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唐代行书墓志《高延福墓志》拓片,这幅拓片,小编看到的时候,一时惊为天人,于是搜索其来源,据说是来自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小编去官网看,不知道是因为没有放出来,还是小编没有找对地方,没有找到这幅作品的图片。不过呢,也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编在美
今天,小编来分享一幅唐代行书墓志《高延福墓志》拓片,这幅拓片,小编看到的时候,一时惊为天人,于是搜索其来源,据说是来自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小编去官网看,不知道是因为没有放出来,还是小编没有找对地方,没有找到这幅作品的图片。不过呢,也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编在美国伯克利图书馆的藏品库里找到了一本对小编来说更好的一幅原碑整拓高清图,小编喜不自胜,这幅整拓,完美的将原碑内容整体展现出来,整体韵味一览无余,非常震撼。
为了将清晰度展现出来,小编只能将整拓分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小图,每四张图为一竖列,展示给各位书友,书友们看的时候可以四张图合在一起看。或者想看高清原图的书友可以留言或私信小编。
这幅作品,小编一眼看去,就感觉有种兰亭序的感觉,尤其第29张图片里面“斯又”两个字,与兰亭序最后的“斯文”二字,风格非常接近,所以说这幅作品的书者,一定是极为擅长王羲之行书体的。
说起这块石碑被发现的过程,小编来讲一段故事,当然,只是故事,真假未知哈。相传乾隆年间,在陕西长安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有一块石碑躺在角落里,无人知晓它的来历与价值,险些被当作毫不起眼的基石,用于搭建房屋,在岁月的磨砺中被逐渐遗忘。幸运的是,金石学家毕沅独具慧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这块石碑。当他的目光落在石碑上那行云流水般的字迹时,仿佛被一道神秘的光芒击中,内心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他深知,自己发现了一件稀世珍宝,于是毫不犹豫地以二万钱购得,将其移置于灵岩山馆。
这方墓志的主人高延福,乃是唐代鼎鼎大名的高力士的养父。他出生于公元663年,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出身岭南高氏,净身入宫后,先后侍奉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皇帝,在宫中担任过宫廷七种职务,一生忠诚谨慎,在宫中威望极高。史籍记载他:“专良恭肃,著美纶言,冲谦俭让,得名朝列。”连狄仁杰、张柬之等名臣都对他赞誉有加。
这块墓志,据传就是高力士为高延福所立,原题“大唐故中大夫守内侍上柱国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开元十二年(724)正月立,孙翌(字季良)撰文,行书。连题带铭共二十七行,行二十七字。因系高力士养父墓石,而其书虽不知何人,字亦秀润婉美,故一直颇为藏家所重。
而至于这幅作品到底是谁书丹,由于未作款识,无从考究,但据小编从网上搜集的资料,高延福离世,唐玄宗极为悲痛,辍朝三日,并指派高力士、苏灵芝等为他撰写墓志。那这幅作品的书者很有可能就是高力士或者苏灵芝。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出身岭南大族,因家族卷入谋反案,从豪门公子沦为宦官,被阉割入宫。入宫后,高力士因事坐累被逐,幸运的是,同为岭南人的高延福看他聪明伶俐,便收养他为子,让他随自己姓高,并取名力士。高延福将为人处世、伺候君王的心得尽数传授给高力士,还将他引荐给武则天和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从此,高力士开启了他传奇的一生,成为唐玄宗最为信任的心腹,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被封为“太监”,权力达到了顶峰。高力士虽为宦官,却有着极高的书法造诣。他身处宫廷,得以临摹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深得晋唐笔法精髓。高力士的书法承袭了王羲之、褚遂良等人的风格,用笔丰富细腻,书风秀润婉约,既注重笔画、结字的姿态,又笔力雄健,刚柔并济,潇洒飘逸,将晋人书法的中正平和与唐人书法的严谨工致完美融合,还带有盛唐的豪放洒脱。
苏灵芝,唐开元、天宝年间的书法名家,虽在后世的名气不及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但在当时,他的书法成就却丝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书法大师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颜真卿。时人评价他的书法“视北海则加庄,视太师又多隽”,意思是他的字比李邕更加庄重,比颜真卿更加隽秀。苏灵芝的书法,融合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笔法,又吸收了虞世南的风格,在行书中蕴含着楷书的端庄,楷书中又不失行书的灵动。他笔力雄健,笔笔沉着稳健,笔画遒劲挺拔,整体风格端庄大气。在书法创作上,他大胆创新,将行书元素渗入碑刻,使碑刻的生硬与板结化为生动流畅的笔意,通篇字体气息贯通,一气呵成,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碑版书法形态。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小编很努力,只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也请您动动手指,关注、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传统书法之美。
来源:齐赏书法