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死后不久,陈胜随即被杀身亡,刘邦:他若不死,帝位没我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8 08:06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世上有时候,真不是你能干就能成大事,关键还得看谁活到最后。

秦末大乱,揭竿而起的是陈胜吴广,风头一时无两,可惜一个死得突然,一个走得蹊跷。

等轮到刘邦发迹时,他却来了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要是没死,这天下可轮不到我!”一句话,背后藏着多少门道?陈胜到底是怎么死的?

一声怒吼撼动秦王朝

公元前209年的七月,秦二世统治的第二年,大泽乡发生了一件看似普通却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事件。

陈胜和吴广带领900名徭役在前往渔阳的途中被大雨所阻。

按照秦律,误期将被处以极刑。绝望之中,陈胜对吴广说了一句后来被载入史册的话:"苟富贵,毋相忘。"

陈胜出身贫苦,是一名普通的农民,秦朝官方记录中称他为"闾左之人"。在那个时代,这意味着社会底层的身份。

据史料记载,陈胜年轻时曾在田间耕作时对同伴说:"苟富贵,当如此乎?"表达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起义前,陈胜和吴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行动。

他们找来一只狐狸,在它尾巴上系上红布,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入土台中。

夜晚,让人点燃红布,狐狸受惊后窜出,在黑夜中形成"火狐"异象。

同时,他们还安排人在庙中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声音,利用迷信心理煽动士气。

起义爆发当天,陈胜和吴广杀死了押送官吏,砍下竹竿当武器,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表达了平民也能当王的思想。

这一口号震撼了整个社会,动摇了统治阶级的根基。他们随即自立为将军,陈胜为"张楚",吴广为"都尉",打出了反秦的旗号。

起义军最初只有900人,但消息传开后,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

各地受秦朝压迫的农民、奴隶、手工业者纷纷响应。短短几天内,队伍就扩展到了数千人。他们攻占了陈县,这是起义的第一个重要据点。

陈胜在陈县发表演说,进一步明确了反秦的目标和恢复六国的理念,更多的人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

三月之内的辉煌战绩

起义爆发后,陈胜迅速建立了军事指挥体系,派遣将领前往各地发动起义。

周文奉命进攻荥阳,这是通往关中的重要据点;吴广率军向西进发,目标是攻占函谷关;武臣和周市则被派往南方的楚地区域。

秦朝初期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起义显得措手不及。

当地驻军多为征调而来的士兵,作战意志不坚,许多人甚至同情起义军。

秦朝各地守将纷纷投降或者逃跑,起义军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就控制了大片领土。

仅仅三个月内,陈胜吴广起义军就发展到了数十万人的规模,控制了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

这一范围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安徽、江苏北部等地区,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

他们还派出使者联络六国遗族,号召共同反秦。一时间,六国后裔纷纷举旗响应,整个东方大地成为了反秦的汪洋大海。

此时的起义军士气高涨,战无不胜。他们攻城略地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秦朝在东方的统治几乎崩溃。

陈胜在陈县称王,国号"张楚",设立了相当完备的政权机构,包括丞相、将军等职位。这标志着起义军从单纯的反抗力量转变为一个有组织的政权实体。

陈胜的军事战略也颇具远见。

他没有立即西进攻打咸阳,而是首先巩固东方基地,切断秦军东西交通,同时分兵南下发动江南地区。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起义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值得注意的是,起义军在控制区内实行了与秦朝不同的政策。

他们减轻赋税,释放奴隶,恢复部分旧制,这些措施极大地赢得了民心。

各地百姓纷纷提供粮食、器械支持起义军,成为起义成功的重要因素。

命运转折

陈胜在陈县称王是整个起义的关键转折点。

从一个农民领袖到称王,这种身份的巨大转变使陈胜的性情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开始疏远旧日的朋友和战友,逐渐被权力所迷惑。

史书记载,陈胜称王后开始重用亲信,排斥功臣。他设立宫殿,模仿王者生活,每日听乐饮酒,远离军事决策。

更为严重的是,他甚至杀害了一位曾经的老友,仅仅因为对方直言进谏,指出他的奢侈生活可能导致军心涣散。

用人不当成为陈胜失败的重要原因。

以葛婴和武臣的对比最为典型。葛婴是陈胜的忠实追随者,多次冒险完成任务。

然而当葛婴一次战役失利后,陈胜不问原因,立即将其处死。

而武臣在南方自立为王,公然背叛陈胜,陈胜却对他网开一面,仅仅是口头责备。这种厚此薄彼的用人方式,使得将领们人心惶惶,军心不稳。

此时,陈胜的军事指挥也出现了问题。他不再亲临前线,对战场形势缺乏了解。

在派遣将领时,考虑的更多是个人忠诚度而非军事才能。这导致了多次重要战役的失利。

最致命的问题是陈胜称王后失去了起义初期的斗志和目标。

最初高喊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变成了他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起义的革命性质逐渐淡化。

许多加入起义的人开始质疑,推翻秦朝只是为了换一个统治者吗?这种思想上的动摇使得起义军内部开始分化。

此外,陈胜在政权建设上过于急切,试图在短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王朝体系。

他忽略了军事上的压力,将太多精力放在朝廷典章制度的构建上。这种战略上的失误,给了秦军喘息和反击的机会。

起义失败

秦军的强力反击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章邯。

章邯原本是秦军的一名将领,在起义爆发后,秦二世任命他为主帅,率领骊山的刑徒组成军队对抗起义军。

这些刑徒都是犯了重罪被判处服苦役的囚犯,被赦免后转为士兵。

章邯率领这支特殊的军队先后击败了起义军的主力部队。

在戏水之战中,他击败了周文率领的军队;随后又打败了吴广的部队。

章邯军事才能出众,善于利用骑兵突袭和伏击战术,多次在劣势中扭转战局。

此时的起义军内部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

吴广被自己的部将田臧杀害,理由是"假王骄,不知兵权"。这反映出起义军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权力斗争和分裂。

田臧认为吴广在称王后变得骄傲自满,不懂得军事指挥,这种批评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陈胜。

起义军各部将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差。周市、武臣等人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

一些将领甚至开始争夺地盘,相互攻击,完全忘记了共同的敌人是秦朝。这种内部混乱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战斗力。

面对秦军的强势反击,陈胜被迫退守城父(今安徽亳州一带)。在一次转移途中,陈胜被自己的车夫庄贾刺杀。

庄贾带着陈胜的首级投降秦军,希望获得赏赐。陈胜死后,起义军彻底失去了核心领导,各部迅速崩溃。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破了秦朝的专制统治神话,为后来的刘邦、项羽崛起创造了条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更是传颂至今,代表了平民反抗压迫、追求平等的思想。

值得深思的是,陈胜个人的悲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一个出身底层的农民,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权力后难以处理好各种复杂关系,最终迷失在权力的迷宫中。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胜是被自己的成功所打败的。

可是,陈胜的死以及陈胜吴广政权的覆灭,对刘邦来说却是个好消息。因为如果陈胜和吴广不死,刘邦根本不可能坐上那个宝座。

“陈胜吴广起义”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又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消亡。

这场起义从大泽乡的900名徭役到发展成控制半个中国的军事力量,再到最终失败,全过程不足一年。

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刘邦却从中吸取教训,这也是他后来成功的主要原因!

来源:蜀山史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