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冲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8 08:21 1

摘要:中美关税战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冲击,本质上是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战略竞争的具象化体现。这种竞争已从贸易层面延伸至学术数据、技术标准和产业链安全等更深层次,形成 “生物医药冷战” 的雏形。以下从关税政策、数据封锁、技术竞争、中国应对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喻陆教授

中美关税战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冲击,本质上是两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战略竞争的具象化体现。这种竞争已从贸易层面延伸至学术数据、技术标准和产业链安全等更深层次,形成 “生物医药冷战” 的雏形。以下从关税政策、数据封锁、技术竞争、中国应对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美国对中国医药产品的关税政策呈现 “逐步收紧” 特征。根据 2025 年 4 月最新政策,布洛芬、去甲伪麻黄碱等少数原料药被加征 145% 关税,而维生素、氨基酸等大宗原料药仍在豁免清单。这一政策直接冲击中国原料药出口 ——2024 年中国对美原料药出口额达 45.2 亿美元,占西药类出口的 71.37%,其中布洛芬、青霉素等品种对华依赖度超过 70%。若关税长期维持高位,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订单向印度转移(如印度已承接中国 20% 的原料药产能);二是倒逼中国企业向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药转型,如肿瘤药中间体。

当前关税政策对创新药 BD(商务拓展)模式影响有限。中国创新药出海主要通过技术授权而非产品出口,如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的胰岛素类似物采用 “专利授权 + 技术入股” 模式,规避了关税风险。CXO 企业如药明康德通过优化供应链和本地化生产(如在美设厂)应对关税,其 2024 年对美营收占比约 13%,影响可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自 2025 年 4 月 4 日起禁止中国机构访问 21 个受控数据库,包括 dbGaP(基因型与表型数据库)和 SEER 癌症监测数据库。这一举措的核心逻辑是将生物数据视为 “战略资源”,恐惧中国利用 AI 技术解析美国人种数据。例如,中国互联网巨头开源的 xTrimoPGLM 模型(全球首个千亿参数蛋白质语言模型)已在药物研发中展现出超越美国同类模型的性能,引发美方警惕。

中国正加速建设自主生物数据库。国家基因库已存储 1000 万份生物样本,武汉禾元生物的 “稻米造血” 技术实现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量产,替代进口血制品。此外,国家药监局推出 “进口倒逼审批” 政策,允许境外已上市药品在获批前进口商业批次,通过市场换数据提升本土研发能力。

中国在 AI 制药领域的突破令美国焦虑。例如,英矽智能利用 AI 平台发现新冠病毒 3CL 蛋白酶抑制剂,研发周期缩短至 13.7 个月。而美国 NSCEB 报告直言,中国在 “AI 驱动药物发现和生物制造” 领域可能 “很快超越美国”,并呼吁国会拨款 1.2 亿美元创建生物制药制造卓越中心。

中国在基因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如上海信致医药的 “信玖凝”(基因替代疗法药物)获批上市,采用 rAAV 技术治疗血友病 B。而美国通过《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加大对基因疗法的投资,试图在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领域保持领先。

中美生物医药竞争的本质,是对生物技术主导权和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话语权的争夺。美国的关税和数据封锁短期内会造成阵痛,但中国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链重构,正在构建 “双循环” 格局。未来,两国在疫苗研发、传染病防控等领域仍存在合作空间,但在核心技术和数据主权上的博弈将长期持续。生物医药行业的从业者需在战略定力与灵活应对之间找到平衡,既要警惕 “脱钩” 风险,也要把握技术自主带来的机遇。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