体投放、专业咨询等投入纳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畴,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引进第三方机构,构建包含社会贡献度、行业影响力、网络活跃度等维度的企业家个人IP评价体系,开展年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河南省优秀企业家”评选相挂钩。
培训维度——构建“理论+实践”企业家个人IP培训体系。一是常态化开设“企业家IP建设研修班”。统筹安排教育培训资金,邀请头部平台(如抖音、小红书)运营专家授课,课程涵盖个人IP定位、内容创作、粉丝运营、危机公关等模块。二是建立导师帮扶机制。加强与企业家IP顶流合作,比如省外的周鸿祎、罗永浩、董宇辉等,省内的于东来、张红超等,组成导师团,实施“1+N”结对帮扶,打造若干个河南企业家个人IP标杆。三是注重构建分层培养机制。针对传统产业企业家,重点培训“老字号IP年轻化”策略;针对新消费领域企业家,强化“用户共创IP”能力;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侧重专业领域权威形象塑造;对新生代企业家,强化新媒体运营能力培养。
转化维度——完善企业家个人IP价值转化机制。一是打造IP经济生态圈。支持郑州、洛阳等地建设区域IP孵化基地,引入专业MCN机构、AI内容生成团队等,围绕企业家IP价值转化构建“内容生产—流量运营—商业变现”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企业家流量扶持。深化与抖音、小红书、快手等主流平台合作,对河南企业家个人IP进行有针对性地导流,运用AI智能分发系统实现精准触达,引导企业家通过“IP+直播电商”“IP+文旅衍生品”“IP+知识付费”等模式创新收益路径。三是打造企业家个人IP金融支持产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企业家个人IP影响力纳入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范畴,推动中原银行、河南农商银行开发“IP价值贷”等产品,开展基于IP估值的质押融资业务,实现“人气变财气”。
传播维度——打造企业家个人IP立体化传播矩阵。一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在传统媒体端,推动河南日报等省级媒体开设“豫企领军者”专题栏目;在新媒体端,联合抖音、快手等平台设立“河南企业家IP专区”,对发布企业故事、创业心得等正能量内容的账号给予流量扶持。二是借势重大活动造势。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嵌入“企业家个人IP主题论坛”。三是强化地域特色赋能个人IP建设。深入挖掘豫商精神内涵,推动许昌胖东来、鹿邑化妆刷、镇平玉雕、长垣起重机等区域品牌与企业家IP共生发展,形成“IP集群效应”。
安全维度——筑牢企业家个人IP风险防火墙。一是强化法律保障机制。建立企业家名誉权保护快速响应机制,建议制定“河南省企业家网络声誉管理指引”,联合公安网监部门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负面信息,对恶意诋毁企业家形象的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防范“过度娱乐化”等风险,确保IP形象安全。二是建立企业家个人IP危机处置预案库。针对“人设崩塌”“言论争议”等风险场景开展模拟演练;此外,组建由法律、传播、伦理专家构成的顾问团,为企业家提供IP建设合规咨询服务。三是倡导企业家强化社会责任IP属性。鼓励其参与乡村振兴、助学助困等公益活动,形成“正能量IP”建设导向。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